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11期
2009-06-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慈濟教育二十年
  娑婆法音
  慈院志工筆記
  喜樂證言‧台灣
  喜樂證言‧馬來西亞
  百川歸海
  特別報導‧靜思語二十年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11期
  二~四日 「膚」到位

 

◆ 5‧2~4《農四月‧初八至初十》

【靜思小語】一念真誠,清淨無求,膚慰才能貼切到位。


真實路,行得通

「佛陀見道、體悟之後,還要說道,以智慧為眾生引航。只要循著佛陀指引的方向前行,終將從迷茫的凡夫地到達覺悟的智慧彼岸。」早會時上人開示,佛陀不只是見道者、說道者,亦是開道者、引導者。

「眾生心本來寧靜,只是受無明污染,遮蓋清淨本性。若沒有導航師引導,難以回歸清明。佛陀雖已入滅,然而佛法傳續下來,要以佛法引航。聞法,要提起智慧判斷——這樣的路是否行得通?行得通就是真實路;反之,虛幻渺茫的路,將導致迷失。」

緬甸納吉斯風災周年,上人感恩慈濟志工一年來不離不棄陪伴。舉述南德公鎮有個貧窮小村莊,十七戶居民多從外地移入,彼此不睦、環境髒亂。慈濟人用心、用愛輔導他們種植蔬菜,自力更生。

三十一歲的拉繆本是建築散工,個性暴躁,常與兄姊起爭執。受到慈濟人鼓勵,率先響應種菜;菜園豐收,樂於與人分享心得,因此被稱為「菜園班長」,也漸漸改變壞脾氣。拉繆發願要與人和氣、帶動整個村成為模範村,不料半個月後,卻在睡夢中往生。

上人以此教勉,人生無常而短暫,唯有「愛」能永存人心。「一年來,慈濟人除了協助當地復耕、重建,更難得的是復健了人心;相信在心靈復健之後,未來的緬甸會更好!」

要自愛,且護人

H1N1新型流感病例日日增加,三日早會時間,上人籲眾「時時戒慎虔誠,但莫恐懼」,做好自我防護。

古云:「福禍無門,惟人自招。」上人教示,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人人應提高警覺,調整生活形態並克服心靈欲念。

「自愛護人,就是戒慎。戒護自己、保護別人,都要從心做起。克勤、克儉,生活清淡,才是真正『戒慎虔誠』。」

真誠心,致良能

會客室中,一位皮膚科醫師表示,上人所說的「膚慰」,統括了皮膚科領域裏的疾病與研究。「皮膚科的本質在皮『膚』,治療與研究之目的皆含括於安『慰』的意涵中。」期以「膚慰」作為相關學術講座之核心精神。

上人指出,有「名」,可以據義做文章,有「相」則能依樣畫葫蘆;從名相研討「膚慰」一詞並不困難,卻無法真正「到位」。

「『膚慰』,難在一念真誠之心。慈濟人付出無所求而滿心歡喜、不斷地感恩,正來自真正做到『膚慰』,才能有這分心靈深處的貼切感受。」

回顧四十多年前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時,資深慈濟人即使不識字,也能土法煉鋼收善款——以記號辨識數百位會員。上人表示,這是因為有心——具足一念真誠之心。

上人以「草根」形容這群草創時期的委員。「他們教育程度不高,卻最貼近大地、最容易得到法水滋養,而具有強韌生命力。因為用心,故點滴善款皆能徵信,這就是至誠的良能。」

反觀現在社會,博士很多,但「士」字上橫較下橫長,上人形容好似一個人肩寬而腳小。「許多高級知識分子,彼此誰也不服誰;責任重大,然立足不夠堅實。唯有多承擔、少要求,才能真正發揮良能。」

慈濟隊伍浩蕩長,新發意菩薩在見習、培訓過程中,上人強調要「舊法新知」,學習資深委員那分最誠最真的心意,慈濟精神才能代代綿延。
 
心清淨,行和敬

自古以來,僧團皆以「六和敬」為共住守則。四日,上人對精舍常住眾開示,強調靜思弟子要「靜寂清澄」,回歸清淨而單純的心地,以「六和敬」彼此合心。

「合心也是核心——『核』是種子所含深刻、奧妙的基因,雖微如毫芒,卻能放諸天下、亦能收攝天下;是奧妙的心靈世界。」

靜思精舍修行者除了出家眾,也有方便走入人群的「清修士」,上人致勉皆須內修品德,以「淨如琉璃」之心自愛愛人,建立人品典範。

秉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自力更生精神,精舍常住眾投入農、工、筆耕等各項作務。上人表示:「慧命從付出中增長,故要分秒不空過,不只是把握當下,還要恆持剎那,真心奉獻而無休。」

農、工部分,上人指出人人都有責任,有農事大家共同努力,閒暇時向內自耕心田。「修行含括身、口、意。若身體無法負荷粗重的工作,也可以招呼人、安撫人心等,即使是對人微笑,都是修行。」

「筆耕」顧名思義即用筆耕耘。上人教示,有才華能做文章,亦要自我培德。「若只聽聲照抄,就如耕作只有犁田,而沒有下種子。從內心所感、進而表達於文句即『種子』,種子植入田裏才有用;也就是自己要先吸收法。」

有道是「家和萬事興」,上人敦示要先調適自心,彼此才能致和。「聲色要調和,待人稍有不好的臉色或口氣,實有損僧格;話語傷人,更是損德。有『和』能將事情做好,才德兼備方能帶人;進而縱直樹立靜思法脈,橫遍廣開慈濟宗門。」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