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2期
2012-0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慈善臺灣‧花蓮
  特別報導‧菲律賓
  天涯共此情‧朝鮮
  天涯共此情‧大陸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一年十二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2期
  十日 感恩心,最可貴

 


◆12‧10《農十一月‧十六》

〔靜思小語〕人助、天助、自助;知恩、感恩、報恩。


◕「福種」點亮教育路

二○○八年五月緬甸納吉斯風災過後,慈濟人接連致贈物資、稻種、肥料等,幫助受災的農民復耕;長期關懷、互動下,啟發民眾付出造福之心,今年一月開始,各村陸續捐出「福種」回饋。

早會時間,上人欣言:「有了好品質的稻種加上足夠的肥料,好的氣候彷彿愛的呼應,農民歡慶豐收且付出回饋,使慈濟愛的力量在當地慢慢擴散。」

在仰光丹茵鎮的克色引村,造臺甘地區沒有學校,父母必須帶著孩子走兩個小時的田埂路到外區上學,再趕回來耕作;雨季時道路泥濘,上下學更艱辛,許多父母不得不送孩子到學校附近的寄宿家庭。因此,村民們一直有個心願,要在村內建一所學校。

然而,因為天災、蟲害侵擾,農作收成不佳,部分農民還須仰賴借貸度日,使建校計畫擱置了七年。直到二○一○年五月慈濟與農業部合作,在仰光省十三個農產偏低的村莊,發放兩萬多包「福種」,一年多來天候調順,農產大增,大幅改善了農民的生活,大家開始捐錢、捐地,進行建校計畫。

為了趕在今年六月開學,二月開始,村民放下工作協助建校,從打地基、鋪地磚到釘木板、蓋屋頂,樣樣自己來,學生也利用課餘幫忙傳遞磚塊,婦女則輪流到工地準備午餐,連外村的朋友也來幫忙。

六月六日學校啟用,全村人都很開心,因為今後村裏七十四位幼稚園到四年級的孩子,上學只要步行十分鐘,父母因此有更多時間忙於農活。建校委員會主任烏丁密表示,慈濟的「福種」帶來福氣,使原本預計三、四年才能建成的學校,四個月便順利完工。

三十五位緬甸和馬來西亞慈濟志工,當天也帶來書本、文具、餅乾和背包與學生結緣。孩子們穿著整齊制服歡迎志工,領到書包和文具時合掌表示:「感恩師公上人,我們會好好用功讀書,做一個優秀的學生。」

社會的希望在教育,上人欣見農民們自立自強完成心願,也用存竹筒、米撲滿的方式,來幫助比自己更需要的人。「這分愛的力量溫和了氣候,在人助、天助、自助下,轉變了困境。緬甸農民知恩、感恩、報恩的心,令人感動。」

風災後三年多來,上人感恩馬來西亞慈濟人持續關懷緬甸災區。「大家發揮智慧與愛的力量,鋪出一條大愛無礙的道路,引領人人步步穩健,邁向心靈富有的人生。」

◕合和互協力量大

泰國水患賑濟工作持續進行,包括熱食發放、協助淨水以及「以工代賑」號召民眾清掃家園。與當地慈濟人進行視訊會議,上人表示,目前仍有數十萬人失業,尤其窮困人家災後更需要生活來源,要多用心規畫「以工代賑」,協助民眾自立。

「『立』字,須上下合起來,才能站得住、站得穩;合和互協就是力量。希望大家藉此因緣,以智慧牽引、廣招人間菩薩,讓人人都能夠知福、惜福,更懂得造福。」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