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10期
2009-05-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志為人醫
  【慈濟四十三週年慶‧全球浴佛】
  人品典範
  疾風勁草
  天涯共此情‧緬甸
  主題報導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九年四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10期
  十七~十八日 用良能打造希望

 

◆4‧17~18《農三月‧二十二至二十三》

【靜思小語】發揮生命大良能,為人間帶來大希望。

見苦知福,惜福造福

現代科技發達,孩子學習管道多元,尤以電視、電腦網路影響最大;然媒體充斥負面資訊,已成為教育隱憂。早會時上人表示,孩子的心純真如白紙,要給予良好示範。

台南慈濟小學訓導主任陳天和老師,每天面帶笑容、以溫柔之愛對待學童;孩子與陳老師十分親近。陳老師在校園裏隨手撿垃圾維護環境整潔,孩子看到就知道不能亂丟垃圾;孩子衣服亂了,陳老師蹲下身幫忙整理,溫和叮嚀維護服裝儀容整潔,孩子因此懂得人與人之間要彼此關心、相互幫助。

上人以此教示:「孩子幼年時期,主要學習對象是父母,長大到學校讀書,則有老師身教、言教影響。師長舉手投足皆是教育,若做出人品典範,孩子耳聞、眼見美好形象,就能學習效法。」

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日前公布四十二個適合兒童、青少年收看的優質節目,大愛台四個文教節目全部入選,其中「地球的孩子」、「呼叫妙博士」,更獲得最高五顆星評價。

「大愛台的兒童節目,內容純正、富涵教育意義,能讓孩子開闊視野、建立正確人生觀。」上人舉「地球的孩子」為例,可以讓孩子看到世界許多貧苦地區的真實景況,藉以「見苦知福」,建立知福、惜福、再造福的觀念。

「媒體能影響人心。若使用得當,能成就健全人格;運用偏頗,則會使社會動盪不安。不可不慎!」

以愛相合,打造希望

清晨剛下過濛濛細雨,涼風徐來,花蓮慈濟中學同學們精神奕奕沿著山麓河岸邁步,展開一年一度的「精舍路跑」;天色大明時抵達精舍,向上人獻上竹筒撲滿。
「人人發心、出一點點力,匯合起來就是無限大愛。」上人表示,四十三年前的「竹筒歲月」,人人日存五毛錢,看似微乎其微的力量,卻能於日後開展出助人無數且遍及國際的慈濟志業,因此莫輕視一絲一毫。
「浪費一點點,也可能輸掉一生——養成浪費習慣,不僅容易揮霍無度,也將虛擲光陰,最終一事無成。」
上人期勉同學克己、克勤、克儉、克難,以愛相合,造福人群;發揮生命的大良能,為人間帶來大希望。

信己無私,信人有愛

「四十多年前出家受戒後,回到普明寺後方的小木屋;我到山上砍竹子,一次拉兩、三支下來,圍在小木屋周圍。每一次上山,總會經過幾座教堂,我會面對教堂端端正正站好、深深地鞠躬。雖然我是佛教出家人,但我認為每一個宗教的創教者都值得尊敬。」

志業體同仁人文營於精舍觀音殿圓緣,上人開示宗教間要彼此尊重,而無論信仰何種宗教,首要「信己無私、信人有愛」。

「大愛不分宗教、種族,也不分國界。慈濟人開闊心胸、彼此尊重;縱使信仰不同,卻有共同的目標,那就是『愛』。」

人生至苦,莫過於病痛;身體的病需要醫療,心靈生病同樣需要細心照護。上人指出,即使生活貧窮,只要身體健康、能自由活動,就是幸福人;反之,若生活富裕卻受身體或心靈之病折磨,實苦不堪言。

「從事醫療工作,更容易理解生命的脆弱與無常;能為病人付出,真的很幸福。要懷有『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大悲願,溫暖、無私地為眾生拔苦。」上人慈勉在座醫療同仁發大願,把握當下、無所求付出,並學習轉念。

「若能轉念,心甘情願付出,再如何辛苦,也能感受其中甘甜。生活中常懷感恩、尊重、愛,步步踏實、念念精進,甘願做、歡喜受,則任何辛苦皆能化成幸福。」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