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邡 十方愛心來聚
◎撰文‧李委煌 攝影‧林炎煌
六山、一水、三分田,寫實了蜀中農業經濟重鎮什邡市的豐美面貌,
這個全中國最大的木耳養殖基地,曬菸業發達,
是著名的礦泉水之鄉、雪茄之鄉。
五一二大震,幾秒間就推倒幾代人辛勤成果,
六千人罹難、九成五房屋成危房,居民被迫離開家園住進帳棚。
「我們需要堅強。因為懦弱帶來困難,堅強能帶走困難!」
一位小學四年級女孩的話,也是什邡市民的心聲。
什邡,古稱「十方」;
什邡有難,十方支援,陪伴什邡以堅強姿態奮起!
清晨,少婦蘇成群從帳棚鑽出,簡單梳洗後,走向大街上的店鋪,在龜裂的建築物前開始擺放一雙雙鞋子——她從危樓裏搶救出部分貨品,便宜賣掉也是一筆現金收入;旁邊,一位小販將衣物件件羅列,準備做生意。
幾天前,什邡市的洛水鎮仍如廢墟,倒屋裏的布幔隨風飄揚,人們全數轉移到帳棚裏去。
「一直待在帳棚裏也不好。」蘇成群說,早點恢復營業,讓鎮上有些生機,心情也踏實些。賣水果的小販也說,他昨天還忙著插秧,今天開始上街擺攤。
街上,郵政流動服務車、軍方移動洗衣房、電信服務站清早就駛來報到,停在路邊吸引人群。卡車頻繁往返,解放軍戴起手套、拿起鏟子,準備以重機械與炸藥拆除危屋。
許多村民在危房爆破前回去搶搬家當,或在瓦礫堆撿拾金屬、紙皮、瓶罐等變賣,也有人揮汗在倒塌的房壁裏敲取出磚頭與鐵條鋼筋,作為重建家園的建材。
不遠處傳來爆碎危屋的轟隆巨響,教驚魂未定的鄉親們一陣騷動……一丁點的風吹草動,就足以喚起全鎮人的傷慟驚憶。
●
什邡市位於德陽市轄下,面積相當於三個台北市,人口四十三萬。山脈、丘陵、平原錯落,磷礦、煤礦、水泥廠等工業發達,擁有全國第五大磷礦;更是著名的礦泉水之鄉、雪茄之鄉,農民收入居德陽各縣級市之首。地震前,連續十三年排名四川經濟十強縣第二名的什邡市,已躍升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之列。
由於距震央汶川僅四十公里,什邡災情慘重,罹難或失蹤達六千人,全市幾乎看不到一間完好房子,受災民眾被迫離開危屋。基礎建設、工業成就、企業生產、旅遊業全部停擺,美好生活瞬間歸零;當地政府形容遭到「毀滅性打擊」。
靠近山區的洛水、紅白、鎣華、八角、湔氐、師古六個鎮災情尤其慘重,超過九成五房屋倒塌或無法再居住。
傾垮的校園,消失的娃兒
擁有農村風貌的什邡市洛水鎮,三萬多人受災;三百多位罹難者中,超過半數是學生。
走入洛城村的洛城小學(洛水二小),圍牆全倒,原本四、五層樓高的教學樓塌成一樓,遠方綠野平疇直驅眼簾,難以想像這裏曾有的學童嬉戲聲。
校園籃球場上,鋪置著一大塊塑膠布,一片片如人身長的瓦板並列其上,手套、衣褲、球鞋隨處散落,幾炷燃盡的香燭插在磚頭間。全校三百多位學童,罹難者逾百,災後一具具小小的身軀曾靜靜躺在這兒,如今成為倖存師生最不想再踏上的地方。
地震發生時,余國蘭正在路旁與鄰人聊天。受巨大震動驚駭,她們緊緊擁抱;眼前樓房竟一一坍塌,揚塵昏暗了天色……她顧不得家園是否完好,直奔洛城小學尋找女兒王月。
師生們疏散至校門口,卻不見女兒。她衝進校園,聽到哀號聲此起彼落,瓦礫間露出的手臂或頭部、吊掛在水泥塊或窗台邊的身軀都沒能讓她退卻,她不住呼喊女兒的名向前奔去……
幾個小時後,她在大塊泥石下發現了女兒——那熟悉的裙子、髮型和髮飾;人就在教室門口下,卻遲遲無法救出。
黃昏時開始飄雨,希望也一點一滴墜落……翌日,王月的遺體被救援人員拉出,爸爸趨前清理她臉上的髒污,卻再也感受不到女兒的氣息。
「啥子都不得了(什麼都沒有了)……」余國蘭的兒子八歲時溺斃,再生了個女兒王月,沒想到才十歲就遭遇無常,「我都四十多歲了,能再生一個娃兒嗎?」
她就這麼鎮日坐在帳棚外,顧不上稻田、麥田裏的農活,什麼也不想做;每每看到別人的娃兒,她都特別傷感。
創傷輔導,師生的第一課
四川災後湧入大量志願工作者,據估計包括國內與國外超過二十萬人;有人幫忙搭帳棚、搶收農作,也有不少人投入受災民眾心理關懷。
什邡市有四十多所學校倒塌、近六百名師生罹難;一如四川其他重災區學校,師生被迫提早放暑假。在簡易教室完工復學前,孩子們不是協助幹農活,就是閒閒無事待在帳棚裏。走訪多處災區,可看見針對青少年所設立的心理輔導站。
距洛水鎮不遠的一處帳棚區,來自各省的志願者用布棚搭了簡易教室,找來桌椅,帶著孩子「暑期輔導」。這所用塑膠布與木頭、鐵架搭成的「學校」,最初只招到十位「學生」,一週後竟吸引了兩百位中小學生,天天來這裏學習。
雖然時時有歡笑聲,但來自貴州的志願者張永義說,孩子儘管表現得爽朗活潑,不難察覺有異樣——有些孩子看來專心聽課,眼神卻是呆滯;有些白天活潑樂觀,夜裏卻對絲毫聲響感到害怕,甚至不敢脫鞋子睡覺,擔心餘震時來不及跑……
不只孩子們需要時間撫平驚恐,教師也在調適中。洛水中心小學教師王照西,和家人棲身於龜裂老房外的布棚內;她的同事宋婧,一家八人遷往公園,擠睡帳棚內外,其中一歲四個月大的孩子在地震後,每到夜晚啼哭不已……
災後,老師特別忙碌,除了輪流到傾毀的校園值班,也慰訪罹難學童家長,或是協助他們搶收木耳、拔蒜頭、插秧……即使無暇領取政府發放的物資也無怨言,最難承受的是痛失子女家長的責難。
王照西老師在洛水土生土長,幼時就讀洛城小學、學成後也曾執教於母校,「當年我教的那一班,現在六年級,死了二十多人……很多人的名字,我都還記得啊……」
不少老師同樣家園全毀、喪失親人,還得承受失去學生、搶救不力的內疚心情。洛水中學操場上的帳棚旁,三位來自湖南省紅十字會的志工,逐一聆聽著七、八位老師的心情分享,並給予回饋。
「待學生復課時,您們想如何上第一堂課呢?」「對於孩子可能出現的反應,您們設想好應對措施了嗎?」
這群湖南省大學心理諮商教師,專程來到洛水接觸各校老師,藉由傾聽與同理心來協助老師紓壓,也表示可協助設計震災後第一堂課程教案。
志願者湧入,
發揮復健功能
來自南方的志願者于飛說,四川自古出梟雄,然而再強悍的民風,面對大自然災害,同樣感到無力;來自各地的力量匯聚災區,多少發揮了膚慰復健的功能。
擅長心理輔導的廖應芳和郭語,從成都集結了二十七位相關領域友人,歷經七十公里路程駐守在洛水鎮,挨家挨戶關懷罹難者家屬。他們三餐吃著自己帶來的乾糧和方便麵,晚上就在鄉親帳棚外攤開睡袋休息,一同經驗災後克難生活。
志願者曲歌,和同伴透過網路募得善款,購買十五噸礦泉水、八噸白米及藥品等物資運往成都;原本計畫繞行七百公里進入重災區汶川,出發前得知道路再度中斷,於是就近來到洛水鎮。結束任務準備返回江蘇無錫前,途經洛水中學附近,聽到陣陣歌聲,好奇循聲而來,看到一群穿著藍衣白褲制服的志工,正在與孩子們律動。
這幾位年輕人拿出攝影機與相機,記錄、採訪來自台灣慈濟基金會的賑災模式,驚喜於志工和鄉親間的熱絡互動。離去前,曲歌將背包裏的藥品和文具全捐了出來;領隊海靈說:「真是太棒了!沒想到行程最後,見證了這一段溫馨。」
從五月十四日開始,一梯又一梯來自福建、廣東、上海、北京等地以及台灣的慈濟志工,進入德陽市轄下的羅江縣金山鎮、什邡市洛水鎮、綿竹市遵道鎮與漢旺鎮設立服務點——以在地口味的熱食,溫暖一顆顆既驚且慟的心;用溫言軟語問診每位患者;以勵志手語歌曲安撫學童死裏逃生的驚慌心情。
隨著時間過去,許多志願團體完成階段性任務後逐漸離去,慈濟志工仍以接力方式陪伴受災民眾,至今不輟。
熱食站高人氣,
鄉親志工烹煮色香味
災後,什邡市洛水鎮柳河社區旁的永興公園安置了一千多人,外圍也有兩、三千人,是鎮上最大的帳棚區;慈濟在此以及一公里外的洛城國小旁,分別設立了服務站。
往災區的道路搶通後,物資源源輸入,政府定時發送方便麵、礦泉水等生活物資,鄉親無斷糧之虞。但天天以類似食物果腹,難免腸胃不適;尤其水電尚未恢復前,帳棚內煮食不易,用沒有加熱過的礦泉水泡方便麵,有些老人家咬不動,只能吃餅乾。
慈濟在震後第五天設立第一個服務點,開始供應現煮熱食,讓許多鄉親吃到災後難得的熱飯菜!
看到慈濟志工大老遠來為大家做飯,許多鄉親不只送來自種蔬果,也主動加入行列,讓熱食站日漸凝聚高人氣——一早,大人小孩主動來打掃環境、清洗菜蔬,緊接著和慈濟志工分工切菜、炒菜蒸飯、打菜、清理等……眾人合作下,讓平凡無奇的素菜熱食,一口口咀嚼來,特別有滋味。
慈濟志工劉再和說,他們請教當地人習慣的菜色與口味,也注意菜餚顏色搭配,希望讓每份素食餐盒兼具色香味。
每天午餐、晚餐時間一到,捧著慈濟環保餐盒的人們排成長龍,或提袋子、或用盆子來裝一家人的飯盒。一位農婦說,上午忙著插秧,利用空檔趕來,幫全家五口人帶飯盒回去;還有許多孩童為家中行動不便的長輩取食。志工們彎腰奉上熱食,鄉親們也體貼地說:「夠了夠了,有得吃就很好了。」
從最初羅江縣金山鎮一個熱食站,到什邡市洛水鎮兩個,以及綿竹市遵道鎮棚花村、漢旺鎮五嶺村兩個,到六月中旬總計四個站同時服務。餐點無限量供應,有需要就不斷烹煮。投入的鄉親愈來愈多,口碑愈來愈好,以六月十九日一天來說,四個站總計供餐一萬四千九百份!累計三十五天供餐超過二十二萬七千份。
少女蔣佩玲在帳棚外削著一截冬瓜,準備給臥床的奶奶做午餐;這天,佩玲的母親在熱食站洗菜、切菜與煮飯,眼見排隊人潮愈來愈多,她忙著盛好一碗碗白飯,好讓動線流暢些。「若飯菜不夠的話,我就自己回棚裏煮東西來吃,不要緊的。」這些婆婆媽媽們真心為鄉親付出而不計較。
午後,熱食站空檔,蔣佩玲翻起教科書,為日後的公職考試研讀。她說,雖然此刻很辛苦,但至少有床可躺;最初那幾天,她與雙親和奶奶窩在田地裏,勉強找來一把遮陽傘蔽日擋雨,有兩個晚上只能坐著睡覺。災後不久,政府即開始整地搶蓋簡易屋,她相信再忍些時日,就可以擺脫帳棚生活了。
醫師傾聽,
投以「正向思考」良方
熱食站旁邊,慈濟人醫會志工設有醫療站,從出生十四天的嬰孩到八十多歲老人家,一概照顧。無論是鄰近的帳棚區民眾,或是從山裏步行或搭車前來的其他鄉鎮居民,對這個小站的療效很有信心。
老奶奶賀桂華的左手掌腫脹疼痛,高屏慈濟人醫會醫師葉添浩問診後告知,若服藥後改善有限,需考慮去醫院動手術。
賀桂華聽了進去,卻似乎有些漫不經心;原來,她的姪女張玲在地震時遭石塊壓傷左小腿,迄今疼痛無法走路。賀桂華計畫明天把姪女背來看診。
「我們跟您回去看看好了。」葉添浩旋即起身背起近十二公斤的醫藥包,與護理師江國誠隨老奶奶前往。
一個塑膠棚內放了四個彈簧床,不難想像居住的窘迫;臥床多日的張玲彎腰坐起,靜默地直視著自己的左腳。葉添浩評估腳踝沒變形、傷口也沒有感染,應該是腳踝骨裂開;於是請棚外圍觀的鄉親找來厚紙板與木片,就地取材製作固定板,再以紗布、毛巾紮穩;他叮嚀張玲,這需要固定兩個月,請她忍耐。
鄰人看到台灣醫師走入村裏,趕緊通報帳棚區其他需要看診的病患。
「不少人反應皮膚起疹、睡不好、頭暈、身體痠痛、心悸、衰弱,多是因為災後生活環境驟變使然。我們不僅提供藥物,也輕聲細語鼓勵他們,讓他們安心。」葉添浩說。
參與醫療服務的花蓮慈濟醫院院長石明煌說,受創者的心情若無法恢復,即可能形成所謂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反應在身心上的不適,例如吃不下飯、雙眼模糊、四肢發軟等。慈濟提供醫療義診,但服藥的效果畢竟有限,更期待營造正向的氛圍,轉移民眾的心理焦點,有效釋放陰霾。
每位醫護人員幾乎同時兼任「身心醫學科」,耐心傾聽鄉親訴說災後的抑鬱與悲傷,並投以「正向思考」這帖良方;許多人哭喪著臉走來,帶著微笑離去。
慈濟在什邡與綿竹的四個服務站,都提供定點義診與外出往診服務;截至六月十九日,醫療服務超過一萬三千人次。
●
熱食站的切菜區,鄉親媽媽們一字排開,失去孩子的余國蘭也在其中。切完土豆,接著切起番茄,偶爾瞄瞄隔壁的志工怎麼落刀,露出了靦腆的笑容;或者望向不遠處孩子們的歡聲笑語,若有所思。
王照西老師也出現在洗菜的行列中,一邊忙一邊看著自己的孩子在另一頭跟著慈濟志工大聲歌唱。「這些慈濟歌曲的歌詞很好!你們不僅來幫我們,還讓孩子們懂得愛、懂得感恩。」她期待志工能長期陪伴,導引孩子人生價值觀。
不中斷的熱食提供和醫療服務,志工與鄉親在彼此心中打下互信基礎,像是一種心理治療;讓一個餐盒不只是一頓飯,那一粒粒白米中,蘊含著生生不息的溫暖與再生力量。
一波波志工接力進入災區,一個個振奮人心的故事被傳頌出去,無論是否身在四川,愛心被啟發更要延續。慈濟已在洛水鎮設立辦公室,雖然只是克難的簡易屋空間,卻表徵著中長期援建工程的起點。
當地緯度較高,夏季日照時間長,慈濟志工每天早出晚歸,即使晚間八點離開,天色清亮依舊,一如受創鄉親在人生黯夜中不願自棄的希望與光明。
四川方言「雄起」意指「加油」。什邡有難,十方支援;這股力量的匯聚,正是無限祝福——鄉親們,雄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