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2期
2012-0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慈善臺灣‧花蓮
  特別報導‧菲律賓
  天涯共此情‧朝鮮
  天涯共此情‧大陸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一年十二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2期
  十三日 讓人三分,愛寬一寸

 


◆12‧13《農十一月‧十九》

〔靜思小語〕讓人三分、愛寬一寸,煩惱不入心。


◕修忍辱、能禪定

晨語時間,上人教眾用清淨虔誠的心接受佛陀教法,即能如《無量義經》所云:「有聞莫不心意開」;虔誠聞法而心開意解,則能修行至「無量生死眾結斷」。

「此處的『生死』,不只是指人的一生,也是指心念的生滅。人的心念,常在不知不覺中起起落落,剛聽到佛法覺得很有道理、很歡喜,下一秒遇到逆境就惡念叢生,失去初聞法時的清淨歡喜心。凡夫隨著生生滅滅的心念造業,也因此輪迴六道而不由自主。」

有幸得聞佛法,上人勉眾要以法自我修心、與人化解惡緣。「聞法歡喜,心開意解,自然懂得讓人三分、愛寬一寸,如此就不會有煩惱積結於心而繼續造業糾纏。」

《法華經》云:「深入諸禪定,身心寂不動,以求無上道。」上人引以教眾,行菩薩道前要洗淨心靈,智慧才能入心。

「日常生活要善思惟,修忍辱、能禪定。面對逆境,即使滿腹委屈,也要先克制發脾氣的衝動,給自己一個思考的空間與時間,才能用智慧處理。若與人互動總是直來直往,以牙還牙、怒目相視,不但無法處理好事情,還會與人結惡緣。」

上人進一步表示,修行就是「修心養性、端正行為」,要修養到即使對方惡言相向,仍然微笑以對或是默然摒之,如此劍拔弩張的情形就得以緩和,至少不會使事態惡化。

「心靈的垢穢去除,習氣亦已降伏,才能『知法寂滅相,各於其國土,說法求佛道』,把握每一刻不斷上求佛道、殷勤精進菩薩道。」

◕護持天下事,幫助天下人

與廈門慈濟人談話,上人強調,慈濟在世界各地建設道場,並非為了靜思精舍的出家眾建寺院,而是要將靜思法脈、慈濟宗門落實在各地,讓人人解脫苦難,身心安樂。

「只有土地、有道場卻沒有人力,無法做事;所以要有寬大的心量,不斷帶動在地志工。來到慈濟道場,不是『應付信徒』,要他們來護持道場、供養出家眾;而是要『領導居士』,帶領大家護持天下事、幫助天下人。」

佛陀在世時面對不守規矩的比丘,仍教導大家以慈悲心包容、引導;若實在無法導引回正道,也只能「默擯」——不與之往來交談。上人以此勉眾,莫為不合群者耿耿於懷,而影響自我道心;慈濟人要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積極入人群且付出無所求。

「在商場上利益相關,常為利潤而計較,互動總是比較現實;在道場中是為了成長自己的慧命,與人意見相左時,要以修行之心待之。」

◕見苦知福,提升悲智

泰國皇家海軍醫院皮優洛將軍(Piyoros Preeyanont),偕夫人再度來訪慈濟。皮優洛將軍目前是僧王御賜基金會的董事,基金會有二十三年歷史,致力於協助弱勢族群,包括到偏遠鄉鎮服務貧病者、協助兒童教育,也從事急難救助工作。將軍希望基金會能協助慈濟在泰國濟貧救災。「上人的志願,也是我的人生目標,盼能皈依上人,朝救助眾生的方向精進。」

上人感恩將軍的發心,期許將軍和夫人都能立願行菩薩道,以佛陀的大慈悲心,為天下苦難眾生付出。「只要有人、有心、能付出,結合眾力,就不只能在泰國救助苦難,也可以度天下眾生。」

將軍請問上人,臺灣的大乘佛教與泰國南傳佛教,有何差異?

上人表示,泰國現今佛教型態,保留了佛陀時代的僧侶生活;但是佛陀之所以制定托缽行化等生活方式,有其時代背景與需要——除了要僧眾藉著托缽廣傳佛法,也為了降伏原本是皇親貴族的出家眾貢高傲慢之心,體認「眾生平等」的道理。

「臺灣的佛教道場多數都投入社會慈善工作,鼓勵信眾行菩薩道,為苦難人付出。佛法若只是理論,無法在眾生受災、受苦,貧病交迫時予以救拔;所以我出家之初,就發願將佛陀的精神,化成實際的行動,幫助苦難人離苦得樂。」

慈濟成立四十多年來,上人表示自己忙忙碌碌,沒有很多時間研究佛法。「但是從每個人身上,我看到一部部人生經典,讀出了佛陀的智慧教法——眾生皆有佛性,無私助人的大愛是平等的,只是受無明覆蓋而無法顯露。所以慈濟透過慈善工作,教導富有者行善付出,也教育貧苦人提振心靈、知道自己也有能力付出愛心幫助別人。」

上人提到,這次泰國慈濟人幫助水患災區清掃,有師姊被居民誤認為政府請來的清潔工而要求她們掃廁所;師姊能彼此開解、歡喜為對方服務,這就是修行的功夫。

「慈濟慈善特色是——付出還要向受助者說感恩。這分感恩心,是因為『見苦知福』,感恩受助者示現苦相教育自己。」

上人再言,佛陀初轉法輪說四諦法,首言「苦」諦;若深居寺院修行、受大眾供養,難以真切地理解「苦」;能走入人群、救助苦難,見到種種人間苦相而不斷地受啟發、有體悟,更能提升慈悲智慧。

將軍回應:「聽到上人此番開示,了解唯有身體力行,才能真正了解佛陀的本懷;即使在走入人群助人時遇到障礙、起煩惱,都可以運用佛法修正自己的心念與行為。」

上人祝福將軍在菩提道上步步踏實。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