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499期
2008-06-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慈濟川緬膚苦難‧大愛善行聚福緣】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八年五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印尼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499期
  小尾巴和資優生 青春裂痕

◎撰文‧李委煌 攝影‧林炎煌

年少心境,難解生離死別的無常課題;
最艱難時,他們仍願振奮自己,自愛愛人的能力,不曾被地震摧毀。


他,身高一百三十公分,在洛城小學五年級的這一班中個兒是最小的,同學都叫他「小尾巴」。

她,十七歲,成績不僅是全班第一名,更在洛水中學全年級排名第一。

他和她,相識在慈濟的服務站,是稱職的小志工;他倆擁有好成績、好人緣,活潑爽朗,卻也有著不願意再想起的傷心事……

肖偉的困惑:
人為什麼會死

肖偉那一班有二十九位學生,他是少數得以綁上紅領巾,在校園糾察執勤的小幹部。下午兩點多上課前,他在校門口檢查環境清潔,地面忽然扭轉起來,他先是嚇得往外逃去,但想到堂姊還在教室裏,又折返回來;此時班上最孔武有力的男同學衝上前來抓住他,不讓他往教室跑——幾乎在同一時間,教學大樓應聲坍塌!

翌日清晨五點,堂姊被救了出來,斷了手臂、受了重傷,輾轉送往成都的華西醫院治療。這段時間,肖偉還沒能去探望,忙著在家鄉當志願服務者。

慈濟團隊到來後,聽不懂四川方言,他每天幫醫師們翻譯,就像是花蓮慈濟醫院院長石明煌的小跟班;由於當地家家戶戶都只有一個小孩,聽到石院長有三個孩子,他真嚇了一跳,直說無法想像!

一天,他陪著志工回到學校走走,腳步就停在地震時他站立的那個位置,手指著教學大樓數著:「一、二、三、四、五……」至少有十多間教室,同學們狂奔而出,卻來不及脫險,「在那個樓梯口,就死了五十多人。」

崩塌的聲音,依舊清晰在他腦海中;閉上雙眼,就清楚看見同學們懸吊在裸露的鋼筋上……

志工輕拍他一下,但他不願意再往前走,不想再靠近那熟悉卻連結著恐怖記憶的校園。同班同學往生了四人,其中一位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人為什麼會死?」未滿十二歲的他,提早修習了一堂生死課程。

「想到同學的死,我就很害怕。但我沒跟人家說,只有藏在棉被裏才會哭。」地震後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住在帳棚裏,肖偉跟志工說:「我一定要挨著媽媽才睡得著。」

為醫師翻譯空檔,肖偉也幫忙打掃,或是跟著其他孩子們,隨志工學習手語歌;轉眼間便笑開了,絲毫看不出內心潛藏著恐懼與哀傷。

慈濟志工陪著孩子們畫圖、唱歌、歡笑,必要時也刻意帶開個別輔導。這一切用心,或許他們早已知道,或許不知道。

彩云的體會:
比成績更重要的事

五月十二日,是夏季調整午休的第一天,第一堂課延後到兩點半才開始。樊彩云加快速度,邁大步走向校園;當手錶指針指向二十八分,她還沒來得及到校,因此逃過一劫!沿途許多人勸她不要再往校園走,但她執意前行,映入眼簾的不是夢,卻更像活生生的惡夢——

滿天塵埃飛揚,天色沉重,垮塌的瓦礫中夾雜著同學們的哭泣呼救;鄰近化工廠液態氨氣洩漏,混沌迷茫如世界末日;倖存的人們急著徒手挖掘泥塊,搶救一人算一人……

三小時後,一位同學被救了出來,幸運的他困在一個空間裏,期間他拉拉身旁的人們、捏捏他們鼓勵振作,卻已無任何反應。翌日清晨,一位同學被挖出來時已斷氣,身軀卻是溫熱的。彩云難過地說,他撐了那麼久,可見得是多麼想活下去啊。

搶救期間,板車被拉進了現場,載出去的是一個接著一個罹難者。包括學生和老師往生八十四人,還有十六位失蹤;他們張貼了尋人啟事,卻一無所獲。彩云說,罹難者很多都是火箭班(資優班)的同學,他們早早就在教室坐定看書,靜候老師來上課……

午休前那堂課,班上同學開心地量著班服,還將班導師給請了出去,想給他一個驚喜。原來班服上印了「M7」——班導師有著M字型的髮型,七則是班級號。地震翌日,當彩云再見到班導師,他一下子蒼老許多,眼神黯淡,鬍子也沒刮;她呼喊老師幾聲,都沒有反應,老師竟還反問她:「你要找哪位啊?」

同學罹難了,自己的叔叔和阿姨也往生了,彩云很快就將恐懼束之高閣,積極加入志願服務。白天,她在物資集中點幫忙,搬運沉重的礦泉水和白米,晚班人力不足時,她也留下駐守。她想,只要不斷忙碌,就可以忘記悲傷。

她參與慈濟的服務陣容,天天協助翻譯、送熱食給獨居的長輩、陪伴志工到帳棚區慰訪。協助看診時,感覺這群醫護人員特別可愛,不畏髒污貼近傷口,每每病人情緒高亢述及罹難親友時,醫師總耐心傾聽、安慰他們。

每天來來回回走動當志願者,彩云的腳底起水泡了,但她說劫後餘生,體會到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考試成績,在志願服務中認識許多好朋友,感受到服務別人的快樂,比好成績更可貴。

肖偉畫了兩張圖給志工,一張是幾個人手牽手一起開心跳舞,有他、堂姊、也有志工;另一張是地震前的校園,清楚標示出籃球場、教學樓、乒乓球台、操場、花園、停車處等,重現如今只剩殘破瓦礫的校園原貌。

圖畫中,肖偉寫下心願,以及對慈濟志工的感恩——

我希望能早點有一個美麗的學校,讓我們能回來讀書。

您們的雙手,扶起了我幼小的身軀,您們的雙手,給予我愛心和關心,您們的笑容,給予了我永遠的溫暖……

「方便麵、白米與糖果,你最需要什麼?」肖偉對志工答得直接、答得嚴肅:「我最需要的是愛。」

來自葉添浩醫師的信,也教樊彩云落淚——

你跑了很多趟,給老人送便當與藥物,要記得「能做就是福」!況且,是服務自己的鄉親呢。

地震沒有擊垮你們,現在又出來當快樂的志工,照顧更多需要你們幫助的人。試著去了解「祈禱」這首歌的歌詞,閉著眼睛用心去體會,跟著唱,它會讓你不禁淆然淚下……

聰明如彩云,很清楚當志工的這段期間,對自己何嘗不是一種心理治療,透過服務、分享、鼓勵與感恩,她覺察到自己愛人的能力,從不曾被地震摧毀。

災區裏仍有許許多多的肖偉,看似爽朗如昔,卻可能瞬間落淚;彷彿大步邁前,卻在一陣心思縈繞後躊躇停滯……

有形校舍的重建有期,心理創傷的療癒路遙;最大的復健力量,就是肖偉所渴望的「愛」;他們需要更恆久的膚慰,陪著他們一起走。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