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11期
2009-06-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慈濟教育二十年
  娑婆法音
  慈院志工筆記
  喜樂證言‧台灣
  喜樂證言‧馬來西亞
  百川歸海
  特別報導‧靜思語二十年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11期
  【畢業校友‧職場經驗談】新芽成棟梁 為團隊加分

◎撰文‧葉子豪  攝影‧林炎煌

志為護理
救人大事 不分上下班

護理工作的價值,在急診工作中快速反映出來;
搶救生命,只在呼吸間。
——慈濟護專第一屆畢業校友蔡碧雀(現為台北慈濟醫院護理長)


患者急性心肌梗塞送抵急診,被判斷為到院前死亡,醫護人員仍火速上前分工急救:打點滴、心外按摩、記錄觀察……十分鐘後,病人恢復心跳、血壓;醫護團隊興奮擊掌!患者送入加護病房,脫離險境後,自行走到急診向醫護人員致謝。

這樣的場景,讓當時剛進入職場的急診護理人員蔡碧雀印象深刻。「護理工作的價值,在急診工作中快速反映出來;搶救生命,只在呼吸間。」

「清楚這樣的理念,所以從事護理工作十幾年來,從未有放棄的念頭,且持續樂在護理。」目前擔任台北慈濟醫院護理部夜班護理長的蔡碧雀說。

服務教育,啟發良能

「我記得放假回家時,鄰居們都會問:『後山』是什麼樣子,你還習慣嗎?」蔡碧雀是慈濟護專第一屆畢業生,回想起求學時期親友們充滿疼惜的問候,忍不住笑了出來。

二十年前的二專生活克難溫馨。校地只有一棟教學大樓,其他校舍建築還在施工中,開學時只有甲乙兩班,一百零七名同學朝夕相處、彼此熟悉;老師們每天關心學生的生活起居,讓家住高雄的她感覺就像小妹妹一樣,被許多人關懷著。

「所有關愛都在我們身上,所以我覺得應該多付出一點。」蔡碧雀說,念護專的那兩年受師長及懿德媽媽照顧,導師更是走在前頭,帶領同學們在服務中學習。

「上人說老師要以身作則,我生平第一次掃公廁,就是在慈濟護專。」慈濟基金會祕書處高級專員林純霞,是護專第一屆班導師,帶領一群正值雙十年華的年輕女孩,不僅維護校園環境,也服務社區。

「『社會服務社』是純霞老師帶出來的,我們每月一次到水源國小去帶動原住民小朋友。」蔡碧雀與同學們走進西部人不常接觸的原住民部落,孩子們黝黑的笑臉、活潑的身影,成了快樂記憶。

跟隨慈濟義診團隊到偏遠地區所見的種種苦相,重重衝擊著蔡碧雀。「有位阿嬤手腳攣縮,用膝蓋走路,還能自己買菜做飯;一位阿伯窩在床上無法動彈,讓人感覺不到生氣……」原本想藉著義診順便遊山玩水的她,頓時感覺到付出的重量。

「義診中所學的,就是志工們不倦怠、不抱怨的無私精神。」求學期間的人文薰陶,及醫護志工親力親為的示範,讓蔡碧雀對未來的護理生涯多了幾分篤定。

畢業後,蔡碧雀在花蓮慈濟醫院急診部服務,工作相當繁重,但她仍挪出時間參加義診,二○○一年甚至隨慈濟賑災團遠赴大陸內蒙古自治區服務。蔡碧雀還記得一位老伯伯手部傷口嚴重潰爛,但現場沒有麻醉藥,他忍痛讓外科醫師清創、縫合。

老人家一聲都沒吭,讓人心疼。「手術完畢,他還感謝我們,好像得到一個天大的幸福。」見識牧民貧窮卻知足的生活,蔡碧雀感覺到自己能做的其實更多,返台後報名慈濟委員培訓,於二○○四年底受證,法號慈屏。

嚴謹傳承,耐磨耐苦

護理工作壓力大,包括台灣在內許多國家都鬧「護士荒」。身為護理部門主管,蔡碧雀也感受到人才招募、留用的困難;不過身為「資深學姊」,她發現院裏慈濟技術學院畢業的護理人員穩定性高、適應力也很好。

「他們耐力非常強!把辛勞的工作當本分事做。」蔡碧雀認為,「耐磨」的關鍵之一,在於他們的實習多是在花蓮慈濟醫院進行,學長學姊很願意付出耐心、愛心教導;這分認真的精神,也讓學弟學妹不敢懈怠;一屆屆嚴謹傳承,無形中養成與眾不同的優勢。

「護理人員照護的是生命,生命是活的,不是上下班、事情做完就可以。必須不斷自我充實,才不會被掏空;找到團隊的支持系統,才能長久持續下去。」這是她對年輕護理新兵的建言。

下午四點,是蔡碧雀夜班工作的開始,巡查全院護理站、處理公事,也待命做急診部門的後援;深夜十二點下班,工作辛勞旁人難以想像。但一路走來十八年,她學會平常心看待:「雖然是工作,卻可以幫助很多人。看到病患露出笑容、身體康復出院,醫療團隊不分彼此守護生命,我很滿足!」


志為良醫
好醫術+尊重關懷

了解自己的個性,選擇適合的科別持之以恆;
能專心做好一件事、照顧好病人,就會有成就感。
——慈濟大學醫學系第一屆畢業校友吳孟熹
(現為花蓮慈濟醫院整形外科總醫師)


三年前除夕夜晚間六點,一歲男童被狗咬傷送花蓮慈濟醫院急診,吳孟熹花了五個小時,細細為他縫合身上三十三道傷口。

去年九月深夜十一點,三歲孩童遭絞肉機皮帶夾斷右手小指,吳孟熹經過六個小時顯微手術,成功為他接回斷指。

精巧的手術技能、用心照顧病人的態度,讓吳孟熹屢獲病患及家屬好評,也讓同事、主管肯定。今年三月,他與同院的內科醫師陳逸婷,獲得「花蓮縣九十八年社會優秀青年代表」的殊榮。

「他肯學又不叫苦,有時開刀到半夜十二點,又要來急診,整夜不能睡,但他沒有怨言。」外科部主任孫宗伯,稱讚這位外科系的「古意郎」。

「為什麼會走這一科?因為我了解自己的個性,比較沒有辦法應付很緊急的狀況。」吳孟熹說,整形外科的病人大多沒有立即的生命危險,但糖尿病或慢性病人身體比較虛弱,各種傷口需要長期細心照護,加上自己喜歡做「手工」,能專心做好一件事,將病人照顧好,很有成就感。

志工經驗,良醫啟蒙

吳孟熹是慈濟大學醫學系第一屆學生。當年慈濟醫學院只有醫學、公衛、醫技三系以及護理研究所,學生總數不到兩百人,花蓮本地人更只有個位數,幾乎所有同學都住宿舍,彼此朝夕相處。

「那時慈濟醫院的志工就已經是一項特色了。」身為醫科生,有些同學懷著先看先學的見習心態,跟著慈濟師姑師伯到醫院關懷病人;不過吳孟熹的想法很單純,他只想觀察志工們在做什麼,「他們陪病人聊天、安慰他們生病難過的心情;這方面我是很弱的。」

在跟隨志工的過程中,吳孟熹「多看、多聽、少說」,感受卻相當強烈,當下也提醒自己,將來一定要在醫療方面精進努力,幫助病人離苦得樂。

吳孟熹也跟著訪視志工、義診團隊服務社區,走過山地部落、離島等偏遠地區。慈濟醫學院同學以一對一方式,對秀林鄉的景美國小學童進行課業輔導。「原住民社區和我想的很不一樣,非常困苦;有個孩子的家後方是一片荒草,那也是他們的廁所。」

那名單親的五年級男生,與姊姊分別由吳孟熹及另一個同學認養;一次長假過後再次拜訪,卻見家中掛起遺照,兩姊弟的單親爸爸因肝病過世了。

關懷這對失親的小姊弟,吳孟熹認為自己做得不多,只是盡力而為。「我一個月去他家一次,前前後後超過一年,直到他們搬到阿嬤家住。」

吳孟熹不擅表達感情,總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默默努力。還記得大三上解剖課時,一位大體老師的臉因教學需要被剖開了,待課程告一段落後,還是醫學生的他顧不得吃午飯,堅持著把善後工作做到最好,「我認為顏面對一個人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特別用心縫合。」

無論如何,善盡本分

慈濟大學醫學系畢業後,吳孟熹沒有返回北部家鄉就業,選擇留在花蓮,投入縫補生命缺憾的整形外科領域。

耐磨、耐勞是走外科之路的必要條件。和神經外科、胸腔外科等搶救生命的科別相較,整形外科多半是病人脫離生命危險之後,再以慢工出細活的方式修補創傷。舉凡截除壞死肢體、口腔癌病人腫瘤切除後的顏面重建、褥瘡清創植皮……均是整形外科範疇。雖然不是救命的第一線,卻也不輕鬆。

臨床服務六年來,吳孟熹認為要做一個好醫師,醫術是首要,因為救人的技能是根本;但這並不代表醫師可以把對人的尊重與關懷擺在一邊。

他還記得服兵役時,隊上同袍在營外遭人砍傷,他到醫院探視,當場聽到主治醫師訓斥傷者的爸爸教子無方,害他星期天還要到醫院進行緊急手術。

作為外科同行,吳孟熹也經常在半夜被叫起來,為酒駕出車禍、和人打架受傷,乃至想不開自殘的人動手術。「無論如何,我還是會把該做的事完成,絕對不會這樣跟家屬說話。」

歷經六年住院醫師訓練後,吳孟熹可望在今年通過考試,成為整形外科專科醫師。對於有志行醫的學弟妹,他建議選擇適合自己的科別持之以恆,「這樣就算累,也比較容易堅持下去。」


志在服務
將心比心,關懷做到最好

對待客人要像對待親人,關懷需求,用專業幫他們做最正確的評估。如此一來,每天上班就是在做善事,很快樂!
——慈濟技術學院護理系五專部第七屆畢業校友曹禎玲
(現為醫療用品連鎖店店長)


「我們店裏有三十一大類、三千多種商品,最便宜的是一支兩塊的針頭,最貴的是一台十六萬的氧氣製造機。」身為醫療用品連鎖店店長,曹禎玲對琳瑯滿目的商品如數家珍。但在這一行當店員、店長,可不是守著收銀機等結帳,相反的,得在客人一進門時就陪伴在旁。

「當客人問:『耳溫槍和溫度計有什麼不同』時,我們就要開始做衛教了。」曹禎玲服務的分店位於醫院地下街,她不只為來店客人解惑,有時還會跟客人上樓到病房了解實際狀況。

有人長期臥床,需要使用氣墊床避免褥瘡。「氣墊床從幾千元到幾萬元都有,我們幫助他們選擇適合本身病況使用的產品;如果經濟有困難,也提供社福諮詢。」

為了避免即將出院的客戶,因照護不當再次入院,她也會提醒病患及家屬,一定要在出院前,學會操作買下來的醫療器材。

細心的服務,奠基於護理人員的專業背景,以及在學時期人文與服務的教育薰陶。

轉換跑道,不改關心特質

今年尚未滿三十歲的曹禎玲,是慈濟技術學院護理系五專部畢業生,在校時成績優異,曾拿到實習成績第一名。然因患有先天性心臟病,難以負荷繁重的臨床護理工作,因而轉投入健康照護產業,從中找到一片天。

「還沒臨床實習的時候,我就去醫院做志工。第一次在病房近距離接觸病人,了解他們住院的過程,對我現在的工作影響很大。」曹禎玲回想,十五、六歲年紀實在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可是感恩回饋、慈悲喜捨的精神,卻在這過程中潛移默化。

「服務業就是要有這樣的特質——將心比心。」曹禎玲的上司陳麗如董事長,對這位慈濟畢業生的表現很是肯定。

護士出身的陳麗如,在全台灣開設了一百三十多家醫療用品連鎖門市;曹禎玲從中脫穎而出,代表公司參加二○○七年由「台灣連鎖暨加盟協會」舉辦的選拔活動,獲選為當年度「傑出服務店長」。

除了審核書面資料,協會甚至派出「神秘訪客」,喬裝成消費者上門觀察服務態度,一言一行受到嚴格檢驗。「一萬多家店、一萬多位店長,最後剩二十六位,她是其中之一,這是非常高的榮譽。」陳麗如也同享榮耀。

無喉伯伯發聲說謝謝

然而令曹禎玲樂在工作的,不是有形的表揚獎勵,而是服務他人所獲得的喜悅。

八十多歲的老伯伯進到店裏,「他不能說話,用筆寫下『我要買講話的機器』。」曹禎玲觀察,伯伯頸部有一個深洞,一看就知道不是普通的氣管切口。問了陪同前來的友人,才知道伯伯因喉癌開刀切除聲帶,無法發聲。

專業的直覺告訴她,這種極特殊的用具不但店裏沒有賣,其他地方也不容易找,於是曹禎玲禮貌性說了聲抱歉。只見老伯伯露出失望的神情,轉過身就要離開。

這時,一個念頭閃過:「如果我不幫伯伯找,出了這間店,也不會有人幫他找。」於是,曹禎玲箭步向前,請伯伯的友人留下電話,允諾盡力代購「講話的機器」。知道有人願意幫忙後,老伯伯露出了笑容。

曹禎玲透過公司商品部仔細搜索,沒有找到伯伯要的器材;再上網搜尋,才知道「無喉患者」已經成立協會,而那說話器正是該協會理事長的發明;發明者無意藉此牟利,沒有量產上市,僅少量訂製供無喉病友購買使用。

曹禎玲請購一副,通知伯伯來到店裏配戴。戴上說話器後,伯伯紅著眼眶激動地說:「謝謝你……」

藉由這段經歷,她告訴同事、部屬,對待客人要像對待親人,用心回答問題、用心關懷需求,用專業幫他們做最正確的評估。

出身護理本科,卻在醫療用品店服務,曹禎玲不諱言,剛入行時覺得像護理界的「逃兵」。但深入後很快找到新的著力點,她認為自己可以協助護士,照顧病人的身心靈,提供正確合用的器材用品,也能降低病人再次入院的風險。這樣的關懷與服務,與學校所教並無違背,同樣在為病人服務、予樂拔苦。

「每天來上班,就好像每天做善事一樣,很快樂!」曹禎玲用燦爛的笑容回答了一切。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