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2期
2012-0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慈善臺灣‧花蓮
  特別報導‧菲律賓
  天涯共此情‧朝鮮
  天涯共此情‧大陸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一年十二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2期
  相忘於世界

▪ 撰文‧林玲悧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
描述武陵漁夫無意間進入與世隔絕的恬淡農村;
遺世獨立的朝鮮,
人們無法享有豐美資源,
卻以耐勞耐寒的毅力,
打造出另一種「相忘於世界」的「桃花源」。


〔圖說〕再度前往朝鮮發放,村民和志工一眼就認出對方,彼此緊擁笑開懷,像是許久不見的老友。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該從何下筆,才能描述這一個「相忘於世界」的國度?不想去描述北國的日出——那個眼睛可以直視的紅太陽;也不想去描述那整列矗立路旁,沒有半片葉子的白楊樹;更不要說那炫麗到如夢似幻的凱旋門。

五星級飯店提供給房客的早餐桌上,稀飯裏撈不到米粒。高麗民族最驕傲的泡菜呢?五星級飯店裏沒有泡菜,外面尋常百姓家也沒有泡菜。我該如何說清楚,才能讓世人了解二十一世紀的桃花源裏沒有桃花林,沒有芳草鮮美,沒有落英繽紛。

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桃花源記

谷山郡,顧名思義是被群山圍繞的山谷。

穿越時光隧道,現代武陵人進入二十一世紀桃花源不需捨船,車子直接涉過野溪,進入德興地區,走進「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雞犬相聞、彷彿與外界隔絕的農村。

和昨天的兩場發放一樣,谷山郡德興中學的操場上,有多到不知如何細數的鄉親,伸長脖子等候慈濟志工到來。一樣嗎?不一樣。到底哪裏不一樣?發覺到哪裏不一樣時,我的心好痛。

沒有裝扮可愛的小孩出來迎賓;沒有穿著現代的大嬸拉你跳舞。這裏沒有色彩繽紛,只有灰黯沈重。

山谷裏更冷,他們的外套卻更單薄。為了多加一個鞋墊,我的白鞋加大一號,鞋子裏一雙棉襪再加一雙毛襪包住我的腳。而他們腳下只有一雙破到不行的黑布鞋。我的心為我腳下的溫暖懺悔,我的腳不能體會霜寒從腳底冒上來的冷、凍、痛。

看到那雙眼睛,一雙孩子的眼睛。所有人都在參與捐贈儀式的進行,但長官致辭聲音遠了、消失了,當下只剩那雙眼睛和我的鏡頭相對。孩子的眼神不閃躲,相機鏡頭也捨不得離開這個孩子。這個眼神,和昨天兩場發放時所有的孩子一樣,此刻無言,但是我懂——

這些人是誰啊?

從哪裏來的?

穿著同樣的衣服,

每個人都笑瞇瞇的。

上個月來過之後,

家裏突然就有飯吃了。

我知道做人要有禮貌,

接受別人的幫助,

一定要鞠躬說謝謝。

媽媽說:

「他們送米給我們吃,

還一直說感恩。

明明是我應該要鞠躬,

他們的腰卻彎得比我還低。

兩包米三十公斤算什麼,

他們卻堅持幫我扛。」

媽媽總是辛苦幹活,

手上厚厚的繭

雖然握起來很粗,

有時候還會劃傷我的臉,

但是那雙手總讓我很安心。

媽媽說:

「上次他們來的時候,

好心在我手上抹上凡士林,

居然就滴下眼淚,

生活不就是這樣嗎?」

今天他們又來了,

學校放假一天,我也來了。

等這些大人們說完

那些我聽不懂的話,

我要努力擠到前面。

我喜歡他們的手,

在我臉上塗綿羊油時,

那雙大手好溫柔。

我不一定會得到糖果,

我也不會伸手去要,

我只是喜歡讓他們看見我。

最開心的是,

媽媽說:

「今天再領回大米,

我們可以安心過年了。」

〔圖說〕志工將凡士林塗在村民飽經風霜的粗裂皮膚上,無論老人、小孩全都羞赧地漾開了笑顏。(攝影╱林玲利)

要看真實版「清明上河圖」,不需遠赴上海世博;李安導演要拍臥虎藏龍,也不需麻煩動畫師。德興中學的校門是時空旋轉門,走出校門,可以是清朝、可以是明朝,我不知眼前光景應該是什麼時空下的鄉村聚落。

全村的牛車都來了,校門口的泥土路上,牛車來來往往好熱鬧,進校門時是空牛車,離開時滿載大米。

臺灣的農民將牛當成工作夥伴,為了不讓牛肩受傷,那牛軛也順著牛的身體曲線量身打造,盡量分散受力;但是這裏的牛軛直挺挺架在肩膀上,單一點受力,沒有轉圜,牛背上被磨出傷口。

「牛啊!牛啊!感恩你啊!」羅明憲師兄向默默無言、負載沈重的牛說著,不是春耕,卻要超時加班了。今天這裏發放一萬三千多包米,要許許多多趟的牛車次才載得完。親愛的牛啊!你的辛苦可以讓鄉親早點把家中的米缸裝滿。

生長在這裏,沒有比較、沒有計較。河面結了冰,沒有冰刀冰鞋,孩子們想辦法自製;沒有雪撬,簡單的木板依然玩得盡興。

嚴酷的生存條件下,大人們努力向老天要一口飯,不知憂愁的孩子總能找到空隙自在玩耍。

今天早上涉水過溪,前進谷山郡的車程中,朝方領導金正基顧問委員長和羅明憲師兄談的是「慈濟十戒」他已守好,希望有機會再來臺灣拜訪慈濟。但午後陰霾悄然掩至——透過廣播得知國家領袖金正日逝世,即日起為國喪期,停止一切公開活動,慈濟人也必須即刻離境;金正基慎重向慈濟人請求:「請你們相信我,未發放完的大米,我一定會處理好!」

在敏感的國際氛圍中,慈濟人送愛到層層藩籬、與世隔絕之處。奮力挖掘的不是生活中的艱難,而是在晦暗裏點亮一盞光亮。

晉武陵人的桃花源無從問津,但慈濟人以清淨心布施持戒,年復一年等候因緣具足,向需要的地方前行。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