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一家之長】 付出 看見曾經的自己
◎撰文‧李委煌 攝影‧林炎煌
曾經,人生對我言就是「苦」,必須不停工作賺錢。
在訪視中,開了眼界和心界,發現比我苦的人還多啊!
我人窮志不能窮。
——許秋霜
五點半,許秋霜起床為四個女兒準備早餐,六點半來到工作的餐廳,開始一整天的「廚工」:洗菜、切菜、準備餐盤等,結束後再收盤、洗淨、整理等。一天三餐、一年兩百多個工作天,都是同樣模式。
下班前,若尚有賣剩的菜餚,她打包趕著七點半返家,免得女兒們餓壞了。
週末假日,許秋霜另找餐廳端盤打工。她當然很想休息,但不敢休息;單親撫養四個孩子,她最需要的就是錢。
六年前,先生因工地意外往生,只留下債務與稚齡孩子;她帶著四個女兒,擠住在台北淡水兩坪大、一張床的狹小房裏,淚痕尚不及拭去,柴米油鹽一天也少不得,心如浮載於茫然大海中。
其實她不怕苦——種田、賣冰淇淋、當桿弟、車縫窗簾、早餐店打工、麵攤洗碗等,長年來已習慣粗勞;真正苦的是——即便心裏再苦,也沒人可傾吐、依賴了。
怨先生拋下她一人先走,她曾經難過到走向樓頂,迎風拂面拭著淚水,自憐得想跳下去……
希望「有人關心」
性格內向,話語不多,眉頭常鎖著的許秋霜說,她憶不起任何快樂片段,人生對她言就是「苦」,唯一想的就是不停工作賺錢。
先生過世後半年,慈濟志工來到她家。房子太小,她們席地坐著,她見膝蓋不好的志工楊清貴,連起身都不方便,當下她的心被敲動了;「我還年輕,若能找到穩定的工作,我要靠自己的力量。」
這麼多年來,她婉拒長期經濟補助,僅接受過慈濟補助女兒一次註冊費。
對她來說,金錢固然重要,但「有人關心」的感覺更重要。「畢竟錢會花完,但志工關懷的溫馨,卻永遠陪伴著我。」許秋霜說,慈濟人真心膚慰,給了她很大的希望與力量。
楊清貴見許秋霜與自己女兒年齡相仿,卻要承受這麼多考驗,非常不忍,於是陪著她四處謀職,終於找到餐廳廚工一職,從那之後便穩定工作迄今。
每次探望許秋霜,楊清貴不忘隨手帶點青菜、水果、餅乾等;見母女們衣物堆塞在塑膠袋,需要時總得一袋袋翻找,於是她從慈濟環保站找到二手衣櫃及冰箱、餐桌等家具送去。
單親媽媽疼惜作伴
許秋霜了解慈濟環保工作後,開始在餐廳做資源回收,將客人丟棄的瓶罐分類收好,下班後再裝袋送往環保站。
若遇週末假日沒打工機會,她帶著四個女兒參與慈濟活動,幫忙做事,淺嘗做志工的心境。這兩年她參與慈濟委員培訓,利用午休時間騎車外出收善款;晚間偶爾隨楊清貴探訪案家。
第一次訪貧的對象,是位帶著兩個孩子的媽媽,先生因血癌往生。那天的經驗讓許秋霜驚悟,原來像她一樣單親撫養兒女的家庭還有好多;透過訪視走出小家庭,她才開了眼界、心界。
有些媽媽沒有工作機會,操煩於經濟問題;另一位單親媽媽年紀和她差不多,也扶養四個孩子,多次接觸、分享心情,她們成為好朋友,相互打氣。
「看到她們,就像看到曾經的自己。」關心他人同時也淡化了自己的苦,許秋霜這麼感覺。
今年,長女升高一、老么小學五年級,許秋霜清楚知道,辛苦的日子仍長,但心態卻不同了。
「比我苦的人還多啊!我人窮志不能窮。」許秋霜感恩工作穩定,能成為付出、助人的人。她以上人法語自勉:「有心就有福,有願就有力。」
【孩子給媽媽的貼心話】
印象中您就是不斷忙碌,週末假日也要加班賺錢。有天在添飯時,看到您滿手傷痕,讓我們好心疼。希望媽媽好好照顧自己,有空多休息喔!
兒子們 我的驕傲
◎撰文‧黃秀花 攝影‧林炎煌
以前我是個處處依賴丈夫的小女人,
但事情碰到了,就要硬著頭皮撐下去。
只要孩子們盡好讀書本分,成為有用的人,就是我最大的安慰。
——游佩函
游佩函與先生是青梅竹馬,育有四子。先生當過水泥廠員工、水果攤販、後來開怪手維生,收入穩定,生活美滿。
十二年前,先生爬上頂樓修理鐵皮屋頂,誤觸高壓電倒地不起;「才幾分鐘工夫,他就沒了!」守喪期間她淚眼度日,無心打理生活,尤其看著才九歲、七歲、五歲和兩歲的四個孩兒在門口嬉戲,她心很酸,真想隨丈夫而去……
但她知道自己還有責任,必須堅強面對。熬到么子脫離襁褓、上幼稚園,她開始工作養家;凌晨四點出門清掃馬路,六點趕回家做早餐,再返回工作崗位繼續打掃;八點稍事休息後,又到處兼差——在餐廳當洗碗工、去漁市場做包裝工人、吹奏「西梭米」(西樂葬儀隊)為往生者送行……只要有工作機會都勇於嘗試。
「沒辦法,碰到了就要硬著頭皮去做!」游佩函以前是個處處依賴丈夫的小女人,如今無人可依靠,就得自立自強。
她包辦家中大小事,「孩子們顧好功課,多申請一份獎學金,就能減輕我的負擔。只要他們盡好讀書本分,就是我最大的安慰。」
媽媽病了,換我們照顧她
這種寧可自己受苦、也不願讓孩子分擔的心情,到了去年初,卻有大轉變!
孩子們發現媽媽躲在房裏偷偷哭泣,卻不知發生什麼事;直至陪伴他們的慈濟志工陳錦花與媽媽促膝相談後,答案才被公開。
「你們的媽媽生病了,從現在起要多疼惜她!」陳錦花的這番話,讓孩子們詫異。長子明倫接過媽媽的就醫文件一看,嚇得直發顫:「是癌症!」「對啊,所以你們要多體貼和照顧媽媽。」陳錦花鼓勵孩子們幫忙分擔家務。
「我來煮飯和炒菜!」「我洗衣服!」「我會拖地喔!」游佩函住院手術和化療期間,四個兒子彷彿一夕間長大,主動分工家務,不讓母親操心。
明倫在北部念大學,每逢假日就回家陪媽媽。「當初可能媽媽覺得我們都是男生,所以才難以啟齒。」明倫說,若非自己還在就學,真想代母挑起一家重擔。
母親住院治療、大哥離家求學,就讀高三的次子勝淵,毅然扛起照顧兩個弟弟的責任;原本不懂料理,經慢慢摸索,他已能燒出一道道好菜。如今他也北上念大學,吃用節儉、積極上進,上學期以優異成績申請到清寒獎學金,減輕家裏負擔。
「我很慶幸,四個孩子都有很好的表現,讓我很驕傲!」明倫得過「總統教育獎」,未來想當作育英才的教師;勝淵目標是當體育記者;三子子揚在宜蘭讀高商;就讀國二的么兒子鈞,擁有心算九段、珠算二段功力……細數孩子們的表現,游佩函臉上漾滿光采。
笑中帶淚,人生酸甜苦辣
在慈濟「新芽獎學金」頒獎典禮上,榮獲「學習領域獎」的子揚發表感言:「我要讓大家都知道,單親家庭的孩子更有出息!」
明倫說:「慈濟人的陪伴,讓媽媽能用平靜心去對抗病魔,你們就像我們的貴人。」勝淵也說:「慈濟在我們最無助時伸出援手,這分恩情我不會忘記,將來要盡一己之力回饋社會。」
望著台上的孩子們,游佩函笑中帶淚,複雜情緒中浮現過往所承受的酸楚和悲傷——曾經因為家窮,讓孩子從學校帶營養午餐回來當晚餐吃;多年前,孩子們在巷口玩棒球時,被人譏笑萬一打到他的車子可賠不起……那一晚,她邊吃飯邊掉淚。
生活雖然清苦,她珍惜善心人士的加油和鼓舞,包括慈濟、家扶中心和政府社福單位。
化療後,她的體重驟降九公斤,不得不暫停工作在家休養;但她說,面對這個重大關卡,她不畏懼,還要帶著眾人滿滿的愛和祝福勇敢面對;她也相信,四個兒子會當她強而有力的後盾,陪伴戰勝病魔!
【孩子給媽媽的貼心話】
老媽無微不至的照顧,讓我們健康成長,自由開明的教育讓我們心靈茁壯;您是我們永遠的最愛和最大的依戀。雖然我們家遭逢風風雨雨,但也因為有這些挫折,才讓我們緊緊依靠;上天給我們的試煉,或許也是種禮物吧!
不怕苦 只怕被貼標籤
◎撰文‧葉文鶯 攝影‧于劍興
單親無法選擇,先生病了、走了,我們也沒辦法。
遇到逆境,保持正念,不逃避問題,相信情況終會好轉……
——陳亮君
晚上十一點多,陳亮君結束工作帶著小女兒回家,發現一名穿著緊身短褲的男子,神情怪異,坐在她家樓梯口抽菸。
「你坐在這裏已經影響我們進出。」她說。
男子毫無退讓之意,擺明要她們從他身旁走上去。
「萬一他尾隨我們上樓……」陳亮君不願冒險:「再不走,我要打電話了!」
男人本欲挑釁,見她作勢撥打手機,又拉起女兒的手退出樓梯間,他才移動身子。就在巷口,她看見一輛巡邏警車,招手求助。
「若在以前,我一定嚇死了!不知道該怎麼辦。」喪偶八年來,陳亮君獨自帶著三個女兒過活,她學到的第一件事是:要勇敢。
放過自己,才能看見前路
八年前,先生罹癌病逝,她還不到四十歲。那時,她經常做著兩個夢——
先生帶她在街上繞來繞去,似乎想拖延進入車站的時間。她等著他去買票,他卻只買了一張票,獨自上車。
「看著他離開,我很傷心。」陳亮君說。
第二個夢境是自己站在懸崖邊,前方是茫茫大海,她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走。
她罹患憂鬱症,雖服藥治療,情緒仍不穩定,有時當著孩子的面前狂哭一場。因為健康不佳,有人建議她去「放生」。
就在魚、龜等活物被釋放到放生池的瞬間,她的腦海閃過一個念頭——我必須先放過自己,才能放過其他!
她記起先生病逝後,慈濟志工前來助念,一名志工對她說:「有佛法,就有辦法。」那也是一句棒喝!「面對逆境要保持正念,正向思考、不要逃避問題。」
肩上責任包括才兩歲、四歲和十五歲的女兒,雖然她的身心狀況不佳,但相信終有一天情況會好轉。
經濟難關,培養就業能力
先生患病期間,為專心照顧他,陳亮君辭去布面設計工作;他病逝後,為兼顧孩子,她選擇時間彈性的自由業,做起美術編輯本行。
先生身後留下些許債務,經濟拮据的她最擔心接件數量不穩定。由於收入不豐、得自親人的資助也有限,她申請政府中低收入戶及家扶中心補助,慈濟志工也適時伸出援手。
她在生活上精打細算、力求節約。平日煎個蔬菜麵粉餅,孩子們就吃得津津有味;為了省房租,母女蝸居在友人租來的倉庫閣樓,空氣品質不佳、廚房還會發現老鼠蹤跡……
幾年前,她經濟狀況稍好,停止慈濟濟助。但今年農曆年前接件數量驟減,令她不知如何是好,考慮擺攤賣蘿蔔絲餅貼補家用;後來透過多元就業方案,她做了半個月看護工。
「總之,最好培養多元就業的能力。」陳亮君說,譬如她曾經從家扶中心學到製作娃娃的技巧,便利用孩子的舊衣襪縫製玩偶,透過活動展示,還意外接了一些訂單。
單親家庭,最怕被貼標籤
事實上,在所有困難中,她最在意的是單親家庭容易被「貼標籤」。
女兒念芯喜歡繪畫與手工藝,有一回,學校作業是織毛線,她太在意成果,老是織了又拆、拆了又織,因而未按時交作業。老師來電說:「你們單親家庭的小孩,是不是媽媽對孩子太放縱了?」
「我們單親也是無法選擇。我先生病了、走了,我們也沒辦法。」面對一般人對單親家庭的刻板印象與誤解,她在電話中覺得受傷、憤怒,希望獲得更多尊重。
而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有苦也有樂。大女兒脾氣最像自己,來得快、去得也快,有時兩人碰面已是一天當中最疲累的時刻,她缺乏耐心聆聽,女兒抗議:「不是只有你會累,我也很累耶!」「那好,那麼我們都去睡覺吧!」經過一夜的睡眠,問題往往不再是問題了。
日前,畢業季節到來,接案設計工作忙過一陣子的陳亮君,終於抽空染燙頭髮、修飾外觀;她笑說自己猶如一千六百西西的馬達,卻拖著兩千西西的車子在走,長期耗損卻不能去想「累」這個字!
像這樣身兼父職的媽媽,即使沒有三頭六臂,至少也是家裏的「神」吧!
【孩子給媽媽的貼心話】
平常接送我們上下學,還趕著把設計圖樣交給顧客,衝來衝去地,希望媽媽每天都平安。我們會長大,媽媽會老,您要多為自己打算,不要太「宅」,要有自己的朋友和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