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52期
2012-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上布施
  特別報導‧ 美國
  慈善臺灣
  一句話的力量
  天涯共此情‧ 印尼跨國醫療個案
  生命練習題‧ 中國大陸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二年十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52期
  醫院的寶 醫病的橋——志工室

◎ 撰文.李委煌  攝影.蕭耀華

〔圖說〕又是一日之始,一位志工正推門進入福鼎醫院志工室,準備開始一天的服務。

清晨八點不到,慈濟樓大廳迎來一抹朝陽,
十五坪大的志工室,志工們正忙進忙出,
為一天的服務作準備。
福鼎醫院是目前全中國唯一有慈濟志工進駐的醫院,
他們默默無償地付出,為病患解決不少心理和經濟難關,
也為醫護同仁減輕不少工作壓力。


一早,福鼎醫院周邊穿梭著單車或電瓶車,來自四面八方的病患和家屬擠進了醫院,逼近醫師身邊等候著。

每天上午八點,志工分組在人潮特別多的門診大廳、抽血處、超音波室、兒科、急診等地點,為就診者做導引與協助;而每週一、三、五上午九點,還有另一組志工會「上病房」關懷住院病患。

宛如市場喧囂熱鬧的院區,中午十二點前便逐漸冷清了下來,醫護人員起身回家做飯、用餐,在志工室值班的志工也陸續返家午休;直到下午兩點半後,院內醫療服務的氛圍才又再度甦醒。

小小的市區,人們幾乎徒步、騎單車就能到家;小縣城的作息,在繁忙中自有其悠閒。

每年夏秋季節,臨海的福鼎市,總是面對著颱風威脅。一九九六年,賀伯颱風侵襲臺灣後登陸福建,慈濟前往福鼎賑災後,幾位當地的居士像是在平日的禮佛、誦經中,看到另一種可具體實踐的慈善、利他修行,於是相互邀約一同做慈濟。

二○○三年九月慈濟醫療大樓完工,位於一樓大廳入口左側旁一間「慈濟志工室」也同步啟用,並有作為醫療扶貧濟困專用的慈善基金,由院方每年提撥匯入人民幣三十五萬元,迄今不曾中斷。

這個約莫五十平方米(約十五坪)的志工室,讓在地志工真正有了「家」的感覺,除了繼續推動慈善志業,也開始有服務病患的機會,醫院成為他們耕耘愛心的一塊「福田」。

〔圖說〕看到熟悉的志工來訪,老爺爺挺起虛弱的身子講講內心話。志工鄭爾婷(右)得將耳湊近些,才聽得清老人的沙啞氣音是在說些什麼。

近十年來,已不知有多少無錢支付醫療費用的病患或家屬,抱著最後一絲希望敲門走進這裏尋求協助;而志工頻繁出入病房關懷、協助解決貧病患者的生活問題,也早數不清多少趟來回了。

還有,在志工和院方協助下獲得醫療補助的病患家屬,基於感恩之情也效法慈濟「竹筒歲月」精神,日日存投下零錢,等到存滿後就送來志工室捐出救人。當然,也有醫療機構前來取法,希望學習「醫院志工」做法。

「醫院裏有個志工室,真是福鼎人的驕傲與福報啊。」副院長汪敬恆這麼認為。

邊做邊學,校正方向

這天,志工上樓,探望患了肺癌的老爺爺;兒女、兒媳婦們在病房忙進忙出,準備接老人家出院。

老爺爺年屆八旬,曾有三、四年參與慈濟環保志工,無奈現在蹲下身體就痛,怕再也沒那個做好事的條件與機會了,「真想能夠再多活個兩、三年啊。」

老爺爺愛人早逝,他幹活拉拔大九個兒女;兒女子媳雖多,但照護分工與費用分攤還沒共識,尤其他的病痛已無法積極治療,每日需要嗎啡緩解疼痛,回診取藥及針劑注射總需有人負責。

他咻咻地說話只剩氣音,志工們趨前將耳湊近,才聽得出老人雙唇裏吐露些什麼。老人家最熟悉志工王雪花,兩人交頭接耳輕聲聊了好一會兒;之後,王雪花攏來他的兒媳婦、兒女到病房外,叮嚀了些內心話,「寧可現在大家辛苦點,可不要以後留下遺憾啊。」

隨後,這組志工轉往骨科病房關懷。當王雪花跟病患寒暄時,王念蟬問候起另一床鎖骨骨折的胡先生,兩個大男人看似尋常地聊了一會兒,不久後胡先生竟拭起淚來;原來,他看似正常的兩眼因傷而幾乎失明,又缺乏足夠住院費用,老丈人剛送來了人民幣八百元,卻依舊湊不足買藥錢。

王念蟬立刻安排胡太太和醫院社工碰面,讓院方了解他的家境狀況;若有進一步經濟或關懷需要,慈濟志工很樂意幫忙。

王念蟬是個經營服裝生意的商人,一九九五年閱讀證嚴上人的著作,覺得慈濟的做法很實際,旋即投入志工行列。他回憶福鼎醫院志工室剛成立時,他們在值班之際聽到大廳有家屬因故和保安人員吵了起來,於是在院方同意下買些椅子,再擺了臺電視供大家觀賞,好舒緩久候的煩躁與焦慮。

逐漸地,他們走進病房,試著和患者噓寒問暖,並協助醫院評估特殊貧困病患,除了補助醫療費用外,也會在出院後繼續居家關懷,甚至進一步協助安頓家計,成為慈濟照顧戶。

有些孤寡老人住院,缺乏親人照顧,志工視需要幫他們剪髮、整理衛生,甚至從家裏煮燉好補品,為他們補充營養、陪他們聊天。

還有些所謂的「無主病患」,例如從外地流浪來福鼎病倒了,其中有些患有精神或智能障礙,查不出身分;無論他們有沒親屬或醫療費用來源,醫院立場會先進行治療搶救,後續若有需要,慈濟志工再從旁提供經濟補助及身心關懷。

王念蟬說,在慈濟當志工,才知道自己的不足,進而學到在社會上學不到的東西;志工室正是一個基礎,讓大家能在這裏學習做好事,從做志工事中掌握自己的人生的方向。

〔圖說〕在服務中,志工常得面對許多突發事件;婦人不耐久候而暈倒,志工趕緊找來被單讓她暫歇,再扶往診間請醫護人員照顧。

做出口碑,不可或缺

婦人走進醫院後忽然臉色蒼白,肚子劇痛了起來。志工林麗華趨前攙扶,趕緊帶她去急診;從那時起,老婦就緊握著林麗華的手不放,陌生志工的溫暖雙手,提供她一個上午的安全感。

一輛人力三輪車衝來,直接停在醫院大廳外,車上一位羊水已破、胎兒急著出生的產婦,全身無力癱軟地躺著,醫護人員緊急跑來剪斷臍帶、抱走嬰孩;志工王念蟬、蔡高源兩人趕緊協助將婦人推進電梯,再迅速送進產房……一陣手忙腳亂後,他倆再將推床送回急診處,免得其他病患無床使用。

搶救生命的醫院,隨時可能出現「變化球」,亟需熟悉醫院環境、懂得在慌亂中安撫人心的志工及人手。神經內科醫師陳冬良認為,醫病間許多細節他們照顧不到,「志工去慰問、去解釋、去了解他們的心理,彌補了我們的不足。」

他說明,一些病患從農村來,因為不熟悉掛號、檢查、領藥等流程而感到焦慮;志工到大廳去安撫茫然的病患,又或是勸慰情緒激動的家屬,減少了許多無謂的誤會。

超音波室護士感恩地說,「等候區若沒有志工維持順序,恐怕就要大亂了!」但她也心疼志工,有時得忍受久候者的不耐與脾氣。

志工沈月桂說,在醫院志工還沒有做出「口碑」前也經常被誤解,許多求診者以為他們是有領薪水的醫院職工,甚至擔心這些好心服務需要收費,因此猜疑地調頭就走、不敢領情。

「有時,醫療糾紛難免,志工可做柔性橋梁。」在福鼎醫院服務二十年的加護病房護理長邱桂香認為,志工解決了許多繁瑣事務,像是關懷、陪伴、導引等;「志工很重要,他們已成為醫院的一部分。」

〔圖說〕年輕時是傳統戲曲演員,志工施柏華人生閱歷豐富,性格直率、熱情而樂觀,在病房裏無論是逗弄幼兒或關懷老人,他都能用肢體語言來鼓舞對方。

真心誠意,沒有忌諱

「他們風雨無阻,一早來到醫院,半天下來忙得顧不上喝口水,結束後又匆匆返家準備午餐;」福鼎醫院社工王仙琴感動說,「有的人還要去幼兒園、小學接孩子,有的人還要趕去上班……」許多病患及家屬,都豎起拇指說他們有副菩薩心腸。

福鼎市近六十萬人口,民風淳樸,傳統習俗中,沒病卻出入醫院就是個大忌諱;但醫院志工連農曆正月一日都不避諱,每年新春一定帶著伴手點心,到病房慰勉醫護人員的辛勞。

鄭爾婷就住在醫院旁,「曾經老媽住院,我去病房照顧她,但返家後一定從頭到腳徹底清洗一遍!」施柏華也說,家人見他天天出入醫院當志工,也很擔心他會將細菌帶回家。

能得到家人理解在醫院當志工,而且一做多年,並不是件容易事;要上病房關懷形形色色的患者,對多數志工而言更是難上加難。若不是跟著資深的王雪花出入病房,鄭爾婷也不敢單槍匹馬走進去,「看老人家生病躺著,我不知要說些什麼……」她尷尬笑說。

在病房跟著看、跟著聽,慢慢地,她也開始能說上幾句貼入病患心底的話;她更體會到,固然關懷病患需要經驗,但更重要的是真心;她學習以真心、尊重走進病患的家庭與生命,也從他們的病苦示現中感恩自己的健康與福氣,因此她在病房走動得更勤了,還邀姊姊一塊參加。

一九九五年加入慈濟志工,年近七旬的施柏華,年輕時擅長話劇、歌劇或傳統戲曲,或許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他樂觀看待世事,更認為「笑」可以治百病,「一笑解千愁,笑笑十年少。」因此他常跟病患分享「養病的心態很重要」,畢竟「樂觀者少病,即使有病也好得快啊!」

二○○三年起就在福鼎醫院當志工,施柏華幾乎天天往院裏跑;今年六月發生嚴重車禍,肋骨、鎖骨與肩胛骨共斷裂了十根,「那真是撕心裂肺的疼啊。」在骨科躺了三十七天,回家後又休養了三個月,可以走動後就急著回到醫療志工崗位。走過重傷與臥床的路,現在他更能以自身經驗去鼓勵病患。

看重病患,看淡自己

神經內科護理長陳影說,來自江西的流浪漢「老馬」,拾荒二十年,個性乖僻,入院後一直吵鬧不休,令醫護人員很頭疼,「但他就聽王雪花的話,喜愛聽她講慈濟故事。」

王雪花常陪老馬聊天,出院時老馬還跟大家道感恩,讓陳影心生佩服:「志工這功夫,我們可學不來啊!」

王雪花是成功的企業家,經營塑料工廠三十多年,六十多歲退休;二○○四年走進醫院當志工,或許還有點老闆習氣,也因為女兒女婿都是院內醫護人員,剛開始也很難放下身段,直到看見施柏華、趙美英等志工整天出入病房,她也才跟著上上下下、漸漸習慣;也以這樣的經驗,承擔起醫療志工副組長的責任,帶領著新進志工上線。

「媽媽以前做企業時,都還沒現在做志工忙!」擔任護理部主任的女兒馬凝芳心疼,卻也為媽媽歡喜。二○一○年底,來自上海的權威醫師宣判王雪花得了癌症,認為高達九成機率是惡性腫瘤。馬凝芳說,她已做好心理準備,要和母親面對一場硬仗,卻沒想到王雪花豁然以對:「沒事,看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吧。」

手術後,確定是良性腫瘤,王雪花就當是從鬼門關前繞了一回;只是個性低調隨和的她,手術翌日聽到志工將來探望,竟害羞地溜回家去……

這些年來,王雪花兩度騎摩托車被撞,第一次連安全帽都毀壞了,但她爬起來摸摸自己,竟毫髮無傷、有驚無險。去年那一次,她感覺右肋骨疼痛,自覺應該斷了,但醫院檢查卻又沒事,在家休養了二十多天後,就回醫院當志工。看著母親在家坐不住,女兒也只能苦笑隨著她去了。

去年三月,林亞朝從家中的移動木梯摔下來,頸椎損傷導致全身癱瘓,在福鼎醫院躺了三個月後出院;太太全時間照顧他和兩歲幼兒,志工每月補助三百元人民幣,並協助裝上全新穩固木梯,還貼心地從外接進自來水管,讓太太不再需要挑水洗菜、洗衣。

〔圖說〕貧病相生,志工偕康復科醫護人員前往林亞朝家中關懷,透過心靈支持、醫療服務來改善眼前困境。

林亞朝的家,距離福鼎醫院逾四十分鐘車程,志工經常前往居家關懷,每一、兩週就偕同康復科醫護人員,以中醫針灸輔以復健來幫助他;一年餘來,林亞朝已從完全癱瘓進步到可自行抬高雙手。他以最大誠意的努力與復健進步,來回饋慈濟志工與醫護人員;正因為這分關愛和鼓勵,他告訴自己再苦也不能悲觀。

加護病房護理長邱桂香說,下鄉往診,每每見到志工身影走在最前,做到最後才走,那種「身體力行」的感覺很觸動她內心。胸腔外科護理長許靜也覺得,志工在病房協助處理突發狀況,也讓忙碌於護理工作的她們深感安心與溫暖。

對此,資深護士劉月琴有另一分深思。「志工溫言軟語關懷的柔軟姿態,是我們專業人員本該做的;但為何我們卻常不耐煩,對病患失去耐性?」

她將這分感動化為自我期許,更用心照顧病患。曾有病患因為家貧不敢入院而準備搭車離去,她聽聞後立即趕去車站把人帶回醫院,「我們不僅照顧病患健康,還要擴散慈濟大愛;也希望這分感動不是短暫的,而能將慈悲延續下去。」

醫院副書記吳家寶感性地為這些愛的故事下了註解:「正因為有了慈濟志工,院內的醫護人員,才能更走近患者身邊。」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