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10期
2009-05-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志為人醫
  【慈濟四十三週年慶‧全球浴佛】
  人品典範
  疾風勁草
  天涯共此情‧緬甸
  主題報導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九年四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10期
  三百六十五天 一本初衷的陪伴

◎撰文‧凃心怡  攝影‧蕭耀華

「我的夢想,需要你陪我完成,而你給我的愛,讓我勇氣倍增……」
當「一家人」的音樂緩緩流動,
鄉親隨著歌詞熟練比起手語。
大震後,慈濟人帶著這首歌膚慰眾人憂懼心情,
也鹵晜垂婺穭W分擔分享,一路陪伴。
「這首歌,代表慈濟對我們的關愛。
一年了,相信明天的四川依然有你們……」


簡易的醫療帳棚相隔九個月後再次搭起,四百多位鄉親早早就秩序井然排坐在椅子上,等待著他們的老朋友。「終於把慈濟的醫師給盼回來了!」

地震後那幾天,傷亡統計幾乎以萬位數字增長,尤其被列為十大「極重災區」的綿竹市與什邡市,受傷人數更達七萬多人。

「去年五月二十日,我是懷著沈痛的心情踏入什邡。」第一梯慈濟賑災醫療團成員葉添浩醫師,當時只想趕快卸下行李,穿上白袍、拿起醫療器材投入救災行動。經過協調與規畫,兩天後慈濟義診開始,舒緩第一線醫護人員龐大的負荷量。

「一年後我再回到這裏,都不一樣了!尤其看到鄉親重建家園,內心的感覺只有開心。」周年之際,慈濟醫療團隊重返熟悉的什邡市洛水鎮與綿竹市漢旺鎮,展開五天義診;醫療陣容還包括三十位什邡人民醫院同仁,以及北京市八位醫療人員。兩岸大醫王攜手替鄉親健康把關。

什邡人民醫院骨科醫師雷周棋表示,震後有大量傷患緊急進行骨科手術,現在正是取出內固定的時期。「大批病人重回醫院,慈濟選擇這個時候回來分擔工作量,對我們幫助很大。」對他們來說,參與慈濟義診,是使命,也是義務。

四川宗教局長王增建,感念慈濟人救災不間斷,讓四川人民看見大愛。在義診開幕儀式上表示:「慈濟人在我們最困難的時候,替老百姓煮飯、看病,這對災後重建是一股很大的力量。」

最冷與最溫暖的一年

震後五十個小時,餘震不斷中,慈濟人已經從各方匯聚災區。成都台商張文玲當時剛抵達上海探望大兒子,行李還沒來得及整理,又重新打包飛回四川。

「兒子很不能諒解,為什麼我非去不可。」張文玲花費很大的心力苦勸孩子:「如果今天受災的是我們,是不是也希望有人來幫助呢?」這是一場母子間的對談,也是一個機會教育。

不多久,她不但說服兒子,還帶著他的捐款抵達災區與慈濟人會合。地震第五天,慈濟陸續在德陽三縣市、五個定點設服務站,供應飯菜、開辦義診,還走到帳棚內、大街上膚慰關懷,連續一百多天、二十三梯次志工接力。

「在災難發生那一刻,慈濟人因為慈悲跑在最前;期間運用智慧評估賑災方案,陪到最後也是因為慈悲。」一年後,志工羅美珠再度來到四川,稍早華人最重視的農曆春節,也與居民同在。

「四川居民歷經災難、失去家人,比起我健康美滿的家人,他們更需要我。」今年春節是四川最冷的一年,相信也是人心感受最溫暖的一年。

急難階段過去,慈濟在什邡洛水與綿竹漢旺設立服務中心,持續推動重建和心理關懷。「心靈的陰霾不是一、兩年就能消除;喪子、喪親之痛,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撫平。慈濟會一本初衷陪伴在鄉親身邊。」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王端正說明設立服務中心的用意。

慈濟志工以接力方式,一個月一梯次長期駐守在服務中心。除了進行十三所學校以及中江縣光明村永久屋援建事宜,並且長期照顧貧困個案,進行醫療補助、助學、關懷敬老院、帶動環保等。

「慈濟人幫我們煮飯、遝捸A最後還留了下來;這種不離、不棄與不捨的相伴,四川人真的很有福。」洛水鎮書記尹太超說。

布善種子讓愛生根

慈濟志工來到四川,最初缺乏支援和人力,著實辛苦;但志工們心繫鄉親、勇往直前付出,珍惜停留在四川的分分秒秒。

志工吳慈同說:「我們帶著台灣人的愛心與祝福來四川,要想辦法將愛留下來。愛怎麼留?就是帶動當地志工。」她認為災區重建,在地志工會是最重要的力量:「他們對這片土地有深切的情感,會動得很快,也會做得很好。」

釵h投入慈濟一、二十年的資深志工,踏上這片遙遠又陌生的土地,在服務鄉民之際,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傳承經驗,帶動當地志工。

成都在地志工劉永勛自認就像孩子,什麼都不懂,從這些資深志工身上,學得很多,也進步得很快。

地震後,大連的親友掛念著劉永勛,希望他回到北方的故鄉。但他認為,遇到事情不能躲,愈躲心愈慌;也因為走入災區,他遇見慈濟。「最初,我是帶著視察的心態來到慈濟熱食供應站,一看就被感染了,也跟著志工們洗菜、切菜……當腰一彎、手一抬,誠敬的將物資交付到鄉親手上,油然而生的謙卑,讓付出的自己很感動。」

劉永勛曾經關懷一位獨居爺爺,除了陪伴也幫忙打掃,但爺爺始終不信任,防備的心態讓他們不知道如何是好。「是邱玉芬師姊打開爺爺的心。」劉永勛說。

上海慈濟志工邱玉芬發現,爺爺那張由幾根木頭架起來的床睡起來太不舒服了,於是決定幫爺爺換一張氣墊床;看到爺爺好幾天沒洗澡,請師兄帶他去沐浴、理髮。這一次過後,老先生對志工的態度開始改變。

當地志工從邱玉芬的細心中,學習到把個案當成家人,才能走進人心。

訪視中,總是有釵h令人不捨的畫面,助學個案葛帥就讓志工很心疼。

葛帥一家從外村搬來孝泉鎮,葛爸爸為了籌措太太的洗腎費用,長年在外地工作。葛帥很孝順,他和母親相依為命,照顧媽媽之餘也在學業上獲得好成績。媽媽常對志工說,自己撐著一口氣,就是放心不下這個孩子。

志工除了關心,也幫忙整頓破損的門窗、將舊牆刷新,希望葛媽媽在舒適的環境養病,葛帥也能專心學習。

慈濟人的愛,一點一滴感動葛媽媽的心。志工張文玲說:「最後一次去看她,她告訴我們:『我放心了,慈濟人一定可以把我兒子照顧得很好。』」四天後,葛媽媽就安詳往生了。

板房區帶動環保風潮

實際投入後,愛心會啟動使命;愛心啟動,所造成的效應綿綿不絕。

經銷茶葉、推廣素食的熊啟明,就是在參與慈濟志工行列後,更積極呼籲茹素與環保。「從家人做起,才能影響別人。」除了口頭分享,他也請購素食相關的出版品回家給父母欣賞,短短幾個月,爸爸媽媽不但茹素,也投入愛護大地的環保行動中。

熊爸爸原本就有回收舊物再造的興趣,特別是頂樓那張利用回收匾額自製的乒乓球桌更是令人稱奇。熊爸爸回想起幾十年前從老家到外地工作,路上叢林滿滿,如今卻光禿一片。對大地感情特別深的他不勝唏噓:「所以當我聽啟明談到環保,第一時間就非常贊同。」如今,熊家頂樓有一片整理得有條不紊的小型資源回收站。

「去年八月,一位師姊跟我們說,慈濟送的毯子是回收寶特瓶做的,當時我就想,我們也可以做!」住在板房區的尤碧玉操著濃濃的四川口音說。

災後第三個月,居民告別帳棚入住板房,慈濟人致贈米、食用油、鍋碗瓢盆等三十一樣日用品作為入厝賀禮,讓他們安心邁向另一個生活階段。發放後,慈濟人走入板房區獻上溫暖祝福,尤碧玉就在當時被一位師姊的話語給帶動。

她在有限空間的板房區尋覓一處空地開始做環保,還召集左右鄰里一起來。「一開始很害羞,但心裏告訴自己,這是在做好事。」

已經無從追尋是哪一位慈濟志工跟大媽說了那番話,但半年後成果豐碩顯現,滿滿的回收物一車又一車運來慈濟服務中心;時常,也看見鄉親將瓶瓶罐罐整齊束好拿到服務中心的回收場。環保概念就如漣漪,逐漸從服務中心、尤碧玉的板房區擴散開來。

「原本以為在這裏推動環保不容易,但就像上人所說的,不要輕視自己的一念心。」慈濟志工周明雪說。

地震後三百六十五天,五月十二日,慈濟人在洛水與漢旺兩處服務中心,與上千居民為巨傷默哀,也為四川獻上祝福。當慈濟歌選「一家人」的音樂緩緩流動會場,聽到前奏,幾乎是反射動作,鄉親自然隨著歌詞比起手語。

一年來,慈濟人帶著這首歌,用歡唱打開居民難過的心,也用這首歌誓言一路陪伴。「這首歌,就代表慈濟對我們的關愛。」居民劉維玲說:「一年了,相信明天的四川依然有你們。」

一步一腳印,四川的黃泥地上,滿滿都是慈濟人愛的烙印。

浩劫或陰N被遺忘,但這場地震所帶來的愛將被留下,並透過傳承,如影隨形、長長久久延續著。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