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11期
2009-06-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慈濟教育二十年
  娑婆法音
  慈院志工筆記
  喜樂證言‧台灣
  喜樂證言‧馬來西亞
  百川歸海
  特別報導‧靜思語二十年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11期
  五~七日 知足感恩,最有福

 

◆ 5‧5~7《農四月‧十一至十三》

【靜思小語】受恩不感,予取予求,抱怨多;知恩感恩,守分報恩,幸福多。


運法入心,滋潤慧命

精舍德悌師父昨天上午病逝於花蓮慈濟醫院,得年四十八歲,奉獻大體於今日進行病理解剖。早會時,上人肯定悌師父了知病苦無常,「以身載道勤運作,未成道法不顧身」;且祝福悌師父「任運去來無罣礙,如願輕安展新生」。

原籍台南的悌師父,一九九二年到精舍常住學法,一九九五年圓頂;自認不善言詞,遂以微笑與人結好緣。二○○三年七月發現罹患癌症,更加善用生命使用權;只要疼痛減輕,立即回到蠟燭間插燭芯、到大灶燒開水、大寮煮飯、執法器,在精舍工程中幫忙綁鋼筋、鋪連鎖磚……

「身是『載道器』,要殷勤運載正道。悌師父雖『身有重病常相纏』,然而其心不亂;對於佛陀所說的苦、集、滅、道四聖諦有深切體會,與癌細胞和平共存四年多,自思道業未成,遂精勤奮勉不顧身,善用呼吸尚存之時,盡形壽付出。工作就是止痛的靈方妙藥,道心毫不受病魔折損,十分精進。」

上人勉眾以悌師父為典範,把握人身運載正道。「人生苦短,無常難測。要及時警覺,時時刻刻把握當下,發善心、恆持善念,成就永恆慧命。」

感恩報恩,付出無量

為感激慈濟在風災後最困難時期,致贈稻米和肥料,緬甸礁旦鎮烏櫻村民去年十一月收割後,大家盡己之力,每英畝田捐出半簍或一簍米,匯集共九百多簍;五月六日將這些米捐給慈濟,希望轉送給窮苦人。

六日早會時間,上人感恩慈濟人持續陪伴緬甸受災民眾,如菩薩農夫耕耘心地,予以法水潤澤;如今他們愛心受到啟發,即使生活仍然貧困,卻能積存米糧付出。

「懂得感恩、報恩的人,就能不斷付出再付出。」上人談及居住在哥打巴拿村、甚具名望的旦昌伯,為回報慈濟恩情,曾經借貸捐款;豐收後留下十簍米助人,還歡迎村民來換種子,讓慈濟種子綿延傳承。

「一念愛心受啟發,即能永恆發揮力量;不只是橫向的範圍普遍,縱向的時間也將永恆流傳,啟發無量無數的愛心。」

回溯緬甸賑災之路,從九人小組低調發放,到緬甸軍政府正式發函邀請慈濟賑災,實是步步艱辛,上人言「一粒米中藏日月」,慈濟人在緬甸給予有形的稻種與無形的精神種子,皆是展轉而生無量。

「慈濟人從起步關懷直到現在,緬甸災區有形的硬體復建,無形的心靈亦是穩定成長。而今希望工程正在進行、當地志工持續精進,相信未來的希望種子將隨著教育,不斷傳播延續。」

無私大愛,人性至美

與慈大於二○○二年締結姊妹校的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史蒂文‧圖普校長(Stephen Toope)、芭芭拉‧麥爾斯副校長(Ms. Barbara Miles)等人來訪。

圖普校長表示,慈濟不只在台灣、中國大陸,並於全世界做了很多慈善工作,令人感動。校長夫人寶拉‧羅珊 (Ms. Paula Rosen)推崇上人以信念帶動全球慈濟人以愛付出,非常動人且具啟發性。

上人表示,自己只是發起人,主要是人人本具愛心。「關懷社會貧病是慈濟志業主軸;慈善、醫療、教育三者合為一體,不離人文——人性最真誠的愛。」

相對於有百年歷史的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上人言,慈濟辦校僅二十年,辦學的目標始於「慈善」,所以很注重社區服務,教育學子為貧病者付出。

圖普校長非常肯定慈大同學在社區服務;希望將來與慈大合作推展「全球公民主義」,學習志工服務的態度、方法與精神。

圖普校長請問上人:以政治力改變社會問題,或是從社會著手改變貧困問題,何者比較重要?上人表示,兩者都很重要。

「但是政府做得再好,如果民眾沒有受到良好的心靈教育,社會也無法穩定。所以,一定要有非政府組織發揮救苦濟貧、安定社會的良能。」

上人認為,每一個國家都不能沒有民間慈善組織,然民間慈善機構不應與政治牽連,如此慈善才能保有超越的大愛精神。

受恩有感,就能知足

「現在年輕人多有福,受父母親寵愛、呵護,照料得無微不至。但是,孩子們受恩不感——身受父母之恩,卻茫然不知;受到社會栽培,也一無所感。因為不知感恩,所以對父母予取予求、對於社會環境多所抱怨;體會不到別人的付出,稍不順意即怨念不休。也因為心有所求,而有求不得之苦。」

馬來西亞馬六甲分會日前公演「父母恩重難報經」音樂手語劇,七日早會透過電視畫面,看到一位媽媽說起自從帶女兒看手語劇後,她們開始幫忙曬衣服;這位媽媽流露歡喜又幸福的表情。

「孩子僅僅是晾衣服,竟能讓媽媽如此感動!」上人感嘆現在許多年輕人在富裕的環境、父母的呵護中長大,認為一切給予和享受是理所當然,既不知恩,就難以知足回報。

「就如魚在水中,不知水之恩。慈濟人在社區,想盡辦法促進家庭和樂——引導父母負起對子女的養育之責;引導子女知父母恩情,安分守己、感恩圖報,將來回饋社會。這就是人間菩薩努力的方向。」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