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10期
2009-05-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志為人醫
  【慈濟四十三週年慶‧全球浴佛】
  人品典範
  疾風勁草
  天涯共此情‧緬甸
  主題報導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九年四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10期
  朝氣新房 預約美麗新市鎮

◎撰文‧凃心怡 攝影‧蕭耀華

不同於一年前強烈震盪後的絕望陰霾,
五月的四川,
幾乎每個村、每個鎮,
都沈浸在忙碌熱鬧的新氣象中。
上梁、入厝的喜氣,
稀釋了周年紀念的傷感,
馬不停蹄做工的疲累,
換來朝氣洋洋的新房景觀。

地震帶來災難,
同時也創造了新生契機。
在各方愛的陪伴下,
受災民眾奮力走過關鍵之年,
不只重建家園,
也努力重建自我人生希望。


五月的川震災區,幾乎每兩天就能看到一次熱鬧的上梁儀式。

當正廳那根大梁完成安裝,意謂房屋即將完工;陳先雲和鄰居的新屋同時上梁,禮炮沿著屋裏屋外劈啪作響,遠方也陸續傳來響炮聲。可見這天,是大好的良辰吉日。

在上梁歌的吟唱聲中,拉起兩端繫上紅布條的梁木放入榫槽,從天而降的糖果、花生與染紅的錢幣,讓前來慶賀的人們跑來奔去承接,也讓屋內屋外「愈踩愈旺」!聽聞炮聲的人,無論熟識或陌生皆由四面齊聚,吃著由陳家人一早就備好的湯圓。

最後將公雞放在梁上,象徵活龍站梁、家業興旺;待朝陽初升之際,公雞啼鳴,整個儀式即圓滿結束。

地震傾壞所有,首務之急,是將溫暖的後盾——家,給建構起來。以運載砂石為業的陳先雲,一年來為了賺得建房費用,幾乎過家門而不入,這些天閒下來,就是要籌備上梁喜事。

「接著要趕工程,還得買家具!」馬不停蹄的做工應該是疲累的,但陳先雲臉上卻帶著彷彿娶媳婦般的歡快!

整個五月,蓋新房的熱鬧氣氛,讓災區每個村、每個鎮幾乎天天沈浸在辦喜事的喜悅中。但一年前遍布這裏的景象,是絕望的哀傷與毀敗。

去年五月十二日,下午兩點三十六分,台北地底傳來一陣不疾不徐卻又扎實晃人的震動,是台灣人司空見慣的地震;沒人想到,震源竟是來自八分鐘前、一千九百零五公里外的四川省。

一位四川攝影記者在地面嘎然靜止那刻,拔腿奔回已經半塌的電台大樓搶救攝影機;更多媒體從業人員攬起器材,趕赴最近的第一個受災點。

消息傳遍全球,沒有時差,舉世譁然!天地浩劫的畫面,以及四千六百多萬人受災、八萬六千多人罹難或失蹤的數字,映照進世人眼底的那一分、那一秒,愛心便迅速轉動起來。

政府軍隊及大批來自省外與境外的團體,源源不絕湧進四川投入救災工作。受災民眾第一時間,承接著八方奔來的援手,淒寒中的溫情無法一一道謝,唯有拿起工具,重建家園,以行動回報。

朝氣洋洋  滿街趕建新房

地震損毀了五百二十萬間民房,其中農村受損三百四十餘萬戶,無法加固補修需重建的有一百二十六萬餘戶。不同於城鎮重建需配合整體都市計畫才能進行;政府鼓勵農村自行復建,確定補助每戶農房平均兩萬元人民幣,給予農民重建新房的信心;於是,接近九成的農房在第一時間內搭磚開工,滿街盡是朝氣洋洋的活絡工地,建材市集也因應而生。

德陽綿竹市災情重,載著紅磚的大卡車在進入鎮上的一條大路旁聚集,形成震前不曾有的磚塊市集。「建材需求量大,每天拉幾千塊磚頭來賣都不怕滯銷。」清晨四點就和先生拉磚來的黃曉琴,正在應對一位討價還價的顧客。

拿尺量磚的顧客以黃曉琴賣的磚比其他家少一公分為由,讓她不得不妥協,一塊磚以三毛五售出。「之前磚塊取得不易,一塊磚單價七毛,再含運費,可以賣到一元兩毛。但現今供應充足,就不那麼值錢了。」

分毫計較有其必要,像陳先雲那幢一廳四房的家,就要用掉七千塊磚,近兩千五百元的費用。以陳先雲一個月一千多元工資來看,要賺兩個月才買得起。

重建,除了仰賴政府補助與居民自立奮起,許多企業主也義無反顧投入。德陽市最大的水泥廠——利森水泥集團即是其一。

利森水泥集團在此次震災中損失一億多元,許多設備皆有輕重不一的毀損,但仍捐款七百多萬人民幣,更派出工程機械到災區協助挖掘救人。利森水泥總經理王國成說:「地震後整個城鎮就像地獄,只要到了現場,無論是誰,心思只有救援而已。」

災後對水泥的需求擴增,利森曾降低六至七成的價格,讓一無所有的鄉親盡快重建家園;並開闢新的生產線供應市場所需,也因此釋出三百個工作機會。王國成認為,這對於恢復社會環境,起了絕對的作用。

來利森工作一年的曾令強,談起離開前一份工作仍有些無奈。「礦山受損,估計三年都無法恢復;我們的磷礦加工廠因為失去原料,什麼都不用做了,工廠四百名員工,前後就辭掉三百人。」

所幸,災後新房重建需要人力,需求直指這些原是磷礦業的員工,以及從坍方礦山中存活下來的礦工。

沈澱悲傷  跟上城鎮復甦

接近震央的德陽什邡市紅白鎮,幾乎被巨震破壞所有。經過搶救、簡易重建,雖然在一年後的今天仍是滿目瘡痍,但張貼在行政會所外的城鎮規畫看板,完美的硬體建設與整齊的街路,讓人不得不驚歎它的美麗。

陳光惠在鎮上最熱鬧的一條街經營水果攤與雜貨生意,指著琳瑯滿目的當季水果說,這在地震那時可是救命的食糧。「地震不久,我就把水果分送給鎮裏所有需要的人。」

妹妹一家在地震中往生,外甥被搶救出來;她租車帶著重傷的外甥前往醫院求救,途中還陸續載上兩個滿身是血、無助躺在路邊的兒童。

「等我從醫院回來,所有庫存跟雜貨全被搬光,這批貨的十萬元賒款都還沒還清。」即使因此負債累累,但陳光惠始終沒有後悔。唯獨外甥終究搶救不及,惹得她時常心頭痛。

至今她仍住在帳棚裏,生活克難,卻樂觀以對。「供應商知道我的情形,還是讓我賒款批貨,真是人間處處有溫情。」重新將水果及雜貨上架,她不去多想,一心一意想趕快存夠錢,跟上城鎮復甦規畫。「北京幫我們設計的建築開始興建了,美麗得令人期待!」

由於四川受災面積廣大,政府運用「對口援建」模式,讓十九個省市對重災縣伸援。從營救到重建,集體的力量讓災區復建工作如火如荼。

北京為什邡市對口援建省市,預計在紅白鎮建設自來水廠、學校、醫院等十三個大型建築,並鋪設十七條道路,已經在今年二月動工。

監工秦偉估計,紅白鎮所有工程投入五百人以上,沒有假日、沒有休息,將於年底全數完工。「第一線工人的付出與努力都是應該的,要感謝的是八方來聚的志願者,補足許多無法顧及的細節。」

孤兒與喪子媽媽處境

四川省政府在川震周年前夕的新聞發布會中說明,原列入失蹤的一萬七千九百二十一人,層層申報核實後會公告罹難。這也使得汶川大地震總罹難人數,將上修到八萬六千六百三十三人。

事隔一年,從失蹤到遇難,是親人說不出口的默認。綿竹漢旺十三歲男孩彭帥,是在苦苦追問三天後,才從伯母口中得知父母可能再也回不來的消息。而整個四川災區像彭帥這樣失去雙親的孩子,約有六百三十位。

福建曾有個家庭想領養彭帥,甚至邀請大伯母和奶奶前去考察他們的家庭環境。奶奶以路途遙遠為由拖延拜訪時間,彭帥則說,除非奶奶也「一起被領養」,他才肯去;因為這段時間,他已習慣抱住奶奶的脖子或肩膀才能入睡。

一老一小的不捨,讓大伯母是三思又再思。「給對了人,是他一生的幸運;如果看錯人,我能對得起他的爸媽嗎?」即使家境也是困難,她仍決定咬牙留下彭帥,帶在身邊照顧。「至今仍有電話來說要領養他,我從未動搖過。」華人重親重情,在此時特別感受得到。

彭帥的父母生前在磷礦廠打工,就住在果樹成列的跑馬嶺。今年清明,大伯母一早便讓彭帥更衣,由大伯父騎機車載他回山上老家,祭拜父母的衣冠塚。

地震幾天後,為防範疫情發生,部分遺體集中或就地掩埋,彭家果園因此被徵用,連根拔起一棵棵已結滿桃子的果樹,挖掘坑洞埋葬遺體,當地人名之為「萬人坑」。

「那我從來沒去過。」綿竹市漢旺鎮萬人坑,一個令人冷顫的地方,對廖昌會來說,卻還有深深的哀傷——她十八歲的兒子,就是葬在那裏。

失去唯一的愛兒後,廖昌會以四十一歲高齡懷孕,今年二月產下一名女嬰,因應時節,取名春曉。

羊水破時,先生外出工作,她鎮定撥電話到村辦公室,馬上就來一輛車載她到成都的大醫院,花了五天,春曉才捨得離開母親的子宮出生。

春曉是個早產兒,還沒八個月就呱呱落地。「但她挺好養的,不太哭鬧,只有餓的時候才會哼兩聲。」暌違十九年再當母親,廖昌會餵奶、抱孩子的動作看起來仍很熟練。

震後,痛失子女的婦女八成以上超過三十五歲。有別於先前倡導的節育政策,政府對有意願再生育的喪子夫婦給予多方協助。「生小孩政府出錢,孩子若生得不健康,也是政府出錢照顧,讀書到十八歲也不用錢。」廖昌會說。

這波新生兒潮,彷彿重建了父母內心的新希望。「我家那口子在兒子往生後,成天喝酒消沈;知道我懷上春曉才恢復精神修房、工作,開始像個人了。」和廖昌會兒子同班級的幾對父母,也陸續在農曆年前後傳出喜訊。笑容與生活動力,再回到他們身上。

調適巨變  努力重組生活

一條小生命帶來全新的開始,也有兩個浩劫人生組成一個家,攜手打造新的人生。

李玉東與王妃原本打算在去年八月奧運會開幕那天完成終身大事,卻被地震延宕;回憶當時,兩人仍刻骨銘心。

地震那一刻,李玉東所在的廠房幾乎全塌,他後方的朋友被倒下來的牆給砸死。他僥倖逃出,全身布滿污黑泥沙,膽顫心驚拔腿就往王妃的幼兒園跑。「第一個念頭就是出來找她,我怕她出事。」李玉東簡單一句話,卻是最深情的告白。「當我看到幼兒園沒垮,心就安下一半了。」

「他是第一個到我們單位來的人。」王妃感動的說。這場地震,讓她更堅定這個男人能相守一生。

地震讓他們看見生命的可貴,也堅定雙方的感情。但,震後更多伴侶,是來自兩個喪偶家庭的結褵。

「有些人會感到寒心,覺得人太沒意思了,才死幾個月就把對方忘得一乾二淨。」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主任孫學禮卻不這麼認為:「家庭是東方社會的核心,失去家人後,他們努力建立新的家庭,就是在調整、適應社會,這其實是一種抵禦災害的能力。」

大批心理衛生人員前往災區輔導,期待陪伴受災民眾跳脫恐懼及悲傷;也尊重他們的感受,避免不當的關懷使得狀況雪上加霜。

「我們招募志願者時,特別說明希望至少能在災區待上一個月。」心理輔導員陳剛說,如果心理衛生人員來去頻繁,反覆打開居民的傷口,好不容易披上的新肉,很快又被下一批人員劃開,等於二次傷害。

「長期陪伴是有必要的。再加上臨時板房估計會使用兩到三年,因此我們決定駐守到最後。」不只陳剛所隸屬的「關愛社工發展聯盟」提出三年服務計畫,來自法國的無國界醫師組織(MSF)及台灣慈濟基金會,也堅持陪伴到重建完成的長期關懷。

往前跨越  轉災難為契機

強震造成道路坍方、山體滑坡,許多城鎮與村莊跟外界失去聯繫;幾天後接受到外援,無論是志願者或是解放軍,都教鄉親印象深刻。

想起志願者來到村裏的那天,鍾英就有說不完的感動。「震後路斷了,直到第六天我們看到第一批進來救援的人,是法國的志願者。」

他們送來食糧、日常用品與帳棚;甚至家裏有養寵物的,也送上狗糧,非常周到。

鐘英所成長的棚花村,是綿竹市的美麗小村,每戶人家漆在白牆上的年畫,讓它擁有「年畫村」別稱。雖然和「三星堆遺址」、「九寨溝」等四川著名旅遊景點相比,棚花村名不見經傳,但地震意外震出它的名氣。

殘牆上的美麗畫彩驚豔了一批又一批救難人員,加上鐘英在震後集結村內婦女,教導刺繡年畫,細膩繡圖讓人迷戀;透過口耳相傳、媒體報導,一波又一波援助也到來。

一年時間,棚花村恢復近七成,其中一幢不同於民舍的大房子聳立在村中央。「那是年畫研習所,往後會在這裏辦展覽,有興趣的人也可以繳學費學手繪、刺繡年畫。這同時也提供了一些工作機會。」

鐘英說,被列為重點觀光發展的棚花村還不只獲得這些支援;歷年來以抽井水為主要水源的村民,很快就能擁有自來水了。「據說還要設污水處理!」她又指著離棚花村不遠的大水庫說,重新加固後將成為觀光水庫,增加居民收益,「棚花村因為地震而得到很多。」

棚花村從毀敗中重新立起,整體建設以跳躍的幅度翻新進步。然而,這僅僅是災區重建的一個小小火花,更多地方都將有比以往更發達的改變。

因應金融危機,中國大陸擬定四萬億人民幣的國家提升計畫,項目之一的四川重建資金,就上達一點二萬億。四川不僅成為中國的注目焦點,來自全球一道道溫暖的光束也照亮四川。「這場地震災難,不也創造了契機?」利森水泥廠總經理王國成微笑的說。

有人說,這場重創會讓四川的各方面建設倒退十年;也有人說,沒有三、五年,四川人站不起來。但短短一年,重現世人眼前的天府之國,或許還有尚未修線的毛邊,卻已是宛如新衣般的嶄新。

一年前,四川在浩劫中失去希望;一年後,重生,是眾人來此看到的亮麗丰姿。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