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社會朗讀】
台灣的 第四個奇蹟
◎口述‧嚴長壽 整理‧洪麗莉、楊宗恩 攝影‧陳李少民
一九八○年代末期,是心靈空虛的年代。
證嚴上人把複雜深奧的宗教學識理論,
化作最簡單的言行道理、
化成每個人都聽得懂的文字,
出版了《靜思語》,深深影響了台灣社會。
——嚴長壽(亞都麗緻飯店總裁)
最近,我在不同場合,跟一些朋友談到台灣的未來。
過去六十年來,台灣創造了農業、製造業、科技業三大奇蹟,從農業走上高科技產業,從貧窮走向富有;曾有人形容「台灣錢淹腳目」。在金錢上,台灣的確擁有非常傲人的成績。
可是台灣人的心靈是寂寞、空虛的,接下來該往那裏走?我認為,已不能再從金錢來衡量未來,更不能以國民生產毛額作為唯一的發展指標。台灣的第四個奇蹟,應該要成為華人社會最值得驕傲的文明奇蹟。
台灣有很多宗教大師、藝術家,引導人們用文化學習面對無常,由心靈的自省,觀照自我生命。其中一股很重要、安定社會的支撐力量,源自於一群宗教領袖。
宗教初始是一種神威的力量。到了第二階段,因為人類無法預知無常,神變成了安定心靈的方法;求神拜佛的目的,是為了自己,為了保佑家人或是發財升官。
在這樣的民間風氣中,二十年前,證嚴上人把複雜深奧的宗教學識理論,化作最簡單的言行道理、化成人人都聽得懂的文字,出版了《靜思語》,感動成千成萬人,深深影響了台灣社會。
台灣的世界品牌
因為有證嚴上人這樣的宗教家對眾開示,讓人知道要放下自己的需求,簡化生活、安定心靈,藉由自我修煉,而能接受更多挑戰與橫逆。
上人也告訴我們,不單單讓自己享受靜思修行的好處,更要試著去改變社會。因此,在台灣乃至在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每當有災難發生時,慈濟志工總是走上第一線,作為苦難者背後支撐的力量,令人動容。
台灣何其有幸,有許多人受到證嚴上人影響,不只是捐錢,而是捐出時間、捐出真心。在社會各個角落默默付出,發揮淨化人心的力量——讓大家放下仇恨、接受無常、安定心靈。也因此台灣才能夠在混亂中保持穩定,在混亂中依然保持方向。
台灣如果有對世界發光的品牌,我想「慈濟」就代表那個品牌。慈濟人超越了宗教間的藩籬,用最真誠的人類大愛,走向國際、擁抱世界,去關懷每一個人。而言簡義深的《靜思語》,經過多種言語翻譯,也成為全世界共享的心靈良方。
把握當下,就是永恆
我今年六十歲,人生到了後段班,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價值。
我感恩自己的生命豐富,也累積了許多經驗,可以和社會分享或能產生一點影響,這點勉強算是實踐上人所說的「付出」。
證嚴上人說過︰「在生命中,不要求做過任何一件事人家會記得你,也不要人家感謝你,每件事做完就過去了!不要去祈求未來自己怎樣,把現在每一件在眼前的事做好、有意義,就是最好的角色。」
《靜思語》沒有複雜或看不懂的一句話,讓每一階層、每一領域的人,都能從中得到警示、解釋,而找到心中的答案。
我非常認同「把握當下、恆持剎那」這句話,不論過去有什麼成就,都過去了,不值得一天到晚追溯或懷念;未來不可知,現在就是永恆,也是開始。
人生,時時都要面對無常,每個人都必須讓自己在每一個時間、每一個階段,都能為社會付出;學習把握每一刻,讓自己沒有遺憾、人生更有意義。
止觀 雙運
◎口述‧鄭石岩 整理‧編輯部 攝影‧廖世淙
「靜」是「止」,「思」是「觀」;《靜思語》蘊含佛法「止觀雙運」、「悲智雙全」,以及「妙法蓮華」;這樣一本現代經典,是開啟自性之花、治癒人心的妙方。
——鄭石岩(心理暨教育學者、資深作家)
二十年前第一次讀到《靜思語》,深深覺得這本書將佛教透徹的理、精湛的法,用非常淺白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讓人很容易接受、也很受感動。我從事心理工作,當時常受邀到慈濟為醫院志工講課,有機會親近上人,我請教他:「您是如何寫出這本書的?」
上人笑笑回答:「將心比心,將心比佛。」
以前在佛經中讀到「即心即佛」,都似懂非懂;但聽了上人這句話,我頓時明白——「將心比心」是了解一切眾生、「將心比佛」是上與佛相應;《靜思語》就是與佛相應、了解眾生,也就是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清淨心。
二十年後的今天,《靜思語》在慈濟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志業的發展上,乃至於整個社會人心的靈性救贖上,所產生的重大影響,我認為正是來自於這分「將心比心」、「將心比佛」,也就是「即心即佛」。
《靜思語》少有深邃艱澀的語句,其中流布的智慧,是那麼活潑、發人深省,就像是從上人心頭直接流洩出來。然而,「靜思」兩字的意義卻很深遠——「靜」,是「止」,「思」,是「觀」;也就是佛法裏的「止觀雙運」。
「止」就是「定」,「定」也就是「靜」,「思」就是「慧」。《靜思語》裏「定」、「慧」具足,所以是般若,也就是智慧;有禪定、有智慧,就是真正見性的法。
禪宗法眼文益大師,跟弟子有過這麼一段對談。弟子問:「師父啊,每個人都希望成佛、會古佛的心;什麼叫古佛的心?」法眼大師回答:「慈、悲、喜、捨。」
《靜思語》處處流露「慈、悲、喜、捨」。作為一個學佛者以及心靈工作者,我非常讚歎,因為《靜思語》不只易懂、易解,而且易行;當你力行「慈、悲、喜、捨」的時候,也就會合了古佛心。
《靜思語》蘊含「止觀雙運」、「悲智雙全」,以及「妙法蓮華」,可以開啟自我生命之花。這樣一本現代經典,不只是佛法,更是治癒人心的妙方。
一本 永不下架的書
◎撰文‧朱英彥 攝影‧陳李少民
眾聲喧嘩,迫切需要一種安靜。《靜思語》啟發生命不同的想像,進而找到動能的方向和力量。
——林天來(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出版事業部總經理)
翻閱《靜思語》,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出版事業部總經理林天來,為台灣社會朗讀:「人生要為善競爭,分秒必爭。」一九八九年這本書出版時,正是他從花蓮到台北、進入天下文化工作。算一算時間,也已二十年了。
林天來的故事,一直被出版界認為是個「傳奇」——花蓮高工畢業,曾是鐵路局維修臨時工,也曾擔任花蓮女中工友暨圖書館管理員;因為參加一九八六年《樂在工作》一書徵文比賽獲得首獎,進入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三十七歲那年,公司提供到美國進修的機會,林天來珍惜可以重回學校念書的幸福;不擅外文的他,決心要完全融入異國環境學習,唯一帶在身邊的中文書,就是《靜思語》。
有時想家或是學習遭遇困難,翻閱《靜思語》,就好像上人在身邊提醒。他也常在書中語句旁寫下註解;一頁頁泛黃書頁上的字跡,記錄著人生旅途中的體會。
靜思片刻,心安專注
林天來與《靜思語》心靈對話二十年,更時常與職場同事分享、樂於和年輕人對話。
他認為,不要低估說好話的力量,「心存好念、口說好話、身行好事」看似簡單,卻有很好的提醒作用。這股力量透過傳播媒體,更能發揮很大的作用。
憂心世代喧擾、價值觀混亂,年輕人不容易找到學習典範;處於中年的林天來常常懺悔自責,是否給年輕人一個理想的環境?
他曾聽在大學教書的教授分享,現在很多台灣學生一早就缺課;「他們不在教室在哪裏?」
他發現年輕人常將時間用在講電話、上網聊天上。「可有時間閱讀和思考呢?」
林天來認為,人唯有思考才能判斷是非;留有靜思的片刻、從容的腳步,才有能力安下心來,專注當下。
關心年輕人的未來,林天來常常鼓勵學生要走出世界做志工,訓練自己的志向、能量,培養專業。他送給年輕人一句《靜思語》:「生命非常短暫,要加緊腳步,快速前進,不可拖泥帶水;切勿前腳已經落地,後腳還不肯放開。所以前腳走,後腳放。」
他也奉勸年輕朋友,當別人有能力表現,要時時祝福讚歎;當自己有能力時,要處處為人著想;要跟時間賽跑、跟自己賽跑。
珍惜時間,計較生命能量
「眾聲喧嘩,社會迫切需要的是一種安靜。」林天來說:「生命因閱讀《靜思語》而寧靜、充實;每一句話的啟發,對生命有不同的想像。特別是在逆境、委屈的時候,翻開其中一頁,即可找到動能的方向和力量。」
現今出版業面臨很大的壓力,一年有超過四萬種新書進入台灣書店;業績、行銷企畫、專案會議是林天來的工作,心念難免複雜慌亂。
有一次他聽上人說:「做人不要『加減做』。像我,慈濟事一件都不少做,不是慈濟事,我一件不多做。」他心頭一驚:「人們常說加減做——有做就好。而上人是每一件事、每一分能量,都專注在善的事情上。」
林天來是很愛惜時間、生命的人:「上人時常強調,一天有八萬六千四百秒,分秒都要珍惜。這種算數是對生命能量的計較——每一分、每一秒都是老天爺的賜予,做善事更要有把握分秒的急迫感。」
「所謂念茲在茲,即是手在工作時,心思就在手上;雙腳走路時,心念就在腳上;開口說話,精神就放在嘴上。」這句《靜思語》讓他體會到:「把握時間、專注當下,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
●
從事出版業的林天來認為,有些書不僅在出版當下有影響,日後影響更大。例如儒家思想的《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基督教的靈修書籍《荒漠甘泉》等。
在他眼中,《靜思語》是一部現代的佛學經典,詮釋現代人間佛教,是永不下架的一本書。
讓付出精神 形成有聲力量
◎撰文‧邱蘭嵐 攝影‧顏明輝
上人對人講話時,不刻意追求學問、講大道理,只是以單純心祝願大家好、社會好。簡單、流利的《靜思語》,來自上人對人的誠心。
——王偉忠(知名電視人)
推開玻璃門,一幅帶著幽默詼諧寓意的「年輕王偉忠模樣的唐吉訶德」手工繪圖映入眼中,這幅畫是知名漫畫家朱德庸先生的作品。
畫中,王偉忠手持特大的矛,一臉天真地騎在頭插入不插電電視中的駱駝身上;正說明著,二十多年前的王偉忠就能一本創作精神,以「明知不可為而為」的勇氣,以敢衝、敢堅持的毅力,為自己的觀點負責到底。
自從製作大愛電視台「有禮不亦樂乎」節目後,王偉忠開始大量閱讀《靜思語》,並從中發現,一個想勸人為善、想做好事的人,個人思維和對事情的看法就會變得清澈明白;再經歲月歷練與修為,「付出精神」會形成一股「有聲的力量」,對社會產生影響。
談起印象最深刻的《靜思語》,王偉忠清楚表示:「人生要有目標,不要有目的。」雖然「目標」、「目的」兩者感覺相像,意義卻大不相同;一如「創作」是單純、幸福,可以要求做好、做得有趣;但若為金錢、名利而影響過程,就容易汲汲營營,做事也不能圓滿。
王偉忠由衷佩服,上人長期在花蓮,卻對人情世故有深入體會;對人講話時,也不刻意追求學問、講大道理,只是以單純心祝願大家好、社會好。簡單、流利的《靜思語》,來自上人對人的誠心。
再以自己為人父母的人生經驗來看——孩子從牙牙學語到懂事、從無到有,都是跟著父母學習;父母的身教、言教,孩子可以看到、體會父母是否前後一致、表裏如一。
王偉忠認為,要做為一位精神導師,更需要長時間受人家觀看、檢驗;除非有一股簡單、巨大的力量在支撐,否則很難辦到。
「但上人做到了!」他說,上人「說他所做,做他所說﹂,用身心合一的身教、言教去影響周邊的人,因此身邊的人也會如春天的棉絮般,隨風飄散去影響很多人。
他認為,人生能夠做好一件事很不容易,個人或團體能用整個生命去圓滿一件事情,將為社會留下長遠的經典。「證嚴上人所推展的大愛人文,對社會而言,就是最好的典範。」
「一切都是因緣。廣結善緣的人生,到處感到受歡迎、覺得世界充滿光明、樣樣事看來都覺得可愛。」這段王偉忠很喜愛的《靜思語》,代表著他對人生和創作的熱情與堅持。相信人生有目標、勇往前進,信念必能產生光和熱,化成滴滴營養,支持他走往更多元化的未來。
珍貴的「台灣記憶」
公元兩千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花了一百億歐元,將兩千年前的一個圖書館在埃及復活,取名為「亞歷山大圖書館」。數位時代來臨的今日,若思考要做一個「台灣記憶」——足以代表台灣、作為流傳後世百千年的文化精髓與資產,那會是什麼?時至今日,我想已經找到答案,那就是證嚴上人的《靜思語》。
《靜思語》雖然只有二十年歷史,其影響層面擴及文化界、企業界、學術界、軍隊、政府等各行各業,也被翻譯成各國語言,引發延綿的影響力。
作為一個文明記錄者、一個圖書館工作者,我非常珍惜《靜思語》的每一種版本;相信在未來,它還會出現不同的面貌,最後終將成為台灣最重要的元氣。
——顧敏(國家圖書館館長)
共耘一方清淨地
多年來從事新聞工作,宛若在地獄般修行;但我相信若有心向善,則清淨地無處不在、無處不可修行。
《中國時報》很榮幸在《靜思語》二十周年時與慈濟合作,自六月九日起連續兩個月,每週一到週五在報紙頭版開闢一方園地,作為刊載《靜思語》的清淨地,期待能累積社會向善、向上的力量。
我想向無緣學習共事的前輩——也是推動《靜思語》出版的高信疆先生說:「您的棒子,我們接下了,希望我們的努力不會讓您失望!」
——夏珍(中國時報總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