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11期
2009-06-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慈濟教育二十年
  娑婆法音
  慈院志工筆記
  喜樂證言‧台灣
  喜樂證言‧馬來西亞
  百川歸海
  特別報導‧靜思語二十年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11期
  志願服務 學涯與職涯法寶

◎撰文‧葉子豪 

深入社區服務,將書本知識活化,薰習「感恩、尊重、愛」的人文,
讓學生做中學、學中覺,行動、沈澱、思考、再出發;
不只是學涯和職涯的軟實力,也是一生受用不盡的法寶。


這水是燙的,要先放冷水再倒熱水。」在內政部東區老人之家養護院區,慈濟技術學院護理系老師陳妙星,提醒同學們注意安全,調整盆裏的水溫到最適當。

同學們將阿嬤們的襪子脫下、褲管捲起,雙足輕輕放進溫水中。戴著橡膠手套用紗布輕柔擦洗;老人家腳背的皮膚乾燥也比較薄,而趾甲和足底角質厚厚一層,需要多用點心才能洗乾淨,最後再擦上乳液。

一旁,國樂社指導老師楊珍慧與同學們演奏「馬蘭山歌」、「小城故事」等曲目,讓阿嬤們一邊享受「兒孫滿堂」的服務,一邊聆聽著熟悉的小調。

「要做到個別的陪伴,還是要有志工幫忙才有辦法。」老人之家社工課長洪瑞寬表示,院內一百四十多位長輩,由工作人員及替代役男提供基本生活照顧;但想多做一點,人手就很吃緊了。所幸許多團體組成志工隊來陪伴,其中慈濟技術學院提供的足部護理,「只此一家別無分號」,關懷持續多年。

「這樣會痛嗎?」「不會。」「那我幫你捏一捏,這樣血路會通。」一上午的服務時間,同學們體會深刻。五專部護理科二年級的廖婉君是原住民,碰上只聽得懂閩南語的老人家,彼此雞同鴨講,「但我非常開心,至少她有和我們互動。」

醫管系陳韻伊是第二次服務,她是基於上次和老人家的承諾而來。「我入學前,奶奶剛過世,看到這些老人家覺得好像自己的親人。」

從足部護理去觀察血液循環、皮膚傷口,並且與人互動,是護理教育的一部分。「護理是實用科學教育,照顧的是活生生、有情感的『人』。」陳妙星老師說:「學習並非只在課堂上畫重點而已,來這裏跟老人互動,是學以致用。」

師長引導,把奉獻當本分事

志願服務是慈濟學校的優良傳統。花蓮慈濟醫院「志工老兵」顏惠美表示,為了幫助學生學習、同時關照病人感受,資深志工總是一路陪伴。志工黃明月與學生分享服務重點:「即使技巧不是那麼純熟,但要讓人感受到真心。」

十幾年來,當初跟著資深志工學習的護專生與醫學生,已是醫師或護理人員,甚至與帶領他們的師長成為「同事」。

慈濟技術學院護理系五專部三年乙班同學,自二年級起跟著導師陳姿妃展開志工生涯,從校園志工做起,拓及校外甚至海外——為柬埔寨貧童募集文具、摺紙鶴為川緬受難者祈福、為花東家扶中心募集米糧與民生物資等。

志工服務的經驗,讓學生們發現助人之樂難以言喻。「以前覺得自己很渺小,但投入公益,才發現一句關心和關懷的力量,就足以溫暖人心。愛和同理心,可以將素昧平生的兩方串起來。」

「每一屆學生的個性不同,但相同的特質是身為未來白衣大士的柔心和熱心。」陳姿妃說,以身作則和學生站在一起,適時引導他們做好「本分事」,「我相信他們將是社會的中堅,可以扛起台灣護理這塊招牌。」

創造雙贏,社區服務也是學習

二○○八年元月教育部頒布「補助大專校院開設具服務學習內涵課程作業要點」,鼓勵大專院校將社區服務融入課程中。此項政策也鼓舞著慈濟院校的志願服務,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慈濟大學去年設立「服務學習中心」,協助各科系在設計課程時加入社區服務。「這門課的重點在建立伙伴關係,讓大學生擁有溝通能力,才能進而執行、整合;這也是領導人才的訓練。」傳播系蔡鶯鶯教授負責必修課「健康傳播」,引導同學們把衛生、健康的知識,用簡單易懂的語言,正確無誤地傳達給預定的閱聽人。

以健康傳播課「成果擂台賽」第一名的「光復鄉馬太鞍部落健康宣導種子培訓」小組為例,成員們去年九月與當地「啄木鳥全人發展協會」攜手調查部落情況,將原住民所面臨的問題、需求,以及慈大同學能提供的協助充分討論;達成共識後寫出企畫案,交給師長及校外人士評比。

審核通過後,馬太鞍健康傳播計畫在去年十一月中旬進入社區,教導十多位國中生種子學員了解菸、酒、檳榔對健康的危害。為期四週培訓,種子學員個人拒絕菸、酒、檳榔的行為意向分數,從七十五點四提升到八十六點六;參與社區宣導的意願,更從四十一點六,提升到六十四點四。

「慈大學生大手牽小手,有系統、有目標的做。」啄木鳥協會理事長彭伯華表示,國中生種子學員也成功接棒,在協會輔導下向國小學生宣導。

不辭辛勞往返花蓮市與光復鄉的慈大學生,獲益良多。劉怡?說:「曾懷疑能否為社區帶來幫助,後來發現『做就對了』;而且,團體合作『磨合』的過程,可以讓大家發揮所長,調整自己也欣賞別人。」

付出關懷,無所求但有所得

慈濟大學服務學習中心與各系合作,在二十七門課程中加入服務學習;包括全校必修課程「慈濟人文暨服務教育」,以及各系所開設的必選修課程,全校修習人數近五成。讓慈大成為九十七學年度全台十四所「服務教育績優學校」之一,也是花蓮唯一一所。

慈大師生更積極展開橫跨全校四大學院、七個科系的「新住民關懷方案」,老師們充滿熱情、同學們躍躍欲試,期待著這門課能為新住民家庭提供「健康促進」與「生活適應方面的幫助」。

但要和外來姊妹建立友善的伙伴關係,師生們必須做「增能研習」——從認識新住民開始,學習溝通技巧、了解家訪注意事項,準備充分之後才展開行動。

首先舉辦「我們是一家人」園遊會,邀請新住民親子同遊,由同學設定十幾個站,每站都緊扣著「健康促進」與「生活適應」的主題,教導簡單又實用的常識。「繪本童書親子閱讀那一關,每次都很受歡迎,不只孩子愛聽,大人也聽得津津有味。有位媽媽告訴我,她以前從沒聽人說過故事書呢!」課程發起人之一的公衛系教授高慧娟表示。

師生也家訪新住民,感受到他們勤奮努力的生活。「如果發現有需要幫助的家庭,就通報給慈濟關懷系統。」

慈大師生付出不少,也反觀自照。社工系一年級的楊侑儒說:「不只新住民要學習我們的文化,我們也要去學習她們的文化。」林沛瑄也在關懷新住民的過程中,加深對大陸籍舅媽的了解:「她們嫁到異鄉,要有很大的勇氣;語言、環境不同,會造成生活的困難。這方面我們可以提供幫助。」

同學們見聞了即使國家、族群不同,卻都有值得珍視、尊重的優點;特別在活動預備階段吸收了衛生安全、台灣民俗、法令規章等課外知識,雖說公益服務無所求,但他們已有所得。

服務教育強調反思,在進行的過程中必須不斷自我審視,做了什麼?得到什麼?未來要怎樣做?在行動、沈澱、思考、再出發的過程中,學生們把在書本、課堂習得的知識活化;當理論與實際在服務的場域中結合,就成了一生受用不盡的真實知能。

「這個過程和上人的法很相近——做中學、學中覺,覺了之後還要持續再做。」慈濟大學人文處主任張永州,道出服務教育和慈濟法門異曲同工之妙。而慈濟感恩、尊重、愛的人文資糧,也在此付出、學習的過程點滴入心,成了「慈大人」、「慈技人」最核心的「軟實力」。

(資料提供╱陳亭瑋、戴瑞儂、葉佳翰)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