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磨愈金骨——林秀雲的逆境哲學
◎撰文‧葉文鶯 攝影‧林炎煌
招呼著志工多摘些番薯葉回去分贈,
這是秀雲唯一能夠相送又不必花錢的好東西。
幼時窮苦,常以番薯葉湯果腹;
如今,它依然是桌上常客,
只是記憶中這道菜摻了淚水的苦鹹,
今日味道已大不相同……
在志工到來前,六十六歲的林秀雲已在三合院踱步;抬抬手、動動腳當作是復健,其實是想在門口迎接。
二十四歲嫁入這個家,不到三十歲守寡;堂叔與大伯、小叔等幾房親戚陸續遷出,一對子女也成家在外。這三合院落無聲無息的頹老,她也守成了一個獨居老人。
三年多前出了一場車禍,傷及左腳、腰椎,連牙齒都撞壞了;顧及子女照顧上的方便,秀雲轉診至北部治療。一年多後,終究還是搬回雲林鄉下靜養。
「住在都巿,兒子、媳婦白天上班,只有牆上的時鐘和我對看。都巿的風只能從窗戶吹進來一點點,不像鄉下的自然風,走到哪裏、吹到哪裏。」更教秀雲懷念的,是鄉下這些可以說說笑笑、相互作伴的老鄰居。
秀雲依賴助行器行走,鄰居發現她的語言和記憶力退化不少,時常陪她聊天,還不時送些食物,包括寺廟發的米、婚喪宴客後打包的菜餚等,節省她採買、烹飪的花費和時間;見秀雲的左腳持續腫脹,社區內熱心民眾擔心她恐有截肢之虞,提報慈濟志工關懷。
●
二○○七年五月,慈濟志工初次訪視發現,秀雲的左腳腫脹、穿不下鞋,幾乎無力越過門檻;此外,她患有C型肝炎、關節退化,心臟和氣管也不好。
環顧四周,居住環境老舊而冷清;或許是行動不便,秀雲也疏忽了個人衛生,給人經濟能力不佳的感覺。
「師兄、師姊頭一次來看我,我沒有老實講,說兒子每個月給我三千……」偶爾舊事重提,秀雲還是對志工滿懷歉意。
錢,秀雲是有的。她不但不需要子女供養,多年積蓄的老本無不用來替子女鋪路。她就擔心自己被當作需要救助的可憐人,讓子女蒙羞。
雖然秀雲沒有經濟上的困難,基於她在醫療上的需求,志工將她列入居家關懷戶,再度訪視時多了「人醫會」成員。醫師每月定期往診,在西螺開業的黃炳祥醫師教導秀雲泡腳、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還叮嚀她務必穿鞋。
秀雲是個合作的病人,雖然肝炎導致胃口不佳,有了鄰居和志工的關照,她的病情逐漸好轉,並且恢復車禍前從事的串蚵殼代工,賺些小錢。
能回復以往獨自過慣了的漁村生活,讓秀雲和子女都感到開心。每當志工前來探望,秀雲總是一臉興奮,穿上工作鞋、換上整潔好看的衣服,以示尊重。
「醫師看診很仔細,讓我恢復健康;志工很有愛心、照顧百姓;我的房子住起來危險,師兄也來幫忙修理……」秀雲雖然只有小學肄業,卻通情達理,常將別人的恩情放在心上、掛在嘴上。她明白志工付出無所求,唯有誠心獻上祝福:「祝恁代代出好子孫,子孫中狀元!」
苦澀童年,早逝婚姻
秀雲的故事,要從一個五歲的小養女講起——
父母連生七、八個子女均告夭折,及至秀雲五歲,父母將她送給村莊一戶人家當養女,同時收養一名十歲女孩,希望秀雲藉此「轉運」,平安長大。
但就在包公誕辰日這一天,村內大肆慶祝,生父要養姊邀秀雲回家吃頓豐盛飯菜。等了大半天,不見兩個女孩回家,生父前去一探究竟,才知道養父母阻撓秀雲返家,並且動手責打。
不甘女兒受虐,父親結束了秀雲短暫的養女生涯;只可惜,她也並非他的掌上明珠。
父親嗜賭,顧不得妻小如何過活;母親患有氣喘,無法從事粗重工作。秀雲在小學四年級輟學,跟著大人四處打零工,也到別人收成後的田間撿拾遺落的小花生、小番薯糊口。
家裏不時有陌生人前來,拿了布袋就把她辛苦撿回來的番薯、花生帶走。秀雲知道那些人都是父親的債主,也怨不得。
曾經為了果腹,秀雲偷摘別人的菜一路狂奔回家,母女三人就著一鍋鹹澀的菜湯拌番薯簽,解決了一餐。
及長,父母憂心無後,與舅舅商量,過繼一個表哥給他們;豈料兩個年輕人情投意合,結了婚便搬回舅舅家住。婆婆認為,兒子已經離戶,卻把太太娶回家,心中不悅。
婚後一個月,先生入伍,秀雲的肚子也逐日隆起,她每天幫忙夫家養蚵,然而掌管家產的大伯從不給她生活費,她只得白天做活,晚上再給人家剖蚵,賺取微薄工資。
盼到先生退伍,他卻不幸患了肝病,二十九歲即告往生,留下一個女兒和甫出世的兒子,這使得秀雲在夫家的處境更加艱難。
認命吞忍,「做海」養家
「分明是沒有兒子的命,難怪好好的一個人過繼給他們,這麼早就病死了!」婆婆遷怒媳婦,三番兩次想把秀雲趕出家門。
「一個女人家沒了丈夫已經很可憐,還帶著兩個孩子,你不照顧他們,還要趕走媳婦,是要讓他們的日子過不下去?」鄰居看不過去,挺身直言。
「我如果離開孩子,他們會躲在牆邊流淚想我;如果把孩子帶走,母子三人一定無法生活……」秀雲考慮再三決定忍耐:「這是我的命。」
那時,她和孩子每天吃著番薯簽配魚頭、魚尾或鹹湯。她吃什麼都無所謂,只是不解,明明煎了一條魚,飯桌上卻只看見魚頭、魚尾。
為了讓孩子可以吃得營養一些,「我發現婆婆和大嫂把菜藏在哪裏,就去偷拿一點來,她們知道了,就藏到更高的地方!」秀雲大笑:「我那時候不像現在跛腳,再高都爬得上去!」
沒有丈夫,秀雲知道一雙手必須更加勤快,才能撫養一對子女。因此家族分家後,不會駕駛竹筏的她也自己養蚵。
「一次下六千條,本錢四、五萬,一年大約可以回收十幾萬元。」秀雲說,她乘著退潮浸在爛泥中殖蚵,很辛苦而且也擔心漲潮不及撤離,但是看在錢的份上,她從三十幾歲開始「做海」,一直到五、六十歲才結束。
二十多年來,秀雲每天天一亮就先去別人田裏做工,八點回來養蚵,下午三點再把溼透的衣鞋換下,又去補早上那一份雇工。
「我做工,人人誇讚,喜歡請我去做事。我的每一分錢都是這樣用心計較賺來的。」秀雲形容自己這輩子「糜爛賺錢」,不曾想過享樂、遊玩。
她含辛茹苦、身兼父職撫養子女長大,以身作則教子女知恩、感恩,作個安分守己的人;至今最掛念的還是孩子。那分積極護衛子女的母愛與善良老實,令志工印象深刻。
屢遇貴人,念念報恩
兒子五歲時罹患膀胱結石、八歲時腎臟出血,體弱多病,令秀雲擔憂,所幸都能遇見貴人相助。
兒子腎臟病那一次,她四處向人打聽高明的醫師,後來有人陪他們到一家軍醫院治療。
「在軍醫院看病比較便宜,可是必須借用別人的身分證明。護士一看我們與相片不符,我就照實說了。」秀雲拜託護理長通融,對方果真同情她,讓他們留下來看病住院,還免費供應三餐。
院內一位醫師助理同情秀雲處境,介紹他們到一位醫師朋友處治療。那位醫師信奉基督教,讓秀雲母子在診所住下。見小病人瘦弱不堪,除了早、晚配合藥物施打針劑,醫師太太還親自料理三餐,鼓勵孩子儘量吃才能吸收營養。
秀雲感激之餘,往往等孩子睡了,幫忙醫師太太拖地板、洗碗,連鍋子都洗刷得光亮潔淨。住院十天,醫師只收取部分藥費,還謝謝秀雲為他們做家事。
一個月後,秀雲帶著兒子回診,手上拎著當天在巿場採買的新鮮魚貨。「雖然我的能力不夠,也是向人借錢買魚,但是別人對我們的恩情要先回報,借的錢可以等改天賺到了再還。」秀雲說。
為了讓子女擁有較好的學習環境,秀雲讓兩個孩子就讀私立中學。知道有人在背後說她逞強,秀雲並不在意,硬是把兩個孩子拉拔到高中畢業。
兒子退伍後沈迷麻將、電玩,一度丟了工作並欠下一筆錢,秀雲賣地為他還債。有人勸秀雲不要寵兒子,她說,如果不幫忙處理,萬一被人尋仇,就算兒子白白送命也不能解決問題。所幸經過這件事,兒子受到了教訓,也聽進秀雲的苦勸。
兒子結婚前,秀雲替他付頭期款在北部購屋。「一個男人沒有房子,誰願意嫁給他?如果在故鄉買房子,他在這裏找不到工作,同樣難找對象。」秀雲替兒子設想周到,欣慰的是兒子婚後,貪玩的行徑也收歛許多。
女兒出嫁時,秀雲連同男方送來的喜餅錢、聘金再補足一筆整數,交給女兒帶到婆家,希望親家能夠善待媳婦,毫無「重男輕女」觀念。
回顧坎坷來時路,秀雲眼中沒有一絲怨嘆。大半輩子都在吃苦,但只要是為了兒女,她可以全然犧牲、奉獻。
秀雲說:「愈磨愈金骨,愈坐愈臭骨。」她認為勤奮可以改變命運,從小給環境磨練出堅韌個性,對自己反而有好處。
老宅淹水,志工修繕
二○○七年夏天連續來了幾個颱風,秀雲住的三合院一片汪洋,房間也因牆壁裂縫而嚴重滲水,進出都得涉水而過。
她在庭院放了幾塊墊腳石,仍擔心跌倒。沒想到志工冒雨來看她,幫忙清理屋內積水,還利用晴天幫她打掃家園、修繕房屋。
志工建議她向堂叔商借三合院左邊護龍的一個乾爽房間,住起來較舒適、健康。秀雲徵得堂叔同意後,從事泥水匠的志工替她整修門窗、粉刷牆壁,也在屋簷下方加固了幾根柱子,還替秀雲找來一張舒適的床。
「一年淹水四、五次,我無法自己整理,師兄、師姊來幫忙。人人都說:慈濟怎麼那麼好!」秀雲經常當著人前這樣誇說,還利用一回子女返鄉,邀請志工到家中來,讓子女親自道謝。
●
「吃東西要再清淡些,還有記得穿鞋喔!」這次訪視,黃炳祥醫師替秀雲量了血壓,發現她的腳有些水腫,再次叮嚀。
醫師完成診療後,秀雲在院子來回走了幾步路,讓大家看看她的步態是否進步;接著開心陪大家走到後院,參觀她串蚵殼的工作檯,還邀大家到菜園摘菜。
屋旁空地長滿了一大片鮮嫩的番薯藤,聽說是新品種,口感極佳。「長這一大片,我一個人吃不了那麼多,鄰居也常來摘,我都很歡迎!」秀雲邊說邊彎下腰,替志工摘了一把又一把番薯葉。
看著她從不良於行,恢復到能自行走出戶外,這也是志工最大的欣慰。
營養又便宜的番薯葉在秀雲心中,是與她一同長大的滋味,特別是在最困苦時滋養著她。只要有土地,它就能綿延生長,最平凡也最堅韌,一如她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