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十六日 念要純,志要堅
◆4‧15~16《農三月‧二十至二十一》
【靜思小語】相信人人都有善念,就沒有不愛、不原諒的人。
恆持志願,沙漠成綠洲
甘肅武威市古浪縣有個名為「八步沙」的小村莊,顧名思義,早年沙丘面積不過八步範圍。曾幾何時,綠地沙漠化,如今即使走八萬步也走不出一片廣漠黃土;風吹窮了村民、沙壓垮了生活。
早會時間,上人說起大愛台「大愛全紀錄」節目團隊走訪八步沙村,記錄兩代村民如何以愚公移山精神,投入治沙工作的感人事蹟。
四十多年前,十多歲的郭萬剛跟著父親和五位鄰居開始「治沙」。他們扛著耐旱樹苗,在沙漠裏種下,為了不讓幼苗被羊群吃掉,搭起一間土坯房輪流守護;夜裏入睡時,風沙就直接灌進嘴巴。即使環境艱苦,他們仍堅持「治沙保家園」的理念。
當年治沙的六老漢,交棒給下一代;他們的努力也有顯著回報——十多種綠色植物形成防風林,在沙漠裏立起一道堅固的屏障。而郭萬剛的心中,亦盼望著剛考上大學的兒子也能學成回鄉,成為第三代治沙人,讓盎然綠林在黃土大地上擴展……
「人與萬物共居天地間,應敬天愛地、珍惜大自然。莫因貪婪,與大自然爭地。」上人強調「自耕福田、自得福緣」,人類唯有照顧好自身居住的環境,生命才能代代永續。
有信有愛,堅定心志
一位性情耿直、做事積極的醫療主管向上人傾吐,常為堅持原則而與同仁溝通時,內心感到受挫。
「慈濟不同於一般醫療院所,師父不會計算獲利,教大家的是『心寬念純』、『用心用愛付出』。每一個人都有善念,所以沒有我不愛、不相信的人;但我會聽其言、觀其行、察其所安。」
上人鼓勵他用感恩心面對同仁,莫太苛求;若能調整到人人有志一同,事事就會上軌道。
不同於慈濟志工乃「不請之師」,職場需要專業人才,是謂「請來之師」;而現代人普遍計較薪水、工作時間長短、環境舒適度……上人指出,慈濟提倡「人文」,乃人品典範、文史流芳,希望人人回歸過去善良、盡忠職守的敦樸民情;卻也需要時間。
「四十多年來,光是要改正人包括『身有殺盜淫』、『口有妄言、綺語、兩舌與惡口』,加上『意有貪瞋癡』等十業,過程相當辛苦;總是一再教大家『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
上人以早會所言八步沙村兩代人致力治沙為例,勉其要堅定心志。「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人有心,『環境』是可以改變的!」
付出大愛,學習感恩
電視媒體向以「黃金時段」形容收視群眾最多的時間;十六日與大愛台同仁談話,上人教眾莫陷在「黃金時段」迷思中。
「製作富有教育內涵、真正優質的節目,放在任何時段都有人收視、都會受人肯定,成為最有價值的『黃金檔』。」
儘管印尼是伊斯蘭教國家,印尼大愛台開播以來,獲得許多觀眾肯定,助人打開心門、發揮良能。人文志策會中,上人期勉同仁製作更多優質節目,讓清流普遍全球。「唯有淨化人心,才能拯救世界。」
緬甸納吉斯風災將屆一年,慈濟關懷仍未間斷。礁旦鎮烏櫻村一所寺廟住持,在寺裏蓮花池旁種植一排慈濟捐助的稻種,讓村民時時感念大愛。
「一生無量。慈濟人帶入的感恩、尊重、愛,已在當地生根發芽,不斷結出真善美的果實。」上人欣慰慈濟人以清淨、無私、虔誠、開闊的大愛,發揮拔苦予樂的力量;亦感嘆現代人缺乏感恩心。
「付出愛心不是短暫的,要學習菩薩的長情大愛;接受他人關愛,更要感恩不忘,湧泉以報。」
人能弘道。上人期許人文志業善盡良能,在人間廣布大愛。「透過現代傳播科技的力量,讓『一眼觀時千眼觀』,進而開闊到萬眼、萬萬眼觀,加快『愛的傳布』,引導更多人同行善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