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災後一年 稻種獻愛,感受助人之樂
◎撰文‧李誠捷、吳志怡
「慈濟在我們遇到困難時,真誠提供援助;
如今我們也希望把豐收的稻種,
捐給世界上比我們更需要的人。」
災後一年,礁旦鎮烏櫻村民捐給慈濟八百多籮稻穀,
歡喜表示:「現在是我們幫助別人的時候!」
駕著一台老爺車、輾過凹凸不平的石頭路,慈濟志工風塵僕僕來到坤仰公(Kung Yangon)碼頭;坐上小船,歷經一個半小時航程,踏上馬燕村(Mayan)。
馬燕村風景優美,宛如遠離塵囂的度假村。但不見平坦柏油路,只有泥土路;不見水泥屋,只有茅草屋,居民生活自然而儉樸。
去年五月二日納吉斯風災過後,七月開始,慈濟在重災區坤仰公鎮及礁旦鎮(Kyauktan)共三十二個村莊,免費提供稻種及肥料;只要農民有意願耕種,每英畝稻田都可免費獲得一包肥料及兩籮稻種。
馬燕村是受助村莊之一。距離慈濟提供稻種和肥料八個月後,農民收成如何?生活是否有改善?我們特別拜訪村長特溫昂(U That Win Aung)及夫人基基珊(Daw Gyi Gyi San)了解現況。
村長夫人說,風災後一無所有,原以為生活將陷入困境,「沒想到在我們最無助的時刻,慈濟提供援助,讓我們不只得到稻種,還有足夠的肥料。」
在農民辛勤耕耘下,十一月秋收時,每英畝田地約收成六、七十籮稻穀,比往年足足多了七成。
一季豐收之後,農民們從災難中重新站起來,大家心裏都有滿滿的感恩。
從「恩人」變成「一家人」
農民丹盾(Dan Tun)家裏共有八個人,靠他種稻及捕蝦維生。丹盾的家原本搭在一株菩提樹下,風災那夜水淹四尺,他冒著強風豪雨,耗盡力氣將家人送往寺廟避難。
度過驚恐漫長的一夜,丹盾趕回去探看,發現菩提樹被連根拔起,茅草屋也不知去向。一家老小無家可歸、無米可炊,他不知該如何打算,精神恍惚、茫茫然度過數日。
在他最惶恐無奈之際,陸續有人送米、送水來。眾人的愛鼓舞他慢慢恢復理智,振作精神重建家園。
「如果沒有慈濟的援助,我們絕對無法再站起來。」丹盾家有六英畝田地,災後至今經過兩季收成,已有四十萬緬幣(約四百美金)的收入,同時他也為今年雨季留下稻種及度日的米糧。
特溫昂村長估計,去年十二月至今年四月旱季期間,每一英畝地大約收成一百籮稻穀,也比往年好。
「這一季收成後,稻種要收藏好,貴重東西也要放置在高處。」村長說,雨季即將來臨,農村房舍較不堅固,想起一年前的災難,人人心有餘悸。
趕在雨季來臨前,每個村莊都開始挖掘水池,以便儲存雨水,漲潮時也可以緩衝水流,減少傷害。
對於慈濟人一再深入村莊給予關懷和協助,村長夫婦不約而同表達感恩:「昔日我們把慈濟人當成『恩人』,現在有著深深的親切和熟悉感,感覺更像是『一家人』。」
豐收喜悅,集體回饋
在礁旦鎮烏櫻村(U Yin),村民生活普遍貧窮,家家戶戶都住在由竹子、亞答葉搭蓋成的茅草屋裏,家徒四壁。這裏也是慈濟援助稻種的村莊之一。
村民將一年前志工送來的慈濟簡介,珍藏在放佛經的櫃子裏;介紹慈濟的光碟,更在村裏播放過無數次。村人不僅響應慈濟「竹筒歲月」,還很有創意的「日存白米」——當地原有「存米供佛」的習俗,如今村民每天煮飯時順手抓一把米存下,作為慈善救濟之用。
懷著回饋心意及助人善念,去年十一月慈濟捐贈的稻種收割後,村民決定每一英畝地捐出一籮米,存放在村內翁千達寺的倉庫,準備累積一定量後捐給慈濟。
今年五月六日,總共累積了八百多籮稻穀,翁千達寺南達悟達(U Nanda Wun Da)法師代表全村捐贈稻穀。「慈濟在我們遇到苦難時,真誠提供援助;如今我們也希望像慈濟人一樣,把豐收的稻種再捐給世界上比我們更需要的人。」
村民顏定昂(U Nyan Tin Aung)說:「稻穀捐給慈濟,心裏很快樂。只是我覺得自己捐的還不夠多。」
而每天將銅板投入竹筒、帶動村民「日存白米」的閔壽(U Myint Soe)也表示:「當時我們有困難,慈濟來幫助,現在是我們去幫助別人的時候。從被幫助到能幫助別人,我們感到無比歡喜!」
為了讓村民永遠記得慈濟大愛,法師還在寺廟的蓮花池旁播下慈濟稻種,希望代代延續「受助助人」的美善循環。
今年稻米又是大豐收,但穀賤傷農。閔壽說:「去年一袋稻種可賣一萬兩千緬幣(約十二美金),今年卻只有七千緬幣,扣掉一些費用,只剩六千緬幣,價格是去年的一半。」雖然如此,他們自助助人之心並未退卻。
四月初慈濟人再訪烏櫻村,一靠近村莊就發現村內有明顯改變——椰樹幹及竹竿建造的碼頭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剛啟用的新碼頭;泥濘的道路也不見了,往寺廟的路上鋪了水泥……
「自從慈濟的援助進入,烏櫻村發展得很快,生活也更方便。因此村民發心修築從碼頭到寺廟這條路,紀念慈濟的恩情。」村民說。
完整鋪好這條路需要八百萬緬幣(約八千美金),目前村民已籌募了五百多萬元;「這條路是因慈濟而起,也是慈濟援助烏櫻村的根,我們會繼續募款來完成。」
看到村民們從「手心向上」變成「手心向下」,印證「貧窮布施並不難」;當愛的種子深植心中,相信這分善念便會隨著時間不斷厚植。
建校助學,孕育希望
慈濟在緬甸援建的學校已有一所即將完工、兩所準備發包動工,去年十一月動工的「頂甘鐘第四中學」,將率先完工;現在正值暑假,孩子們悠閒在校門口踢足球,工程仍馬不停蹄進行著,希望趕在六月完工開學,讓孩子們可以在新教室上課。
九歲的索明奈(Zaw Min Naing)指著榜單,開心宣布自己可以繼續升上小學三年級。
「我早上九點就在家裏讀書,十二點才到學校上課。」索明奈說,因為教室不足,中午才開始上課。他指著正在施工的工地表示,那是從前上課的地方,風災後已不見教室蹤跡。
納吉斯熱帶氣旋重創學校,全校七百多位學生得輪流在僅存的幾間教室上課;一間教室容納六個班級,孩子們面對六個不同方位的黑板上課,很難不受干擾。
「我告訴大家要忍耐,等新教室蓋好了,這些問題都能解決了。」老師磊磊溫(Lae Lae Win)表示:「風災後看到教室倒了,心裏很難過。慈濟幫忙蓋更好的學校,我為孩子們感到高興。」
除了援建學校,慈濟也幫助當地窮困孩子繼續上學。就讀仰光師範學校教育系的左苗醒(Kyaw Myo Zin),是第一位接受慈濟助學的學生。
出身農家,左苗醒身上背負著父母親的殷切期待,但他放棄已經考上的熱門科系,志願當老師,學成之後回鄉幫助和他一樣刻苦求學的的孩子。
在緬甸,老師薪水不高,但左苗醒卻不後悔。「鄉下有很多貧困家庭,父母親做一天吃一天,孩子就算想上學也沒有機會;等他們稍微大一點,父母就會安排他們去工作。所以我想當老師來挽救這些孩子的教育。」
左苗醒的媽媽多馮姬(Daw Pyone Kyi),對於兒子志為老師感到欣慰:「他想付出愛心去教育貧窮的孩子們,我感到很驕傲;做人假使貪心的話,什麼東西也得不到。」
務農的雙親都只有國小學歷,家裏卻出了個大學生,左苗醒的獎狀成了家中最美的裝飾。媽媽提起兒子的優異表現相當開心:「我們沒讀什麼書,只能辛苦種田養家。作父母的辛苦沒關係,能讓孩子好好學習,他們的生活才會好起來。」
左苗醒感恩慈濟的幫助,時常苦讀到凌晨一點才休息,讓爸爸左丹溫(U Kyaw Than Win)感到心疼:「原本我們沒有能力供他上學,遇到慈濟,問題都解決了。但看他這樣認真,很擔心身體受不了……」
珍惜眼前得來不易的機會,左苗醒期待有一天,村子裏迴盪的不只是歌聲、笑聲,還有琅琅的讀書聲。
●
一年來,超過三千五百多人次的馬來西亞慈濟志工,飛越安達曼海、踏上緬甸受創大地,致贈稻種肥料、提供義診、援建學校、助學、濟貧等。
六十八歲的志工葉慈靖,是大家的精神依靠;十六年前她把慈濟帶進馬來西亞,現在則在緬甸深耕善的種子。她說:「緬甸人單純又善良,生活克己、克勤、克儉、克難。在這裏,真的可看見慈濟人所嚮往的『民德歸厚』。」
由於慈濟人的帶動,緬甸已有六十六位在地志工參與慈濟委員培訓。
從去年五月踏上緬甸至今,一年來,這塊土地的每一個生命,無時無刻不在對我說法,也不斷啟發我的慈悲心及柔軟心;純樸農民那分克難和單純心,更時時教導我要回歸清淨、感恩,把貪念縮小到零點、大愛擴大到虛空。
一粒種子可以生百千萬,一念慈悲可以復生無量愛心。期待善的循環,能在緬甸佛國不斷擴展;慧命燈燈相續,點亮每位苦難人的心。
優優奈和她的竹筒
◎撰文、攝影‧李誠捷
四月二十五日,慈濟仰光辦事處來了三位不曾搭過電梯的陌生訪客。志工邀請她們入內,並關心詢問來意。
婦女指著牆上的上人法照說:「我認識您們,就是這位師父。」之後,她從隨身包包中取出一個竹筒。
婦女名叫優優奈,她帶著女兒及姪女坐了一個小時的火車,從萊鎮(Hlaing Township)來到仰光市區,除了購買做生意所需的物品,還特地尋找慈濟。
優優奈分享她與慈濟的因緣。今年元月,她參加慈濟在仰光市苗道醫院(Myodaw Medical Center)舉辦的義診,深受志工無所求付出的精神感動。
「我的病,在一般醫療院所治療,需要一萬緬幣(約十美金)醫藥費;慈濟醫師免費開藥給我,吃了三天就好了……」
優優奈非常感恩大醫王為她拔除病苦。「不敢想像,像我這樣的窮人,也能接受如此的對待,讓我體會到助人的高尚;也更想了解慈濟,因此決定效法『竹筒歲月』助人精神。」
自此之後,優優奈每天省下五十至一百緬幣的買菜錢,投入竹筒。當她伸手要將竹筒內的善款取出時,害羞的說:「有點少,只有六千緬幣,不好意思……」
志工趕緊告訴她:「看到您這分回饋之心,我們很感動。讓我們一起努力,讓愛不斷循環!」
【珍惜善穀】
慈濟提供的愛心稻種,在人助、己助、天助之下,從一而生無量。哥打巴拿村農民旦昌(Dan Chaung)珍惜這些帶來大豐收的稻種,將其中六十籮裝在藤籃中,用牛糞摻雜泥土密封起來,等待下一季繼續播種。這傳統的儲存方式,據說可以避免老鼠、蛇、雞偷吃稻種。
(攝影/劉慈果)
【祝福生根】
馬燕村村長夫婦分享,去年收成的慈濟稻穀,今年雨季將再次下種。慈濟在災後緊急捐贈三十二個村莊超過四百一十六噸稻穀,就這樣在緬甸大地上不斷復生;而來自全球慈濟人的愛心及祝福,也在此生生不息。 (攝影/李誠捷)
【水是恩賜】
在緬甸南部,雨季的降水被村民珍惜回收使用;旱季缺水時就到村中水池提水,每一滴水都是恩賜。
風災後,外國人道援助組織協助興建抽水井;每天傍晚少女們到水井提水,從她們的笑容可看見生活改善的幸福。
(上圖、下圖攝影/莊魏峰、劉慈果)
【冬豆夏稻】
農民雨季種稻,旱季則種綠豆或向日葵;綠豆及食油的價格比米價高,輪耕除了提高收入,也可讓稻田休養生息、改善土質。
緬甸農耕崇尚簡單自然,農民生命中最重要的兩樣東西就是稻種及牛隻。牛隻除了耕田,糞便也可充作燃料和天然肥料。農民們在旱季收集牛糞,用稻草一層層覆蓋,等待雨季時便成為稻田的天然有機肥。(左圖、右圖攝影/李誠捷、朱濟濃)
【大愛回饋】
在寺廟法師的見證下,今年五月六日,烏櫻村農民將八百多籮稻穀捐贈給慈濟。
去年風災後,慈濟志工在同樣的地點免費提供稻種及肥料,援助農民復耕;今年稻穀豐收,農民愛心回饋,希望透過志工的雙手將愛心再傳送給比他們更需要的人。 (攝影/莊魏峰)
【希望教育】
在緬甸貧窮偏僻的鄉下,寺廟學校上學免費,但學生必須自備文具;對很多家庭來說是一大負擔,有些孩子因此輟學。
一年來,慈濟志工多次在仰光的學校及寺廟學校結緣文具;六月份新學期開學前,志工再次為烏櫻村學校的孩子們帶來文具及練習簿。
災後慈濟在緬甸援建多所學校,其中位於仰光頂甘鐘鎮(Thingangyun)的頂甘鐘第四中學,近日將完工啟用。(攝影/莊魏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