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日 好念、好時、好日
◆ 5‧23《農四月‧二十九》
【靜思小語】心存好念,則時時好時、日日好日。
先盡人事,再聽天命
馬來西亞慈濟大愛幼兒園七歲的楊煒哲,原本喜歡吃魚,去年在學校觀看「生命的吶喊」影片後,發願齋戒愛護物命;同齡的鄭穎,愛吃炸雞和牛肉,也發願「生生世世齋戒」,不但自己堅定力行,也勸爸爸改變飲食習慣。鄭爸爸肯定孩子這三年來在幼兒園的學習,將是他人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禮物。
許多人為了暢一時之快、為了永不滿足的口腹之欲,大啖禽畜之肉;或是認為一定要吃肉才能維持健康。大愛幼兒園孩子以純淨童心發願齋戒護生,早會時,上人對此表示讚歎。
「素食長養愛心。有愛者不忍眾生受苦難,何忍食動物肉?因果循環,以惡制惡,結果會更惡。」
孩子幼小的心靈有清淨智慧,上人言:「教養孩子不只要讓他們身體健康,心理更要健康,才能培育出向善、有愛的人格。」
與一對夫妻談話,其母發現罹患癌症時已近末期。上人慈慰:「唯有真正樂觀的心態,才有助於身體;若表面樂觀,卻惶恐埋心、憂鬱深藏,實令人擔心。面對現實、接受治療,乃『盡人事』,結果則『聽天命』。」
有人以「痛不欲生」形容接受化學治療所承受的痛苦。上人舉述也有罹患癌症的志工,用樂觀心情面對治療。「心不以此為苦,天天開心,療癒的希望就很大。也就是說,『樂觀』是一股很大的力量!」
多一分利用,多一分價值
大陸蘇州市委會常委周向群女士等一行來精舍拜會上人,感佩慈濟如愛的泉源,滋潤人人心田。
上人感恩眾人鼓勵,然強調天下事須天下人一起做。「一個人即使再慈悲,也只有一雙手;故期待有千手千眼,一眼觀時千眼觀、一手動時千手動。」
人云「人多、口雜,難辦事」;上人認為「人多、心合而協力,則好辦事」。「慈濟人常說合心,合就是『人』字中間『一』橫、下面一個『口』。只要人人志同道合,共同一念愛與慈悲,觀念、見解一致,心力合起來即能發揮很大救人力量。」
慈濟人稱「志工」而非義工,上人說明:「許多人『士』共同一『心』,謂『志』同道合。且不只心要合,和氣更是團體不可或缺的;以『你感恩我、我感恩你』共事,自然就能和氣。人人有共同一念心,合心且和氣,就能成就許多好事。」
有力量、有機會去幫助苦難人,相較於被救者的無奈,將得到助人的快樂,也從而了解自己實在有福。上人表示:「故慈濟人不說辛苦,都說幸福;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
聞周女士提起從「大體老師」得到的尊重對待,受到很大的啟迪;上人指出,許多「無語良師」都是勤於付出的慈濟人,到了人生最後,連身軀也資源回收再利用。
「慈濟人在健康時,分秒不空過地珍惜這副身軀——所謂『珍惜』並非多休息,而是多利用;多一分利用,就多一分價值。」
慈濟人深知「身體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因此疼惜生命、善用人生。上人舉述李鶴振師兄得知罹患胰臟癌末期,發願成為大體老師,入住心蓮病房。有天上人步入病房,看到一群醫學生圍著李師兄而坐,「當時他插著鼻胃管,身體日漸衰弱,他告訴學生,自己唯一的心願,就是寧可學生們在他身上錯劃幾十刀、幾百刀,將來不能在病人身上錯劃一刀。我聽了相當震撼!」
慈濟人談生說死皆自在,且有別於一般人婚喪喜慶擇日挑時辰的民間習俗,志為「大體老師」的慈濟人不論何時往生,都會馬上啟程送到慈濟大學。
上人讚歎:「他們打破華人傳統入土為安的觀念,正信不迷,為醫學教育奉獻。佛教徒要智信不迷——只要心中存好念,則時時是好時、日日是好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