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10期
2009-05-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志為人醫
  【慈濟四十三週年慶‧全球浴佛】
  人品典範
  疾風勁草
  天涯共此情‧緬甸
  主題報導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九年四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10期
  【太太,柔韌支柱】 愛的呼喚 爸比醒來了

◎撰文‧李委煌  攝影‧林炎煌

先生車禍腦傷昏迷,
手術前醫師說,救活了也是植物人,親友建議放棄;
王菊靜默簽下手術同意書:「不論結果如何,我全都接受。」


先生車禍術後重度昏迷,住院月餘,王菊接下病危通知單卻仍不願放棄;期間的每一天,即使大雨或颱風,她都帶著稚子來陪伴,對爸比「愛的呼喚」,不曾中斷。

旁人不抱希望:「還是送去安養院吧。」王菊鐵了心,將氣切、裝有鼻胃管的先生帶回家自己照顧。

王菊上網搜尋資料,了解植物人的定義與徵狀,自學穴道按摩,盡可能刺激先生腦部反應;後來又報名居家服務員課程,學習專業照護技巧。

她辭去工作,守在先生旁,每隔半小時至一小時翻身拍背。「我總是覺得,他睡久了就會起來。」天天復健,先生漸漸有些反應;幾個月後重返醫院複診,醫護人員無不感到驚訝……

一家人的責任

那場意外,已是五年前的往事了。因持續復健,先生如今已能自行起臥出入;但因腦傷之故,飲食與排泄需要特殊照料,王菊幾乎二十四小時看顧。但她換個心態,就當多了個孩子。

一九九六年從大陸海南島嫁來台灣的王菊,性格單純堅毅;照料先生的苦,她從不跟娘家人傾訴,還要留意年幼子女的心態。

「爸比這樣,你們會自卑嗎?」她和孩子們討論現況,鼓勵他們接受當下的爸爸:「爸比是意外受傷,他這樣也是不得已的。照顧爸比是我們的責任喔。」

孩子因而能坦然對外人述說:「爸比腦受傷了,現在反應比妹妹還幼稚;媽咪為照顧爸比,在家做代工賺錢。」

孩子是王菊的責任,腦傷的爸比則是一家人的責任。王菊說,家庭遭此變故,孩子已不僅是孩子,「我也需要他們支持。」

曾經夜裏,她依著電話指示,戰戰兢兢裝回被先生拔出的鼻胃管;在擔架進不了窄樓時,不到五十公斤的她,背起近九十公斤的先生下樓;先生突陷昏迷,她量測血壓,同時喚兒子快撥一一九……

王菊說,這一切是自己的責任、是做太太的本分事。多年前姊夫心肌梗塞往生,姊姊走不出創痛而患了憂鬱症;她常藉此鼓勵自己要正向思考,也謹記證嚴上人開示:擔心難免,但不要煩惱,「不要為尚未到來的明天、未來煩惱太多。」

全年無休卻無憾

先生出院返家安養,透過醫院社工聯繫,慈濟志工巫喜教送來二手病床、抽痰機與氣墊床;接著陳木蘭等多位志工來訪,真誠關懷先生與她的生活景況。

娘家人不在身邊,王菊習慣稱陳木蘭為「媽媽」;經由木蘭媽媽協助,她辦妥低收入戶資格、申請殘障津貼,以及慈濟和家扶中心的補助。

自覺得到許多人的關心與幫扶,幾個月後她主動要求取消慈濟、家扶等補助,還捐款加入慈濟會員行善。「這些錢來自十方捐獻,有人更需要它。」

只要代工不急著交貨,王菊每天上午都會帶先生搭公車,到慈濟關渡環保站做資源回收;將推送一簍簍沈重的玻璃罐、上舉一袋袋的寶特瓶當成復健運動。當她參加慈濟委員培訓課程,先生也同行上課。

王菊和志工們探訪貧苦案家,學習助人之道。一位阿公照顧著中風的阿嬤,當王菊走進狹小陰黑的房間,看到缺乏復健的阿嬤手腳萎縮,她好心疼,慶幸當初把握時機替先生復健、減少悔憾;也期待自己能如觀音菩薩般千手千眼,化身在各處為受苦的人服務。

每日,王菊將孩子送到學校後,返家照顧先生,夜裏還得留意先生起居,只能利用零碎時間補眠、趕做代工、當志工。

九歲的小女兒體諒媽媽照顧爸爸分不開身,放學時自行走路回家,毋須接送;兒子小學畢業旅行時,捨不得買零食,反而記得帶回地方名產,與爸比、媽咪及妹妹分享。這分超齡的貼心,讓王菊窩心。

手裏忙著將亮片綴上禮服,王菊說她有遮風蔽雨的屋,也有一對乖巧的兒女,這個家比很多人都還完整,「我並不覺得我跟別人不同啊。」


【孩子給媽媽的貼心話】
媽咪,我知道您昨晚做手工到凌晨兩點,有時候,我都會擔心到哭了出來呢。一向刻苦耐勞的您,一定要找時間休息喔;祝福媽咪身體健康!


笑著吃苦 這是我的家
◎撰文‧邱如蓮  攝影‧林炎煌

聽到電話那一頭的媽媽哭了,
麗麗明白,遠在印尼的家人只能給予心理支持,
先生意外癱瘓,自己要勇敢撐起這個家。


按下鬧鐘,隨意紮個馬尾,麗麗簡單準備好早餐,轉身喚醒孩子,接著走到行動不便的先生床邊,稍稍整理床鋪後遞上餐點;牆上的指針指向七點,她催促著孩子坐上機車,往學校出發。

離開學校後,她又匆匆趕往市場,挑幾樣便宜蔬果;回家打理先生的起居,接著向紡織工廠報到。

周而復始,麗麗像個自轉的陀螺,週日才能喘口氣。

娘家在印尼某個海島上,勞動而純樸的漁民性格,深深感染了麗麗;嫁來台灣九年,她從不覺得忙碌工作是一件苦事,反而樂觀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

丈夫是天,風雲變色

九年前,麗麗認識從事鐵皮屋包商工程的大武,大武善良的個性讓她安心離家嫁來異鄉;婚後養育一雙兒女,生活有著平凡的幸福。

四年前一個午後,麗麗接到電話:「恁尪出代誌了!」原來大武在工程中從屋頂跌落,送醫急救。

不知道醫院在哪裏,麗麗慌了手腳,請先生的同事到家中帶路,她騎著電動機車,載著四歲的女兒、三歲的兒子跟在後方。

到了急診室,麗麗在人群中尋找先生,發現他躺在病床上呻吟;孩子們在一旁追逐嬉戲,麗麗又是安撫先生、又是喝斥孩子,心中急亂像是失了方向的蒼蠅。

先生必須住院開刀,麗麗帶著兩個孩子騎車回家準備住院用品;茫然的她直到電動機車沒電了,才猛然發覺迷路了。

牽車向人問路,孩子一個站在機車踏板上、一個拉著媽媽的褲管,因為肚子餓而哭鬧……她好無助,三個人淚流滿面走在回家路上。

媽媽鼓舞,再生力量

麗麗在台灣無親無故,沒有知心朋友,沮喪時總會想起媽媽。

在電話那一頭,當媽媽聽到女婿發生意外,心疼不已,也哭了出來:「你要堅強,好好照顧先生跟孩子。」聽到媽媽哭了,麗麗明白,遠在故鄉的家人只能給予心理支持,自己要勇敢撐起這個家。

為了照顧癱瘓的先生、年幼的孩子,麗麗努力謀職。最初找到早餐店工作,雖然時薪低,但離家近、工時彈性,清晨四點上工、中午十二點收拾乾淨後,就可以回家照顧先生和孩子。

慈濟志工接獲提報,走入這一家人的生活,幫助麗麗申請低收入戶補助;之後,麗麗也找到收入較穩定的紡織工廠作業員。志工每月關心:「經濟上需不需要幫忙?」她總是笑說:「不用不用,我們很好!」

一回,麗麗出了車禍,膝關節骨折,三天後打著石膏出院,繼續為生活忙碌。「瘦弱的肩膀、堅毅的臉龐、樂觀的微笑」,是志工對她的形容。麗麗說:「哭是一天,笑也是一天,倒不如開心面對。」

為了節省開銷,麗麗跟鄰居學種菜,在家門口的小小空地擺上盆栽,栽種地瓜葉、九層塔、小番茄;「蔥是最簡單的,將蔥白部分插進土裏就可以再生長。」

為了家計,麗麗想盡各種辦法;但最讓她有心無力的,是孩子進入小學後功課跟不上。「老師要家長配合教學,但我就是教不來……」語言和文化隔閡,讓麗麗一籌莫展。

志工得知後,補助孩子課後輔導的費用;麗麗感動不已,開始每月捐出五十元善款,其中包含著滿滿的祝福與回饋;而她工作的紡織工廠老闆娘,也支持她而加入捐款。

婚後,麗麗未曾回過印尼,一來是沒錢買機票,再者也無法放下小孩和生病的先生;電話中媽媽的鼓勵,總為她帶來力量。

雙肩挑著工作與家庭,有時難以兼顧,但麗麗慶幸有好鄰居時常關心、幫忙;若發現她工作忙來不及準備三餐,還會帶便當來給先生跟小孩。

生活這麼辛苦,有沒有想過放棄?麗麗抱著撒嬌的兒子,露出招牌笑容回答:「這裏是我的家,遇到問題就要面對,只要孩子健康長大,我的付出就有了回報。」

【先生給太太的貼心話】
辛苦你了!感恩你的付出,如果沒有你,這個家早就散了。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