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日 導正心靈方向
◆4‧9~10《農三月‧十四至十五》
【靜思小語】教之以禮,育之以德,導之以正,傳之以道。
心念轉,滅苦因
宜蘭羅東環保志工蕭秀鑾年輕時很愛美,勤於打扮,引人追求;也屢屢為情所困,導致憂鬱症。後來接觸慈濟,心靈有了依靠,成為快樂的志工,漸漸走出憂鬱。
「洗盡鉛華,身心清淨,如此本來面目最美!」早會時,上人讚許她走入慈濟大愛世界,了解道理而覺醒,重拾身心健康造福業。
「人生之苦,是因為集了許許多多的業,纏縛身心所致。如何滅苦?要了解苦因,進而轉變心念;知道理、轉念頭,就能解除身心之苦,轉變人生。」
生、老、病、死皆苦,還有種種心靈之苦;面對人間種種苦,上人勉眾要了解苦的緣由,莫在苦中再造業;把握因緣,發揮良能利益眾生,就是有福人。
知禮義,識廉恥
慈濟教育志業自慈濟護專肇啟,已行過近二十年歲月;無論慈濟技術學院或慈大醫學院畢業生,皆在職場樹立了好口碑;而建校未久的慈中、慈小,甚至遠在泰國的清邁慈濟學校,亦普獲好評。
慈大醫學系六年級謝安妮同學,獲救國團選拔為全國大專優秀青年;社會工作學系四年級陳冠玲同學獲選花蓮縣大專優秀青年;慈大畢業校友吳孟熹、陳逸婷、柯政宏,同獲花蓮縣社會優秀青年表揚……十日早會上人欣言,慈濟教育播下的「因」已展現「果」,從同學身上看到未來社會無限光明的希望。
「教育最重要的,是將人導向正途——教之以禮、育之以德、導之以正、傳之以道;培育出正人君子,人類未來才有希望。」
過去學校多以「禮義廉恥」為校訓,上人期勉回歸道德教育。「要『教之以禮』、『育之以德』——教育禮儀,樹立端端正正的品德典範;進而『傳之以道』——養育品德、傳續道德;尚須『導之以正』——導正人人心靈方向。」
「教導禮節、傳承品德、導正方向」,是慈濟教育人文,上人期許學子知禮義、識廉恥,行於正途,個個成為人品典範。
小小錢,大大愛
「天時、地利、人和,這三者中,人和最重要,卻也最難得。」印尼董事會於精舍舉行,上人開示,近年來印尼經濟穩定、社會祥和,印華間益加和諧,這一切皆因「人的祥和」成就。
「只要大家心靈和合,人人付出一點點,人多福大,力量就大!」上人期勉印尼慈濟人在廣大的土地上殷勤招募人間菩薩,提升當地愛的力量。
緬甸民眾普遍貧窮,卻能響應「竹筒歲月」,日存點滴善款甚至一把米助人。上人以此為例,強調勸募的重點不在善款多寡,而在於讓人日日起善念。
「不只引導富者濟貧,也要鼓勵貧者布施,開啟心靈富足。貧苦人盡心盡力付出的一個銅板,就是他們的大愛,小小一分錢有大大一分愛,這念心無價!只要社會上人人有愛、人心更加善良,社會就能祥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