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2期
2012-0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慈善臺灣‧花蓮
  特別報導‧菲律賓
  天涯共此情‧朝鮮
  天涯共此情‧大陸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一年十二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2期
  一日 見苦知福,心寬知足

 


◆12‧1《農十一月‧初七》

〔靜思小語〕不了解人間疾苦,永遠「比上不足」。


◕行善積福,自我回向

「生活在天地宇宙間,不能只局限在個人生活圈,只為自己的家庭、事業打拚,對其他事物一無所知;只要敞開心胸、開闊眼界,心靈的享受與領會,非金錢可得。」

第一階段歲末祝福行腳來到高雄,上人與榮董溫馨座談,鼓勵不只是捐款護持志業,更能親自付出造福。

臺中榮董沈文振師兄在參與朝鮮賑災發放後分享,從未扛負過這麼沈重的物資,雖然身體疲累,但看到貧苦居民得以止飢度冬,即感歡喜輕安。上人引以說明:「除了捐款濟貧救苦,更期待人人有心有愛,親自膚慰苦難,提升自我身心靈。親自付出,心靈風光將永留心底,為此生留下福慧印跡。」

上人期許實業家們相互砥礪、彼此帶動、共同付出,成為「富中之富」的人間典範。「天下有許多人正在受苦受難,只要平安的人能發心,付出一點點力量,就能改善他們的生活。」

四十五年前慈濟「竹筒歲月」克難開展,上人期勉人人在不影響生活的前提下,日日發心行善,和合眾力救助苦難。「重點不在捐款多寡,而在於善念的持續培養;行善積福,功德自我回向。」

◕廣布善種,生生不息

對高雄四合一幹部談話,上人講述《賢愚經》中大魚捨身救飢民的故事——

過去久遠劫前,有一位仁王,為當時境內乾旱缺糧而憂慮,自責其德薄而致人民飢餓受苦,遂向上天祈禱,願捨身為大魚,以自身之肉供給全國人民度過乾旱。之後即縱身投河,果真化成一尾巨大的魚,擱淺於河岸。

當時岸邊有五人在伐木,突然看到這尾大魚,好奇靠近觀看。怎知大魚突然開口,請五人廣為宣傳,讓村人都來割肉取食,以度饑饉;並言,日後若其得道成佛,會先為五人說法。

五人驚駭不已,隨即照大魚所說割肉取食,並廣為宣傳。直到幫助村民度過乾旱,此魚才安然往生。

這位捨身的仁王就是佛陀,五位木工就是佛陀成道後,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時聞法的五比丘。

「師父也有願——從出家之初,我就發願『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跟隨我出家的弟子,也都堅守此原則。」上人表示,靜思精舍常住眾自力更生、不接受供養;慈濟志業從日存五毛錢的「竹筒歲月」啟動,四十多年來已成就四大八法印,皆來自十方大德的捐款「專款專用」,與靜思精舍的生活用度毫不相干。

「如果沒有天下慈濟人發菩薩心,如何救濟眾生?所以,所有慈濟人都是精舍大家庭的一分子,精舍就是慈濟的後盾;莫認為返回精舍會增加常住負擔而罣礙……」

上人強調,靜思精舍是全球慈濟人的心靈故鄉,歡迎大家隨時回家,但無論是常住生活還是大殿增建工程款項,都必須常住自力負擔,不接受一分一毫捐獻。

「慈濟人在天地間廣布善種子,是辛勤耕耘的人間菩薩農夫;不只是用心播種,還要長期用心照護這片土地,讓『福種』生生不息。」上人期許每一位慈濟人堅定道心,以愛傳承,不斷接引善心菩薩,使「福種惠群生」。

「宗教是為社會、為眾生而建立。佛教徒要發大心、立大願,為苦難眾生付出。期待慈濟要為天下人『提菜籃』、『擔米籮』,讓人人免於受災苦、受飢寒。」

◕見苦知福,心寬知足

午後高雄慈濟人聯誼會,上人以東日本大震災為例指出,即使對人生懷抱夢想、做了長遠的規畫,但是海嘯大浪襲來,再多的夢想與規畫都隨著生命消失而成空。

「人生無常,要把握尚能自由運用的時刻,認定正確的方向,做就對了。」上人教眾以「大慈鋪路,大悲搭橋,大智牽引,大慧安樂」,成就福慧雙修的好人生。

「莫認為天下事與我何干?做好事少不了你,也少不了我;人人盡本分、順天理,天下就能平安。」

上人教眾要走入人群,為苦難人付出。「看到貧病、受災苦況,就知道自己有福得多了;要先了解人間疾苦,在心態上才不會永遠『比上不足』。見苦知福而心寬知足,再起『不忍』的慈悲心,就會發願付出助人。有寬廣無私的慈悲心,就能擁抱天下蒼生,成為廣結善緣的人間菩薩。」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