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11期
2009-06-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慈濟教育二十年
  娑婆法音
  慈院志工筆記
  喜樂證言‧台灣
  喜樂證言‧馬來西亞
  百川歸海
  特別報導‧靜思語二十年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11期
  【與心靈對話】

好話一句 結果不同
◎撰文‧李老滿  攝影‧徐脩忠

【靜思語】生氣是短暫的發瘋。
 黑幼龍(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地區負責人):
當年那位學業成績極差、充滿叛逆的青少年,因為父母沒有在生氣下傷害孩子的尊嚴,如今他已是美國華盛頓大學醫院的副院長了。


證嚴上人很多智慧法語對我都很受用。如果要挑一句最受用、最受影響的話,那就是『生氣是短暫的發瘋』,這句話每天都會在我們的生活中發生。」笑容溫煦的黑幼龍,以家人親身經驗說明,如果人們都能做到這句話,會帶來多大不同的結果。

事情是這樣的:黑幼龍的第二個小孩,十五、六歲時在百貨公司偷了一副手套,被抓到了;保全人員憤怒叫罵,把黑幼龍的太太都嚇哭了。後來店方未報警,只是永遠不准他兒子再進入。

事後得知,黑幼龍冷靜的說:「我和太太都沒有對兒子發脾氣,也沒有罵他,更沒有處罰他,而是讓孩子自己反省。」第二天全家出遊時,孩子和其他手足都受到同等的對待。

因為他們夫妻實踐上人所說:「生氣是短暫的發瘋」,沒有傷害孩子的尊嚴,讓孩子慢慢改變;當年那位學業成績極差、充滿叛逆的青少年,如今已是美國華盛頓大學醫院的副院長了。以子為榮的黑幼龍說:「簡單的一句話,對我產生多大的幫助和影響啊!」

另一件事也讓黑幼龍見證上人創辦的慈濟世界,對社會產生的善良影響。

幾年前他到花蓮參加慈濟活動,回程在松山機場和一位志工共乘計程車,志工在車上快樂分享慈濟、上人的法,黑幼龍聽得津津有味。車子開到一半,司機朋友說話了:「你們是慈濟人吧!」「對啊!」司機立刻說:「那你們今天的車資我不收啦!」黑幼龍急忙婉拒,司機先生解釋:「我曾給自己立了一個規定,只要載到慈濟志工就不收費。」

「我當下很感動,最後將車資捐給慈濟。由此可看出慈濟對社會真的起了很積極、正向的影響。」黑幼龍肯定的說。

儘管社會喧囂擾攘,但黑幼龍認為證嚴上人的《靜思語》,每一句都帶來希望。「這世界還是很美好,只要人人實踐『做好事不能少我一人,做壞事不能多我一人』,就能發揮很大的影響力。」

「過去是雜念,未來是妄想;把握現在,做就對了。」是他常用來鼓勵卡內基學員的一句《靜思語》,引導大家靜下心來省思——如何讓生命活得更豐富?大家幾乎一致認為,要珍惜現在所有的,懂得惜福、感恩。

黑幼龍發現,當人們一旦懂得感恩惜福,就會活得更快樂!


捨 就是祝福
◎撰文‧洪綺伶   攝影‧鄭旭昇

【靜思語】施比受更有福,真正的快樂是捨出去的那一分清淨、安詳與喜悅。
 杜英宗(花旗環球董事長):
 賺很多錢不一定快樂,物質的價值存乎一心。生活若儉樸,捨出身外之物,就是對別人很大的祝福。


曾經促成多宗企業合併案、縱橫商場的花旗環球董事長杜英宗,談起閱讀《靜思語》的心得,感受細膩。

二○○八年以來,全球爆發金融危機;估計光在美國,個人財富減損四兆美元,占全美國民生產毛額(GNP)百分之三十,許多人的財富遭腰斬,甚至只剩下一、兩成。對照《靜思語》解讀「幸福」與「財富」,杜英宗深感意境深遠:「當人們被物質壓得喘不過氣時,不妨退一步想,跳出金錢、物欲糾葛,感受天地寬闊,就不會太在意損失。」

另一句讓他深受感動的《靜思語》是「施比受更有福。真正的快樂,是捨出去的那一分清淨、安詳與喜悅。」說到此,杜英宗一時之間竟哽咽。

「賺很多錢不一定快樂。能利用錢財去救助人,所得到的快樂,比賺錢更快樂。」杜英宗贊同上人所說,「世間有價的東西完全是人心的潮流及虛榮作祟」。他舉例,這次金融危機初期,物價飛漲,石油漲到每桶一百四十美元,最後跌回四十元以下。「物質價格會隨著不同時機、場合而變動;真正的價值其實存乎一心。」

杜英宗說,生活若儉樸,捨出身外之物,「把自己沒有價值的東西變成別人有價值的東西」,就是對別人很大的祝福。

《靜思語》:「任何事都是從一個決心、一粒種子開始。」杜英宗深以為然。他認為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有沒有決心、有沒有堅定的意志,去做你想做的事、去做別人做不到的事;而非自怨自艾境遇不如人。」

他感恩人生每個重要階段都有貴人出現。「貴人不一定幫助我什麼,但是他給我機會。」杜英宗期許自己也做別人的貴人,給人機會做想做、且利益人群的事。


寬容盡責
◎撰文‧朱文姣  攝影‧徐脩忠

【靜思語】人生有求即多苦。如果只是一味要求他人,會為自己招來無窮的痛苦。
 林興國(國賓飯店總經理):
 全球不景氣中,為了照顧員工生活,不得不在業績上有所要求;但我轉換心念,用同理心、柔軟態度,真誠懇切與員工溝通。

從基層櫃檯接待員做起,而今是領導五百位員工的管理者,國賓飯店總經理林興國分享,在全球不景氣中,面對業績、盈餘成長等種種壓力,無形中對部屬要求嚴格、態度急躁;三年前他接觸了《靜思語》,每每展讀,工作壓力與急躁心情,都能在閱讀自省中轉為平靜。

「人生有求即多苦。」林興國對此深有所感。他表示,無論追求物質、權力、地位,或是要求別人回報,無法滿足於當下所擁有,即陷入「貪」;心不知足,心境就無法開闊。

然而身為管理者,為了照顧數千名員工、家屬的生活,他又不得不有所要求。因此在要求的當下,他轉換心念——心存慈悲、放慢腳步,改變自己心直口快的個性,以真誠懇切的心與員工互動,互勉以同理心、柔軟態度,提升服務品質。

要改變處事的態度,首要放空自我。林興國說:「放空非消極,而是重新省思,在危機中走出一條更寬廣的道路,為營運管理帶來助益。」

因為深受《靜思語》感動,林興國在客房內放置四種語言的《靜思語》,與國外許多飯店擺置《聖經》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少外籍客人品閱之後愛不釋手,他就免費贈閱;如此成功的將台灣的特產——證嚴法師的智慧法語,以及慈濟「感恩、尊重、愛」的人文,推廣至全世界。

林興國認為,《靜思語》讓人用更寬容的心去對待萬物,引導人心追求單純,卻不忘恆心、毅力與勇氣等社會責任;鼓勵人人幫助自己,更有能力去幫助更多的人!


揮棒 終結憂鬱
◎口述‧朱陸豪 整理‧洪綺伶  攝影‧徐脩忠

【靜思語】人生不一定球球都是好球,有歷練的強打者,能隨時揮棒。
 朱陸豪(表演藝術家):
 人不可能永遠站在最高浪頭上,要以謙虛態度面對人生的每一個考驗,認真揮出每一棒。


在京劇團時期,有四年沒有演出機會,只能到國外表演;當時很擔心京劇藝術不能有更好的延續,感覺天要塌下來,心情憂鬱,終日愁眉苦臉、渾渾噩噩。

讀到《靜思語》如當頭棒喝:「人生不一定球球都是好球,有歷練的強打者,能隨時揮棒。」這讓我體會到,人不可能永遠站在最高浪頭上;你強,別人比你更強;要以謙虛態度面對人生的每一個考驗,認真揮出每一棒。

《靜思語》是很有意思的書,上人用簡單、淺顯易懂的話語,告訴我們生活經驗與人生智慧,並教我把心打開,全心付出。

以前與劇團朋友吃吃喝喝,回家的時間都很晚。如今受《靜思語》影響,尤其在接演「大愛劇場」後,逐漸回歸家庭與孩子,生活簡單溫暖,不但捨棄大魚大肉還戒酒,朋友也不再找我參加夜生活。

現在的教育不能體罰學生,只能循循善誘。因此我介紹學生閱讀《靜思語》,鼓勵他們體會其中價值。

教育是百年大計,修身養性在短期內看不出立即成效;但相信學生畢業後,無論工作、生活,只要遭遇困難時能想起《靜思語》的某一句話,對他們的人生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


如沐春風
◎撰文‧朱文姣  攝影‧鄭茂成

【靜思語】理直要氣和、得理要饒人。
李美金(慈濟教師聯誼會成員):
教育工作要有原則,但更要有圓融;學生犯錯後,要讓他們有機會改過。


一九九五年參加一場教師人文茶會,李美金深受慈濟志工輕聲細語、和善熱絡的氣氛所感動。她笑稱,還未進入慈濟接觸《靜思語》時,家裏時常「颳颱風」,但如今家裏「和風徐徐」,日日沐浴春風中。

正是《靜思語》「理直要氣和、得理要饒人」改變了她;也讓她省思教育工作要有原則,但更要有圓融,學生犯錯後,要讓他們有機會改過。

《靜思語》不斷洗滌著她的心靈——從「理直要氣和、得理要饒人」,到「多做多得、少做多失」,遭遇挫折時則以「信己無私、信人有愛」自勉;她在省思中不斷實踐、不斷成長。

一次前往花蓮女監關懷,見一位吸毒犯年紀很輕,卻因家庭教育偏差、交友不慎,犯了終身監禁的不歸路。讓她燃起一分使命感:「教育需從小開始,今後將以《靜思語》引導孩子走正向之路,啟發他們正向思惟。」

回到學校,她開始以居家關懷個案故事啟發孩子悲心,進而帶領學生、家長一起投入訪視,讓他們見苦知福,學習感恩與付出。

李美金也在班上推動《靜思語》聯絡簿,裏面的「親子交流道」引起熱烈回響;孩子們經過每一天的《靜思語》省思、實踐,家長反應孩子行為改變;親師生關係也因此更為良好。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