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11期
2009-06-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慈濟教育二十年
  娑婆法音
  慈院志工筆記
  喜樂證言‧台灣
  喜樂證言‧馬來西亞
  百川歸海
  特別報導‧靜思語二十年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11期
  行入苦難深處

◎撰文‧鄭懿仁(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研究生)  插畫‧李讚成

現代菩薩行者,從不是被動地等待,而是主動往人間苦難處行去;
「慈悲」不是名詞,往往是動詞,或是未來進行式;
不是曇花一現的璀璨,而是悲智雙運的考驗。


學校圖書館入口處,擺放著一尊白瓷觀音像,每當日光清朗的日子,陽光如水般融洩在菩薩像上,散發出柔白色的光亮,頓時讓圖書館有了不同的氛圍。這股難以名之的神聖感,從菩薩身上往外擴散,讓人看了忍不住想走近,去感受清涼的喜悅感。

這種感覺就是法喜吧!白瓷菩薩往往寂寞地站立著,等待日光照拂的時刻;當因緣具足,由像而生的神聖氛圍,有緣者便能得見。不過,儘管菩薩總是慈眼視眾生,卻不見得人人皆能相應,畢竟匆忙的人總是多數。

反觀現代的菩薩行者,不是被動地等待,而是主動往人間苦難處行去,聞眾生之苦如己之病;神聖就是在行動中呈現——當手伸出去那一刻,人與人間的交會,成了一種難以言喻的神聖感。

於是,訪視貧苦個案,成了人間菩薩念茲在茲、不敢忘卻的承擔。一如父母褓抱提攜子女,噓寒問暖無微不至;菩薩懷抱苦難眾生的慈心悲願,亦是如此——當得知苦難眾生所在之處,人間菩薩不論山巔水湄,皆前往膚慰,以愛鋪路,通往人心深處。人與人之間以大愛締結時,正是人間美善發軔處,也是人間菩薩修行的開始。

慈悲,從來不是名詞,更多時候是動詞,甚或是未來進行式。它不是曇花一現的璀璨,而是悲智雙運的考驗。

滿懷慈悲與愛付出,不表示伸出的手會被握住。有些時候,雙手與笑臉可能遭逢冷淡背影和緊閉門戶;更多時候,風塵僕僕迢迢膚慰眾生,綻開微笑臉龐,也可能會被拒於千里之外。然,種種考驗正是行菩薩道之必然,若僅為愛心被拒而打退堂鼓,那就不是菩薩的願力悲心,而是凡夫一時念起。

人間菩薩膚慰眾生之心,從慈悲始、智慧相伴,並以恆常大愛為基礎。在苦難偏多的娑婆世界,用智慧不斷拔苦予樂、循循善誘;在眾生貧瘠心田澆灌佛法甘露,成為眾生的真善知識、不請之師,發心如初,永不退轉。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