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高信疆老師
◎撰文‧揚歆 相片提供‧花蓮本會
曾經,高老師豪氣萬千的提議,
若能派出第一流的記者、第一流的攝影,
到全球各地用影像、照片、文字,
無秒差地記錄當地慈濟人二十四小時奉獻和付出的身影,
更能讓人了解慈濟的愛是深入世界每個角落,沒有一刻中斷。
以當時慈濟人力物力俱絀的條件,他的發想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二○○九年五月六日一早,意外接到慧萍師姊電話,「高信疆老師昨晚九點多在和信醫院往生了!」
不捨、不忍和惘然若失的感覺,一齊湧上心頭。悵惘的是,三月中旬,慧萍邀我隔天一齊去探訪正在住院的高老師;不巧,我才剛剛抵達精舍,預定三天後才會返回台北。總以為探望有期;誰知這一錯過,便成永訣!
●
無論公開或私人場合,多次聽過高老師分享他認識慈濟的經過。
「何國慶常約我到慈濟,我都興味索然。那晚,報社工作剛好告一段落,心想去實踐堂看看慈濟的活動也好。才進門,馬上就有人遞上兩個熱包子;進到會場裏,燈光全暗下來了,人很多,立刻有幾位女士起身要讓座給我。我才要阻擋,就有女士挪出座位,自行坐到走道的台階了!」
那是一九八九年三月四日,慈濟在台北延平南路「實踐堂」舉辦的第九次榮董聯誼會。在那乍暖還寒、春風料峭的夜晚,包子的溫度立刻溫暖了高老師的心。還有師姊們尋常的讓座之舉,也折服了這位引領當代媒體風潮的才子。
高老師驚訝的發現,上人從事的工作也正是他一向追求的理想,慈濟都已經累積二十餘年長遠的奉獻了,竟然都沒有受到媒體關注,實在愧對工作上的專業。於是透過他的人脈,開始廣邀媒體人和文化界的朋友們,由何國慶和他陪同,到花蓮認識慈濟。包括柏楊、柯錫杰、唐德剛、林懷民、李歐梵、聶華苓、金庸,以及被喻為「中國良心」的劉賓雁、以《河殤》震驚文壇的蘇曉康等。
原本默默耕耘的慈濟,一時間成了媒體的焦點;包括聯合、中時、自由、中央各大報都在副刊大篇幅報導慈濟。那一年,可以說台灣發現了慈濟。
一是才氣縱橫的媒體英雄、一是悲願深宏的宗教家,
兩人的會面,激盪出不同生命情調的火花。
同年四月十九、二十日兩天,《中央日報》副刊刊出了洪素貞(靜原)和吳月蕙合寫的「萬頃福田萬人耕」。不久,靜原就被高老師延攬,仿《論語》語錄方式,開始編輯《證嚴法師靜思語》。
那時,在吉林路的台北分會,利用佛堂的小角落,用OA家具隔出一個小空間,那是靜原大量閱讀和摘錄上人法語的地方。我有幸從靜原師姊手上讀到《證嚴法師靜思語》的初稿。條列式的短句,都是上人精粹又充滿智慧的法語,一展讀就已經很感動了。
及至出版,高老師極具創見的編輯手法,全書言簡意賅,直指人心。尤其那篇以「慈濟功德會委員」名義完成的序文,更將上人既出世又入世的慈悲身影、廣闊胸襟,刻畫得絲絲入扣,前後相互輝映。高老師果然是當代文壇最頂尖的高手,四萬本結緣書立被索閱一空。
高信疆老師為慈濟編輯的《證嚴法師靜思語》,今年即將屆滿二十周年,從初版到後來交由九歌出版,成了九歌最暢銷的長銷書。一九九九年十二月由「靜思人文」重新排版發行,二十年來已刷了六十七版;並有簡體、英、日、西語等十一種語言版本發行,相關系列叢書迄今已發行超過三百四十五萬冊,源遠流布,影響之深之遠之廣,無以計量。
老師自述,為了編《證嚴法師靜思語》,他多次密集與資深慈濟人開會,請大家分享上人給他們最受用的一句話,或是在行動中反映出上人理念的例子;如此,仍覺意有未足,又來到精舍盤桓三日,貼身採訪上人。
一是才氣縱橫的媒體英雄、一是悲願深宏的宗教家,兩人的會面,激盪出不同生命情調的火花。
不論外在情勢如何變遷,上人仍執著於對社會有所奉獻。此外,上人語言生動,能將其淑世的理念生活化、形象化,都讓高老師由衷傾服。上人也建議高老師,宗教也是一種定力的訓練,不論信仰任何宗教,盡人事、聽天命,不求別人只求自己,心境就不會被社會百態所影響。
高老師還為即將創校開學的護專撰寫歌詞:
多少希望
依偎在我們的身旁
多少的祝福
寄託在我們肩上
生老病苦需要雨露和陽光
慈懷柔腸 輕輕撫平那創傷
少年的心像蓮花一樣
蓮花一樣
在慈濟滋潤下綻放
柔美優雅的歌詞,配上史擷詠先生譜的曲,將上人期許護理人員也是「白衣大士」的願望,適切地表達出來。據說,歌詞初稿在慈濟委員會上被一些婆婆媽媽們大刺刺地「批評指教」,讓高老師很不能適應。最後,是他高超的修養,接納了慈濟源自普羅大眾的特色,總算歡喜收場。
個性溫煦淳厚的他,
對待我們這些後生晚輩,也永遠是熱情以待;
將他累積數十年的媒體經驗,傾囊相授。
當時,高老師已辭去《中時晚報》社長職務,決定投入慈濟志工。於是,我們有較多機會向他請教有關採訪和編輯方面的技巧。記得大學時代最愛讀「高上秦」主編的「人間」副刊,氣魄宏偉的版面設計、震懾心靈的超現實插畫,將每篇文章的格局放到最大。高老師的才華,我們是心儀已久。
當高老師現身在眼前,我們是既興奮又緊張;但個性溫煦淳厚的他,對待我們這些後生晚輩,也永遠是熱情以待。將他累積數十年的媒體經驗,傾囊相授。高老師一向讀書不懈、經綸滿腹,兼之他本是大開大闔的人,又富有語言上的魅力,總讓座下的我們聽得如癡如醉。
曾經,在羅斯福路的工作室裏,高老師談到如何運用樸素的語言寫動人的情節。
他認為俄國大文豪普希金的筆法是其中翹楚,推薦我們閱讀《普希金短篇小說選》後,隨口念了一段《普希金傳》中,對這位俄國最偉大詩人的讚譽:「將冰冷的鉛字,變成活生生現實的人生;把塵封的檔案,變成當時風雲變色的日俄戰爭;把很多軍官的軍階,變成威風凜凜的軍官的面孔;使得單調的天空有了風和雲,大地有了植物、色彩和季節。」
十幾年過去了,高老師當時念出這段文字的聲音和表情,仍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腦際。
曾經,高老師豪氣萬千的提議,假若能派出第一流的記者、第一流的攝影,到全球各地用影像、用照片、用文字無秒差地記錄慈濟人在當地二十四小時的奉獻和付出情形,更能彰顯慈濟的愛是跨國際的深入到每個角落,由各地相繼接力,沒有中斷。
以當年慈濟人力物力俱絀的條件,高老師的發想,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直到一九九四年為慶祝慈濟醫學院創校開學而出版的《慈濟人的一天》,勉強沾得上邊。從決定到出版只有短短兩週的時間,也只能因陋就簡,遷就現有的照片,每一頁再配上三、四百字的短文。
這其間,高老師在百忙中特地撥冗親自指導過我們兩、三次。有一次,來到台北分會已經晚上十點多了,我們將整理好的照片、圖說和文稿,送請他過目。高老師總不厭其煩地提示重點,也不吝於鼓勵我們。看完稿子已接近午夜了,他說還要陪他太太看晚場電影。目送他高大的身影消失在夜色中,心情真是激動難復。
又有一次,文玲、翠玉、明珠和我一齊邀請高老師和夫人在台北市忠孝東路一家素食西餐廳吃飯。高夫人氣質高貴、舉止嫺雅,也是位很有見解的新女性。席間,只記得高老師提起他的大哥,將台大的學生宿舍陸續「傳承」給下面三位弟弟,有次教官來查房,他急著跳窗逃走。我們都聽得哈哈大笑,那場溫馨的晚宴,也讓我們看到高老師樂於給人溫暖的俠情高義。
●
高老師天縱的才情和眼光,已經看到跨媒體時代的合縱連橫。如今,大愛化清流,清流繞全球;遍布全球的人文真善美志工,都在記錄當地慈濟人無時不刻發揮出行動拯救的力量。
先行者總是寂寞的。
二○○○年以後,高老師前往北京籌辦《京萃周刊》,一年後,雜誌收刊,他長期旅居京華,與慈濟的接觸就較少了。
去年三月初,聽說高老師罹癌在和信住院,謝絕一切友人探望。慧萍和我寫了卡片,委託古蒙仁先生代轉,並獻上我們的祝福。
今年三月中旬,慧萍探望高老師回來告訴我,老師身形消瘦,但一談到他的抱負,眼睛立刻變得炯炯有神,「高老師緊緊握著我的手說,不要看我身體這樣,我還有很多理想等待實踐呀!」我心裏一緊,只能暗自神傷。
「豪情已隨風煙去,人間再無高信疆」,聽高家三哥信鄧先生說起,高老師已在兩個多月前受洗,跟隨高夫人成為基督教徒了;真是替老師高興,終究皈依宗教了,有了信仰,往生的路上一定風和日麗。願老師安息!
高信疆 慈濟因緣
1989年3月
受慈濟委員何國慶之邀,參與慈濟在台北實踐堂舉辦的榮譽董事聯誼會,對證嚴上人二十多年所做濟世救人之事大為驚訝與感動;認為台灣傲人的「外匯存底」遠不如「愛心存底」、「道德存底」,決心以志工身分投注力量,讓更多人認識慈濟
1989年3-8月
感於上人不只領眾力行慈悲濟世之志業,且從現實人生出發的言語「平實而有用,平淡而有力」,著手編輯《證嚴法師靜思語》。分三階段進行:整理慈濟現有文字紀錄、訪談慈濟委員最受用的上人開示,之後於8月3日起連續三天在靜思精舍專訪上人。以「語錄體」輯成上下兩卷:上卷「靜思晨語」、下卷「答人間問」,共二十篇
1989年6月
為慈濟護專撰寫校歌、設計招生海報
1989年9月
慈濟護專創校開學日,《證嚴法師靜思語》發行「紀念版」,贈送當天出席嘉賓
1989年11月
《證嚴法師靜思語》由九歌出版社發行,是慈濟第一本對外上市的書籍;隔年榮登「七十九年度十大暢銷書」。迄2009年5月,近二十年來,《證嚴法師靜思語》陸續翻譯成多種語言發行;其中中文版發行量,累計超過七十六萬本
1989年~1994年
邀約海內外知名人士到花蓮認識慈濟。一時間,國內外各大報刊出現一篇篇關於慈濟的報導,堪稱「台灣發現慈濟」的一年
1991年起
擔任慈濟「藝術獎學金」評審召集人
1994年3月
「珍情畫意,擁抱蒼生:籌募慈濟醫療建設基金」義賣籌備期間,與慈濟委員何國慶承擔書畫部分募集
1994年9月
指導編輯《慈濟人的一天》,作為慈濟醫學院創校開學賀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