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2期
2012-0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慈善臺灣‧花蓮
  特別報導‧菲律賓
  天涯共此情‧朝鮮
  天涯共此情‧大陸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一年十二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2期
  用愛溫暖冰冷小手

▪ 撰文‧高芳英


老師說,沒有愛心支撐著,
辦不起這所特殊教育學校;
孩子說,一定將這分愛,
化作學習中不竭的動力!


雲南省昆明│ 攝影‧曾毅

「慈濟媽媽好!」雲南德馨學校的孩子們見到慈濟志工,像久違了的家人般圍了過來。
「你喜歡上學嗎?」來自臺灣的志工陳美惠,輕聲問身邊臉龐掛著微笑的小女孩。
「不喜歡!」王興平帶著些許靦腆地搖搖頭,以堅定的語氣回答。
「為什麼不喜歡,是怕老師?還是有同學欺負你?」
「老師對我很好,還會送我簿子;是太苦了!」

一句「太苦了」從十多歲的孩子口中說出來,讓陳美惠整顆心被緊緊揪住,淚水在眼眶中轉呀轉。她心想眼前這個年齡與女兒相仿的女孩,該是天真無邪、快樂讀書的年紀啊!

「興平是十年前王奶奶在橋洞下撿來的棄嬰,現在和奶奶及三歲的表弟住在山邊的窩棚裏。窩棚是由簡單的樹枝搭建再蓋上防水布,沒有門也沒有水電,祖孫三人平時靠奶奶種一點蔬菜和拾荒維生。」班主任毛愛鑫老師告訴志工興平的身世。

冬季清晨四、五點,天空還掛著尚未歇息的星斗,氣溫游走在攝氏零度上下,興平就得離開被窩起床,帶著餘溫的雙手伸入幾乎要結冰的水中淘米、洗菜,打著寒顫生火炊煮飯菜。

匆匆填飽肚子,等待天色稍微放亮,揹起書包出門已近七點。沒錢乘車,沿著山邊小路向著學校走去,忍受著刺骨的寒風襲面而來,雖然拉緊衣襟全身還是不斷打起哆嗦,這段六、七公里的路程得花費一個多小時,每每趕不上學校的上課鐘聲。

晚歸又沒有電燈可以寫功課,無法繳交家庭作業又經常遲到,讓興平產生強烈自卑心理,不願意與人交流,因而萌發退學的念頭。

經過志工兩年多的互動,告訴她:「現在苦一點沒關係,只要有信心努力學習,存好心做好事,將來環境一定可以變好的。」

現在的興平願意將心中的話說出來,臉上也常掛著微笑。

「德馨學校」是雲南省昆明郊區一所特殊學校,目前容納五百位學生,九成是自外地來打工的工人子女、肢體與智能障礙兒童。全校只有一兩百人能繳得出學費,以「愛」辦學的李志祥校長還收養二十多位孤兒,提供免費食宿,經濟上時常捉襟見肘。

為了幫助校長和老師們減輕負擔,昆明慈濟志工從二○○九年起定期關懷、提供物資,也於學校推動「靜思語教學」。

高原氣候天寒地凍,許多貧困家庭處在沒水沒電的環境,孩子久久無法洗澡。慈濟志工見狀很不忍心,帶著孩子到附近旅館洗澡,老闆大力支持,還少收費用,後來人數實在太多,經與鄰近工廠協調使用廠房熱水,持續了一段時間。志工苦思解決辦法,終於等到有新校舍了,便向愛心人士募得太陽能設備,在學校設立澡堂,解決沐浴問題。

對於靜思語教學的成效,賴貴順主任驕傲地表示,我們的孩子回家會幫父母做家事,會跟叔叔阿姨問好,比其他學校的學生更懂禮貌。她說:「這都是慈濟志工教會我們,怎麼樣教導孩子的生活禮儀和做人的基本道理。在這裏就是一個『愛』字,如果沒有愛心支撐著,真的很難做到。」

元月七日,志工對德馨學校一百五十位生活困難的學童及家屬進行發放,共四百七十三人受惠。學生代表李艷芳說:「感恩慈濟爸爸媽媽送來糧食、衣服、棉被,你們的愛讓這寒冷的冬天變得溫暖,給我們帶來希望。我們一定將這分愛化作不竭的學習動力,用優良成績回報你們。」

興平祖孫倆也參加歲末圍爐,領到棉襖等物資,奶奶笑得合不攏嘴,一直對志工說:「真的感恩你們,大老遠送來這麼多東西。」

問興平今天高不高興?她點點頭。志工叮嚀:「有願就有力。只要肯努力向上,願望就有實現的一天,師公上人和師姑、師伯也會繼續幫助你們。」沒想到興平搖搖頭,說她無法相信。志工驚訝,問她為什麼?是因為今天一切像在做夢嗎?她用力點了點頭……

昆明志工擬為王興平申請住校的食宿費用,解決她趕路上學的難題。再次拉起她的小手說說話,陳美惠感覺到涼意直逼心頭,於是將口袋中的暖暖包給她暖手,告訴她這還可以維持到明天中午;不一會兒興平轉過身去,悄悄地將暖暖包塞到奶奶的口袋裏……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