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10期
2009-05-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志為人醫
  【慈濟四十三週年慶‧全球浴佛】
  人品典範
  疾風勁草
  天涯共此情‧緬甸
  主題報導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九年四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10期
  六~七日 清淨布施

 

◆4‧6~7《農三月‧十一至十二》

【靜思小語】付出無所求,才可長可久。

心盲啟正念

早會時,上人舉述基隆慈濟人長期陪伴一位精神分裂病患的過程,慨嘆人生心靈盲目的可怕,亦讚許志工真正力行《無量義經》。

「眼盲者有心,尚能發揮生命良能;心盲者幻知幻覺、幻想幻聽,迷失人生方向;需要人間菩薩為之『導盲』,開啟心門。」

眾生於六道輪迴,不斷累積習氣,又有種種因緣業力牽纏,不由自主隨業受報更造新業,實為無奈茫然。上人提醒大家必須具有正念,依佛陀指引的方向前行,莫有絲毫偏差。

「佛陀指引的是一條康莊大直道,不只要將自我心念照顧正確,還要誠正信實地踏入人群,『能為生盲而作眼目』、『顛狂荒亂作大正念』,成為眾生真善知識!」

身心輕安居

上海普陀區人民政府副區長景瑩女士、民政局長倪輝女士等人來訪;景女士表示,參觀慈院輕安居時,觸發很多思考。上人談及設立「輕安居」的理念。

「過去有很多人希望慈濟建養老院,我認為最好的養老院就是家庭。」上人表示,現代社會小家庭結構讓子女無法兼顧工作及照料長輩,慈院輕安居讓子孫白天送長輩到醫院來,由醫護團隊照護,還有志工陪伴;等到子孫下班了接回家,安享天倫之樂。

「慈濟還有另一種遍布全台的『輕安居』——環保站。老人家前來付出,一方面為子孫保留地球資源;再者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伴談笑,在工作中保健、復健,等於在身、心、靈都有安穩付託,身體愈做愈健康。故云環保站也是『輕安居』。」

景女士提及現在大陸也在做醫療改革,希望改善醫病關係。上人表示,當初慈院建設完成接續設立醫學院,即是希望醫學生自從醫之始,就保持一分奉獻之心。

「身為醫師,一定要尊重生命,不但『視病如親』,且能『以病為師』。」上人指出,醫師的醫學知識與技術能夠成長,是由病人身上學習而來,因此,要以感恩心照護病患,這是慈濟醫學教育的理念。

「慈濟醫學教育會合種種善因緣——有感恩、尊重、愛,則醫學生日後成為醫師也較能守持『志為人醫』的志願。」

倪輝女士說,深入了解慈濟志業精神,心靈受到洗禮,覺得慈濟人在非常平凡的小事中展現出大愛精神。

上人表示,僅是政策推行無法長久,最好的方法是讓每一個人能自動自發、出自內心誠懇而做。「慈濟人心存『誠正信實』,投入人群才能真正力行『慈悲喜捨』。付出無所求,才可長可久。」

苦境化甘甜

台南善化七十六歲的環保志工胡國炳,五十多年來用心照顧重度智障、眼盲的獨子阿輝;三年多前阿輝因糖尿病右腳截肢,胡師兄日日張羅三餐、為他洗澡,從不埋怨。

面對永遠長不大的兒子,師兄婉拒女兒請外勞幫忙照顧的提議,表示:「自己的業要自己擔、要甘願還。我一天天把他教養得很乖、盡心照顧他,他高興、我也高興。」

雖然要照顧兒子,每天又忙於農事,胡師兄在七十一歲投入慈濟,只要能抽出一點時間,就到環保站幫忙,家業、農業、志業「三業」兼顧。他說:「不論富裕或貧窮,人人都有業,心能清淨最好!看得開、放得下,以歡喜心面對,業很快就能消。」

七日早會時間,上人讚歎胡居士明了因緣果報,心甘情願接受;且心存感恩、知足,歡喜付出。以如此心態面對逆境,自然每過一天即能消一天業。

「人生的障礙,來自於過去生中心起貪、瞋、癡,累積惡業、結惡緣。時間會累積惡業,但也能在分秒中消除業障。能用歡喜心消業障、用感恩心造福德,把人生種種際遇當成磨練自心的道場,實是智慧人生!」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