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10期
2009-05-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志為人醫
  【慈濟四十三週年慶‧全球浴佛】
  人品典範
  疾風勁草
  天涯共此情‧緬甸
  主題報導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九年四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10期
  災難激發進取 板房教室有愛有夢

◎撰文‧凃心怡  攝影‧蕭耀華

「過那麼久,沒人再去想傷心難過的事了。」
地震陰霾沒有掩埋孩子們的樂觀,在克難板房中認真學習——
無恙的孩子幫助因震致殘的同學;傷殘的孩子勇敢接受命運;
失去孩子的父母,依然被老師惦記著……

新校舍在廢墟中重建,一如人們的悲傷和遺憾於關愛中消融,
新的夢想會再升起。


冬天的腳步離去,難熬的夏天要來了。

週六,什邡洛水中學初中部的板房教室依舊熱鬧,「考慮到夏天在板房上課難受,趁著沒那麼熱時多趕些課程,今年暑假可以放三個月!」

蕭豔是洛水中學初三的學生,寄住在小姨家;地震把她山上的家連同整個村莊摧殘殆盡,雪上加霜的是,父親在地震中廢去一條腿,沒了工作,家中經濟重擔全壓在女主人身上。

雖然面臨高中升學考試,蕭豔仍計畫利用暑假出外打工貼補家用。

「我十六歲,該是要做些什麼的年紀了!」蕭豔的早熟或許來自本身的性格,也或許是被災難給逼迫出來的;即使如此,地震陰霾並沒有埋沒她的樂觀,「已經過那麼久,沒人會再去想傷心難過的事了吧。」

很幸運,我只缺小腿

板房教室空間有限,沒有多餘的運動設施讓孩子釋放充沛的體力與精力;去年九月開課時,洛水中學初中部特別設計一套結合流行音樂與動感舞蹈的體操。每到體操時間,所有同學離座,僅剩魏雲露繼續留在教室作畫,後門那副柺杖是她的。

地震造成七千餘人殘疾,其中,申請殘疾證明的學生有五百四十六名;洛水中學初中部有三名殘疾學生,魏雲露即是其一。當時她就讀的洛水小學,近十分之一學生遇難,有一半學生受輕重傷。

回憶教學樓垮塌、她的左腳被水泥板夾住而吊在半空中那一個小時,她的語氣輕鬆。「吊在上面的人一直掙扎亂動,磚塊掉下來打得我頭破血流,我一直朝上面大喊:『你別動了!』」

她看到自己左腳小腿以下皮肉分離,只剩一支白骨,「吊在我上面的學妹,一隻手也沒了;但我們往下看,下面那個孩子只剩上半身……我們活著已經很幸運了。」

震後,香港華裔骨科協會在四川災區進行「站起來計畫」,免費為因災致殘的人安裝義肢,並且協助後續的功能復健。地震讓魏雲露失去左腳膝蓋以下所有的皮、肉、骨,她幾次前往安裝義肢,觸眼所及讓她對自己的生命充滿珍惜,「有人失去大腿、雙腳,還有人四肢就少了三肢。我只是沒有小腿,真的很幸運。」

「她只哭過一次,就是左腳要上鋼釘時,實在痛得受不了才哭。」魏爸爸談到女兒的勇敢,神情驕傲;一旁的魏媽媽連連點頭,也不得不讚歎魏爸爸:「當時他去學校救雲露,為了將孩子的左腳拉出來,竟單手撐開三百斤的水泥!」

之後魏爸爸足足有一週都挺不直腰,也想不透當時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能力,「或許就是父愛吧。」

魏雲露的樂觀與魏爸爸救女奮不顧身,很快就被北京媒體報導出來。

得知魏雲露自小學琴,並且打算在七月參加鋼琴十級考試,北京一家鋼琴廠免費為她送來鋼琴,繼續逐夢;成都一位音樂教授也免費教她彈琴;魏爸爸的公司更因此配給他們家一輛車,讓他開車接送女兒上下學以及到成都學琴。

「我們不要求孩子什麼,就希望她能把琴學好,才對得起這些人的愛心。」魏媽媽說。

好成績,告慰缺席同學

由於骨頭持續增長,魏雲露還得等上一段時日安裝義肢;即使柺杖已經用得順手,但部分生活起居還是需要協助。

考量到傷殘學生需要生活協助,洛水中學去年開學前即制訂「幫輔計畫」,由健康的學生協助傷殘學生在校生活,如攙扶行走、打飯等。

洛水中學高中部教師胡加會相當認同這項計畫,不過她也認為,即使沒有幫輔計畫,學生也會自動自發幫助需要協助的同學。「我們班上就有一個學生腳傷還沒康復,同學們都搶著幫他。」

趙程銳在地震中壓傷左腳,由於先搶救破裂的脾臟,左腳差點延誤救治而截肢,「這條左腿,是我媽幫我求回來的。」

當時為了避免逐漸萎縮的神經再受影響,左腿那檯刀沒有打麻醉,「手術時,床上那個枕頭都被我咬破好幾個洞。」趙程銳話語中帶著淺笑,更讓人感覺他的勇氣十足;因為對他來說,已經沒什麼會比被教學大樓掩埋、隔天才被救出更可怕了。

經過近一年的治療,趙程銳終於要手術取出左腳鋼釘,接下來只要好好復健,很快就能不靠柺杖行走了。

震後,政府為了讓傷患儘速返回生活常軌,提供全額醫療補助,但今年起就得自費。「所幸仍持續補助學生,直到治療好為止。」政府對學子的關愛,免去趙程銳家的經濟擔憂,如此一來,他更能把心思放在學業上。

手術住院期間,趙程銳為免學習進度落後,不但請求班主任胡加會幫他帶功課來,還在病床邊放一本英文字典,分秒不浪費,即使是多背一個單字都好。

趙程銳的成績原本在班上吊車尾,但地震後他一下就從六十多名跳到全班二十五名。「我對地震警覺性不高,是一位同學大喊著要我趕快跑……但他卻沒能逃出去。」

他們班有十三位同學往生,班主任胡加會在復課後,時常給學生加油打氣,將哀傷化為學習動力。「我跟他們說,幫那十三個孩子的書一起都給念了!考個好學校,慰藉他們在天之靈。」

十三個孩子,老師心口的痛

震後那幾個月,胡加會每天清晨六點起床,簡單盥洗後即往這十三個失去孩子的家庭跑,去關心、傾聽訴泣,也協助傷心的家長重建家園。胡加會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和家長一同哀悼,走過悲傷。

「我每天都買鮮花到墳前祭拜,直到開學才停下來。」臉上被太陽所曝曬出來的雀斑,一個個都是胡加會對死去學生的哀悼。

「有個學生原本要轉到更好的學校,因為跟我感情好捨不得轉學……」沒想到這個孩子在地震中遇難了;她也想著其他孩子,恨自己當時不在教室,否則或許能及時疏散他們……

一年來,自責的情緒一直擱在她假裝堅強的心上。但隨著學生重展活潑笑容,喪子的家長也慢慢接受現實,並且展開全新生活,胡加會逐漸打開內心的結。

「孩子跟家長的笑容都是我的精神支柱。特別是其中有兩對家長在高齡難孕的年紀幸運懷上孩子,我替他們開心,就好像自己家辦喜事。」

四川省因受災影響學習的三百三十九萬名學生,去年九月一日陸續重返課堂;其中有將近兩萬名學生因為學校覓地重建或其他因素,不得不在異地或省外復學,洛水中學高中部即是一個例子。

災後不久,幾乎每天都有學生家長蹲坐在教室門口,為逝去的孩子燒香、焚紙錢;去年八月四日復課後,這些家長還帶著孩子的照片到學校報名上課,要求保留學習的課桌椅與住宿床位。洛高的學生因此無法重回學習軌道,只能眼見其他學校紛紛復課。

後來在什邡中學馳援下,洛高十五個班級的師生,集體搬遷至什邡中學復課。

剛從山上遷下來駐點在「別人的」學校,學生難免不適應,尤其什邡中學是重點中學,集結的全是成績優秀的高材生;他們感覺差人一截,常常跟老師說:「回去上面吧,回到屬於我們的板房學校吧。」

什邡中學在地震中沒有受損,並有充足的教室供洛水高中的學生使用;然而,「我們這群洛高的學生,不乏有死裏逃生經歷或從樓上跳下來保住一命的,對於樓房教室還是抱著畏懼。」胡加會說。

考慮到這點,什邡中學在第一時間內騰出空地修建板房教室與宿舍,讓這批歷經災難的孩子能安心學習。「什邡中學的照顧,讓我們感受溫暖,漸漸就適應在這裏的生活了。」

重建校舍,搶時間、求品質

地震後,四川總計修建了六十二萬套板房,其中學校與醫院占了二十萬套。板房學習固然安心,但重新擁有自己的學校,仍是師生們最大的希望。

災區有三千三百四十所學校需要重建或加固,政府期待今年底讓百分之九十五的學生回到永久校舍學習;目標二○一○年,所有災區學生告別板房課堂,恢復日常教學。

目前幾乎所有學校都已規畫設計或動工,爭取分秒以達到政府制訂的目標。華西集團四川省第四建築工程公司項目副經理陳方建表示,工地沒有假日,工人每天早上七點上工,工時達到十個鐘頭,「早點竣工,孩子就能早點回到教室上課。」

該公司負責建設的德陽市孝泉中學,計畫在六月先完成教學樓及辦公樓工程;陳方建說,以往一樣規模的建設,至少要十個月才能達到如此目標。

「人員只增加五十名,工程時間卻減少三分之二,靠的就是壓力帶來的動力;而且,援建單位對品質要求真的很嚴格。」語畢,陳方建靦腆笑出聲,趕緊改口:「不,應該是嚴謹。」援建孝泉中學的,即是來自台灣的慈濟基金會。

指著初步建構好的鋼梁支架,陳方建解釋,以內地規格來說,水泥包覆厚度二點五公分已是高規格,但慈濟的標準是至少三公分。「這還算是小要求,有些地方甚至要達到原始規格的兩倍!」雖然慈濟的工程品質要求多,但他們能體諒,「這並不是刁難,我們也盡量符合要求。」

證嚴上人曾提及,災難中有兩種建築不能倒——醫院和學校,要在急難時能發揮避難功能。教育帶來希望,因此慈濟將援建學校稱為「希望工程」,嚴格要求工程品質,結構要耐震、安全。

慈濟在德陽、綿陽、雅安、成都援建十三所學校;基金會營建處主任林敏朝感恩所有建商的配合。他說,工程的溝通要暢行無阻,就必須秉持相互尊重的心態:「我們誠懇的向施工單位介紹慈濟在九二一希望工程的經驗和做法,他們自然能體會我們的用心。」

來自台灣的建築師團隊不時到援建學校現場視察。駐點漢旺及洛水的台灣慈濟志工也常到工地關懷與陪伴,甚至推動不菸、不酒的工地人文。「有健康的身體,才能蓋好孩子們未來的家啊!」慈濟志工周明雪說。

地震震垮許多學校,也帶走許多來不及長大的生命,這是所有建築人員最沈痛的警示。

投入建築工程二十多年的陳方建,地震後走訪幾處倒塌的建築發現,主體結構沒有問題,但就是疏忽在小細節,就好比一顆小螺絲沒旋好,自然會讓主體產生鬆動。

「我告訴工人,學校不僅是避難的地方,我們的後代子孫也都會在這裏上課。」陳方建有信心,重建後的校園將會是一個美麗又安穩的學習殿堂。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