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2期
2012-0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慈善臺灣‧花蓮
  特別報導‧菲律賓
  天涯共此情‧朝鮮
  天涯共此情‧大陸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一年十二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2期
  朝鮮精神

▪ 撰文‧胡青青  攝影‧蕭耀華  圖說‧李委煌


生活就是這樣,那不是苦;
只不過是因為天災連年、農作歉收沒得吃。
貧不等於痛苦,富也不等於快樂,
全國為了能夠吃米飯、住瓦房而齊心努力,
堅毅的農民、勞動的身影,展現另一種朝鮮精神。


《平壤寂寥》

〔圖說〕由花崗岩鋪成的金日成廣場,三不五時可見有人在清掃,即便它已乾淨得尋不出一片垃圾。平壤市裏處處可見壯觀建築,儘管建物大器,卻帶著寂寥感;路上馳騁的車輛極少,三兩步行、疏離靜穆,是平壤人給境外人士印象深刻的畫面之一。 由於能源短缺,據說平壤市每年停電約兩百次,偏偏數十層高的樓房櫛比鱗次,但僅在上下班時短暫供電,市民時常要面對電力不足的困窘。

 

《大同郡牛車會》

〔圖說〕牛車,是朝鮮合作農場的重要載物及交通工具。或因為物料缺乏製作不便,牛軛並非像臺灣體貼牲畜的圓弧軛,而是會讓牛隻頸肩拉得疼痛甚至破皮出血的直型軛;多數牛車的橡皮輪胎磨損,只剩下老舊金屬輪框。 人都吃不飽了,牛隻體型也明顯削瘦。牛車難得齊聚,將拉回慈濟援助的大米。二○一一年底,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WFP)和糧農組織(FAO)公布了一份合作研究報告,認為朝鮮在二○一二年仍有近三百萬人需要持續的糧食援助。

 

當飛機降落滑行在平壤機場跑道上,我貼緊機窗往外望去,金黃的夕陽穿過雲層灑落在遼闊無邊的黃土地上,毫無生氣的田裏留下前一日冷鋒過境的殘雪,連旁邊灌溉的小溝渠也結上一層薄冰。

空曠的停機坪上,幾位身著厚重軍裝的軍警人員來回巡視著;我們走進如同學校活動中心大小的機場大廳,遊客不多,面無表情的海關人員嚴謹仔細地翻閱每位旅客的隨身行李,嚴肅靜穆的氛圍,有別於以往通關入境的經驗。

入冬後天暗得特別快,當慈濟發放團車隊前往羊角島飯店的路上,濛濛的霧氣籠罩著一棟棟沒有光源的建築物,一片漆黑的平壤街道上,隨處可見民眾瑟縮著身子急行返家的身影;窗外景色就如黑白無聲默片往前推進。我好奇地問:「路這麼暗,這樣走回家不危險嗎?」朝鮮翻譯人員理所當然地回答:「不會啊!習慣了。」

因為電力吃緊,全國實施限電措施,即使是首都也不例外,老百姓共體時艱地生活著;但市中心雄偉的「凱旋門」、高聳的「柳京」大飯店、宮殿式建築的「人民文化宮」,卻投射著金黃莊嚴的燈光,強烈對比讓我陷入一種虛幻迷離的情境。

但這種矛盾疑惑的情緒,翌日在民眾熱絡拉著我的手,恣意擺動身子以歌舞歡迎時,頓時煙消雲散。

 

《難得溫飽》

〔圖說〕慈濟在二○一一年十一月、十二月分兩梯次派員前往朝鮮發放大米。白楊樹枯葉落盡只剩枝影,農村冬景沈悶,因著志工帶來米糧而頓顯溫馨。 數度參與朝鮮勘災及物資發放的志工廖明泉說,朝鮮糧食短缺,無法讓「大家有飯吃」,卻能「有飯大家吃」。去年許多勞動人口糧食配給甚至僅剩一天一百公克,相當於一包泡麵的份量。志工陳明入為了體會飢餓之苦,出門發放前刻意將一包泡麵分成三餐來吃,「後來我實在是餓得受不了,反而將一大包花生全吃了。」也有志工進入朝鮮後特意減少禦寒衣物,感同身受居民入冬的處境。

 

◕真誠鋪出路

在資訊發達網路無國界的二十一世紀,這個社會主義的「烏托邦」,在世人的眼中始終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慈濟基金會去年八月、十月兩度進入朝鮮勘災,十一月中旬即進行第一梯次大米、食用油及奶粉發放。我透過相關紀錄對於這個國家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但這分認識跟我之前參與賑災的經驗是截然不同的。

慈濟的直接發放模式,在特殊的共產社會體制下做了適度的調整,而這種方式是經過雙方磨合及誠意溝通後所建構的;這已是朝方最大的讓步,因為總計一萬三千多噸米糧將是四十四萬位「脆弱人口」度過嚴冬的救命物資。

再一次接觸,朝鮮鄉親已不像之前那麼冷淡,尤其是上年紀的老奶奶情感表達更是直接,會出奇不意地抱著志工親臉,絮絮叨叨地說著我聽不懂的話語,但盈淚的眼已道盡她們的感謝之意;當下的我也「Omoni、Omoni(媽媽)」的叫著,那瘦弱的雙臂隨之擁緊我,刻畫歲月風霜的臉來回地磨蹭著,我深深吸入她身上的煤煙味,卻有說不出的心疼;隨後她抬起頭漾著笑看著我許久,似乎想將我的臉印入她的記憶深處。

谷山郡的發放現場,鄉親扛著大米快速走著,隨著身子的劇烈擺盪,米粒從細微的破損處落下,一位老奶奶蹲踽著身子亦步亦趨地將地上米粒撿起來,拉起衣角小心地兜進。那一分珍惜讓我心疼無奈,強忍住淚水準備按下快門。朝鮮翻譯人員金在哲的一雙大手,突如其來擋在鏡頭前,我識趣地起身離開,不聽使喚的淚水已爬滿了臉。

「師姊,你為什麼要拍這些照片?」我回身看著他,哽咽地說:「不是同情只是不忍,我們遠道而來,就是想幫朝鮮家人……」他靜默一會兒,了解地點了點頭。

志工與鄉親親密互動,總會引起朝鮮人員緊張,尤其我拿著相機及紙筆,他們唯恐我拍到什麼或記下什麼,總是如影隨形跟著。

我個兒小,不容易在人聲雜沓的發放現場被發現,努力做著記錄,其間還不時幫忙鄉親搬運大米。幾次忘我的拍照後,回過身總看到他們在不遠處看著我;忐忑的我隨之傻笑,並揮手請他們一起來幫鄉親的忙。其實我比誰都清楚,他們已給我最大的通融,因為前一梯志工並沒有那麼好辦事。

◕迷離與真實

亮晃晃的冬陽灑落在鋪著薄雪的農地,反射出道道刺眼的銀光,狹窄的黃泥路上,牛車顛簸地走著,難得有幾部腳踏車擦身而過。午後鄉村的路上,不時看見農民背負著一大捆枯黃的玉米稈踽踽獨行在農地裏。「那些玉米稈都是過冬要用的,當柴火燒……」朝方翻譯人員姜成真悠悠說著。

在接二連三的天災下,每一分資源,朝鮮民眾都當做恩賜。沿途所見民宅皆是數十年前的建物,時間恍若靜止一九五三年不前。翻過一個個小山頭,農田裏出現小土堆,定睛一看是偽裝後的軍事掩體。這個國家帶給我許多難以言喻的感受,如同霧裏看花般;但我清楚知道苦難是真實的,那燈火輝煌巍峨聳立的紀念碑才是虛幻迷離的。

《粒米珍貴》

〔圖說〕朝鮮自一九五七年開始實施全國糧食配給制,服務於高溫、熱爐、礦區者與運動員,每人每天可配得一千公克糧食,一般勞動者、大學生等則是七百公克,退休老農六百公克,幼兒園到中學學生五百公克,嬰兒則是三百公克。相較起去年勞動人口每人每天一、兩百公克,顯見糧食緊張狀況益加嚴峻。 吃不飽,更已一兩年沒法吃到白米飯,當村民得知眼前米糧來自全球愛心捐款的匯聚,加上火車、卡車、輪船、拖拉機乃至人力搬運等長程輾轉運輸才得以送到他們手上,看到發放現場破漏出的米粒,村民惜福地一粒粒撿拾起。

去年我參與三次國際慈善援助活動,慈濟因應不同的國情及需求,進行不同的賑災方式,帶給我不同的生命衝擊。

中國大陸近年因改革開放,沿海經濟特區快速發展,城鄉差距愈形擴大;廣東冬令發放及助學,給偏遠山區住民支持,讓奮力求學的孩子得以完成學業,走出貧困大山改善家中的經濟;同時也讓參與發放的志工見苦知福,啟發善念。

三月,芮氏規模九強震及海嘯,重創經濟高度發展及制度嚴謹的日本,短時間國際支援紛至沓來,卻因幅射外洩危機而裹足不前。基礎建設全毀、受災範圍太大、幅射疑慮……讓日本政府疲於應付。

長達九個月,慈濟從熱食發放至連續十梯次的住宅被害見舞金發放,藉由來自全球的愛心陪伴民眾走過漫漫復建之路,也希望化解中日之間的歷史包袱。

封閉保守、連年糧食歉收和接踵而至的洪澇成災,使朝鮮人民難得溫飽;一切在國家體制的運作下,人民如同生活在楚門的世界卻又甘之如飴。

無數的問號與疑慮,抵不過一分「慈悲等觀」的悲憫心,慈濟發放團隊踏上這塊世人眼中的禁地;朝鮮國家領導人金正日的驟逝,不只中斷慈濟的發放,也讓未來增添變數。

短短幾天,我情繫於這塊土地上的人民;返鄉後步行在高雄市區人潮不斷、霓虹絢麗的街道上,總會讓我想起平壤市區黑暗中急行的人影……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