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日 清淨大愛,心靈甘泉
◆ 5‧29《農五月‧初六》
【靜思小語】「愛」是妙法清水,能滋潤乾涸的人心,引入活水、帶來希望。
用耐心,堅持愛
「生、老、病、死,是大自然法則,由不得自己、無法預期。要透徹無常,把握有限時間——做就對了。」早會時,上人嘆人生多苦,需要更多人間菩薩以無私大愛膚慰。
澳洲社會福利良好,但不給付牙科就診費用,窮人無力負擔,只能無奈忍痛。當地學醫的慈青組織義診團,定期為偏遠鄉間民眾服務;聽聞布里斯本塔拉鎮居民非常需要牙醫,於二○○七年五月舉辦首次義診。
塔拉鎮土地貧瘠,居民約約有一千位,半數以上靠失業津貼維生,距離最近的醫院要一個半小時車程。起初,居民誤認慈濟醫師是政府派來的,氣憤地抱怨被忽視;經志工解說慈濟是志願服務團體,醫師皆自費前來,居民十分訝異,態度亦趨緩和。
兩年後的今天,「藍天白雲」的身影家喻戶曉,每次義診居民皆熱情迎接。慈濟人不只為他們解決牙齒問題,也給予物質與心靈關懷。今年五月上旬前往義診時,有十位鎮民加入志工;義診最後一天的感恩茶會,有人感動拭淚、有人握手道謝,還有三位鎮民將日存五分錢的竹筒捐出。
上人讚歎慈濟人的愛濃厚、純真且無私;以耐心、耐力持續付出,遂能取得鎮民的信心與接納。「『愛』是妙法清水、心靈甘泉,能滋潤乾涸的人心,引入活水、帶來希望。」
不競名,競使命
「慈濟的教育體系,是要教導學子回歸心靈的清淨善良。若一味鼓勵學生以『批判』角度看待事物,則容易鑽牛角尖,難以吸收好話。」與教育界人士談話,上人強調幼教是根基,要給孩子一個好環境,還要有好園丁照料,培養孩子向上向善的品格。
曾有人認為,慈濟將學生教得太乖,將來在社會上難以與他人競爭。上人言:「我們不是要孩子去跟人競爭、只求表達自己立場,甚至為反對而反對。而是要學子懂得守本分、有使命、肯付出,如此才能讓社會祥和有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