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2期
2012-0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慈善臺灣‧花蓮
  特別報導‧菲律賓
  天涯共此情‧朝鮮
  天涯共此情‧大陸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一年十二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2期
  把我們的感謝帶回臺灣

▪ 撰文‧徐麗梅


起早趕路,
穿著平日捨不得穿的好衣服,
老人家有話想跟這群外地人說——
孩子,你站這麼長時間冷不冷?
這麼遠來看我們,都是太好的人;
請把我們的感謝帶回臺灣……


河北省淶源縣水堡鎮│ 攝影‧黃筱哲

在河北省淶源縣,有個偏僻貧困鄉村烏龍溝鄉;村莊的地理位置極為險要,依傍著有五百年歷史的明長城。但歷史的風雲變幻卻沒能改變鄉親的貧苦命運,崎嶇道路更阻礙了與外界的聯繫。

在長城腳下住著這樣一戶人家,六十八歲的劉秀亭奶奶與七十二歲的張克懷爺爺,育有六個孩子,應該是好命的他們卻沒過上常人想像的生活。

兩個兒子在北京修地鐵,另有一個在任丘縣打工,還有個兒子因為家窮,「嫁」到離天津不遠的媳婦家。平時見不到兒子們的二老,只有把想念埋存在心底。小女兒嫁到河北,長女的兩任丈夫先後死於礦難,因此年紀輕輕就獨自帶著孩子在淶源打工討生活,把家鄉老房子讓給雙親。

高齡與病痛,家裏即使有兩畝地也種不了;平時孩子們薪水好的時候,會寄來五十塊錢;若是沒工打、掙不來錢,劉秀亭也不會去要。她想,孩子們在外過活很不容易,她和老伴緊著一點過就好。他們始終沒有給自己蓋一間房子,更沒有多餘的錢來醫病。

年逾古稀的老人相依為命,或許因為一輩子沒走出過大山,看不到外面世界的精彩,所以更能安貧樂道、知足惜福;純樸而善良的天性讓他們對物質沒有要求,接受現狀,並且依然在內心充滿著美好的祈盼。

劉秀亭上過學也識得字,從年輕時就信佛,佛經教導的話語她牢牢記在心裏。這五年來,每到年終歲末都有慈濟人到山裏送來過年的白米、麵粉、油和鹽巴,還有棉衣棉被;每到發放的這兩天,整個村就像過年一樣歡欣雀躍,也讓劉秀亭感動不已。

活過大半輩子,從沒有人對她這樣好;她不怨天尤人,也不想只是接受,更想把感恩講給人聽。在小小的山村裏,她逢人便說:「走進山裏的人,是漂洋過海從臺灣來的菩薩。」

今年新曆年過後第二天,她五點多就起床了,和老伴拿著戶籍冊,穿上平日捨不得穿的好衣服,顧不上吃早餐,相攜趕山路來烏龍溝鄉中心小學,就是想要見這些遠道而來的好心人。

九點多,學校發放現場人頭鑽動,她遠遠望去,操場被圍成一個大大的圓圈,鄉親在圈裏面依次領取物資,志工在圈外疏導發放隊伍。此時氣溫攝氏零下十二度,她吃過了志工送來熱騰騰的湯麵,並沒有入內領物資,反而獨自走向圈外。

她動作有些緩慢,面帶微笑地走向慈濟志工,從最先的唱名組開始,關切地向每個人雙手合十:「這裏太冷了,孩子你站這麼長時間冷不冷?這麼遠坐飛機趕來看我們,都是太好的人,打著燈籠也難找。謝謝!祝你們新年好運,平平安安。」

她就這麼一一拉著志工的手,生怕漏掉一個,想要每個人都聽到她的感恩,一個個囑咐要把她的話帶回臺灣;很多志工被她的行為所感動,面帶著微笑回敬。

繞過整整一圈之後,來到場地中央,她拉著孔祥模師兄的手緊緊不放:「我知道你們是從臺灣來的,臺灣是寶地,四面環水,海裏產黃金,新的一年也願你們愈來愈好。你一定要替我把話帶到,謝謝你們的師父,在新年給我們送來吃的穿的,向他問好,祝福他新年吉祥,健康長壽!」

孔師兄馬上鞠躬還禮並告訴她:「上人牽掛受苦受難的親人,讓慈濟志工過來看望;希望白米、麵粉和衣服能抵擋這裏的寒冷,讓大家過好年。」此時此刻的她老淚縱橫,彎腰鞠躬。

這時,更有一位鄉民提來一籃山核桃,委託慈濟志工一定帶回臺灣給上人。「他心裏惦念著鄉親的苦難,把我們當成家人;山裏人沒什麼好東西,這一籃山核桃是自己家樹上摘的,帶回去吧,哪怕他吃一個也好。」

近午時分了,劉秀亭和鄉親依然站在發放場地不願離去,還想多待一會,多看看這些萬里之外趕來的人。彷彿就在此時此刻,大愛的力量化作一股暖流,在她心裏久久揮之不去;慈濟人愛的行動也給這個貧困的鄉村帶來了生機和希望——今年的冬天不再寒冷。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