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52期
2012-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上布施
  特別報導‧ 美國
  慈善臺灣
  一句話的力量
  天涯共此情‧ 印尼跨國醫療個案
  生命練習題‧ 中國大陸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二年十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52期
  三十一日 付出愛,才能被愛

 

◆ 10‧31《農九月‧十七》

【靜思小語】先尊重人,才能得人尊重;先付出愛,才能被愛。

無微不至,聚愛能量

造成加勒比海地區超過六十人喪生的超級颶風桑迪,昨天登陸美國新澤西州後,包括新澤西、紐約等東北各州低窪地區,都出現淹水災情,八百二十萬戶斷電;在美國與加拿大已造成至少四十人死亡。

紐約曼哈頓一座變電廠爆炸,超過百萬戶停電;紐約各大地鐵站遭洪水淹沒,往來曼哈頓與皇后區、布魯克林區的七條隧道也嚴重進水,地鐵系統遭遇百年來最大損害,估計四到七天才能將積水全部排除。

早會時間,上人憂心談及美東災情:「無常總在瞬息之間發生。四大不調摧毀山河大地,強風、暴雨、猛火、大雪……複合式災難造成交通受阻、橋梁封鎖、停水停電。適值嚴冬,缺乏暖氣、熱水、汽油,許多人生活陷入困頓,生命宛似快斷了呼吸般,苦不堪言!」

美東地區斷電、停話,難以與當地慈濟人取得聯繫,紐約濟舵師兄好不容易才以僅存的手機電力撥通電話向上人報平安,表示正設法與法親取得聯繫;新澤西慮瑢師姊即時回報平安;曼哈頓慈濟人在電力中斷的狀況下克服萬難,要為暫避收容中心的居民提供熱食。

「感恩美國慈濟人平安,接下來就是要付出大量心力的時刻,風雨過後,但願號召平安的人合心協力,幫助受災受難的人復原。」

感於世間災難愈益頻繁、愈益嚴重,上人期許大家法入心、法入行,相互分享、帶動善行——或是推動「一人一菩薩」,每個人用心度化身邊一個人,甚至發心每天度化一人。「如此愛的能量無微不至,淨化人心的力量增加,才能在五濁惡世的末法時代,匯聚有心人,挑起弘法利生的重擔。」

感恩尊重,自愛愛人

長期關懷婦女、兒童及少年福利的監察委員沈美真女士、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劉可屏副教授等人來訪,肯定慈濟「大愛媽媽」在校園的功能;希望能透過慈濟人強化家庭功能,減少社會問題。

慈濟有「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上人表示,是隨順因緣,也是因應時代、因應社會所需而開展。「社會問題不能從單一面向求得解決方法,當從整體大環境找出癥結。」

過去臺灣社會普遍貧窮,很多家庭因為經濟因素,無法讓孩子受教育;反觀現在,教育普及,許多人都能受高等教育,但教育問題卻層出不窮。上人回憶自己年少時代——

「那個時代,人心知廉恥,如果犯錯,自己會覺得不好意思、對不起人;如果被人指責忤逆父母,是很羞愧的事。為人子女者多視父母為天、為地,道理再充足也不敢對父母有一句反駁的話。反觀現在社會,一切講人權,重視自己權益、一味指責別人。濫用人權也造成很大教育問題。」

現今校園頻傳霸凌事件,教育何以無法導正?上人直指,社會大環境並未尊重老師的教育權。「老師管教學生,被視為不尊重學生的人權,導致學生的錯誤思想老師無法及時導正,就會產生偏差行為。真正講人權,是要教育孩子懂得尊重別人的權利,不是要求別人尊重自己的權利。」

上人感嘆,現在的孩子心靈已經被媒體、社會污染而扭曲。「目中無人、自尊自大,若是不順其意,就強力反彈,總是要別人尊重其人權。到了學校老師不敢管教,回家打開電視,都是污染心靈的訊息。」

社會、家庭的病症愈來愈嚴重,不了解病因、難以對症下藥。上人引用慈濟的環保觀念「清淨在源頭」指出,許多社會問題的解決之道,必須從「淨化人心」做起;媒體扮演著重要角色,應多宣導善良的一面,例如廣為報導力爭上游的孩子,可以讓孩子們「見賢思齊」。

「現在的媒體習慣隱善揚惡,將惡事大肆渲染,讓大家對惡習以為常,衍生偏差觀念——他惡、我比他更惡……廉恥觀念、情操已經模糊,不懂得自愛,進而造成許多社會問題。」

二十多年前作家「無名氏」來花蓮,談及種種社會怪象後,詢問上人:「現今社會到底得了什麼病?」上人回答:「缺愛症。」時至今日,上人感嘆,情形仍是如此,在家庭裏,孩子覺得父母不愛我、沒有滿足我的願望,就反抗。

「人心欲念深重、求不滿足,永遠都缺愛。醫治缺愛症的靈方妙藥,就是『感恩、尊重、愛』——先尊重別人,才能獲得尊重;先付出愛,才能被愛。人與人之間能以『感恩、尊重、愛』互動,所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堅持初心,發弘誓願

即將圓頂的八位清修士拜見上人,表達出家修行的決心。上人殷殷叮嚀「發心如初,成佛有餘」。

「除了要以最單純的初發心投入修行生活,還要發弘誓願——以大願力堅定心志,才能為天下眾生擔挑重任。」

上人以自己為例,從皈依上印下順師公上人那一天,得到「為佛教,為眾生」的叮嚀,即堅定恆持,一步步成就「為佛教,為眾生」之事。上人憶述五十年前往事——

「到戒場時因緣不具足,我已經打算要回花蓮,但是到慧日講堂請書時,看到師父就打從內心敬重,認為這位師父就是心靈的依靠、德行可作為我學習的典範;因緣成熟,就皈依了。受戒之後回到花蓮,我在普明寺後方的小木屋自修,那六個月是我內心最平靜的時期,修習《法華經》的過程,讓我很感動。」

上人表示,第一次受佛法感動,是父親往生後於慈雲寺誦《梁皇懺》;之後就是《法華經》。「我現在不斷對大家談因緣果報,就是來自《梁皇懺》;教大家回歸如來本性,是在《法華經》中的體悟。」

深入《法華經》的精髓,就能體會行菩薩道才是修行的根本。上人叮嚀大家:「修行不是要當自了漢,須投入人群、利益眾生;若沒有經過菩薩道,無法成就。」

並非照著經本不斷唸誦就是修行,上人強調,「經」是經千古而不變的道理,要運用在現代的社會與生活。「經文教我們『深心念佛』、『深心信佛』,所念的是自性佛——經由修行回歸與佛同等的清淨自性;而非稱念心外佛就能得法益。」

上人指出,一般人對佛教有兩種偏誤的信仰趨向,一是盲從、一是誤解。「盲從者認為,供養出家人就有功德;誤解者以為,出家修行很輕鬆、不事生產,所以對出家人生起輕慢的心態。」

靜思精舍的修行生活,從一開始就秉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自力更生宗旨;創立慈濟後,上人更要求弟子加倍工作以負擔慈濟志業;「靜思」是「慈濟」的家,隨著慈濟人愈多,精舍常住更擔負起全球慈濟人「回家」的生活起居。

「慈濟人都是我們的家人,一旦回到精舍,非僅是供應吃住,最重要的是給予『道糧』,讓他們看到修行者的清高、人生的典範,更發大心為苦難人付出。」

「發心容易,要持恆久心難;發心如初,還要發弘誓願,有願才有力!」既走入「靜思勤行道」,上人教眾要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眾生無邊誓願度——既然要度眾生,就要修養到語默動靜都能感化眾生,令人生起敬重心。要從內心修德;德者,得也——德行是用心修行而得,要斷除惡習,內心有所得,外即有德相。」

「煩惱無盡誓願斷——斷除欲念迷情,才能斷除煩惱。」上人教眾,要將過去的人我是非、愛怨糾葛一筆勾消,回歸清淨心;以無私寬大之愛與眾相處,莫有偏愛、不被俗情所牽。

「出家要辭親割愛,辭別俗親、將天下人都當成自己的眷屬。私情要斷,覺有情才會長。在修行團體中執著與特定幾人較親密、與其他人疏離,這也是迷情。人與人之間要『覺有情』——這分情感如清水,能普施萬物、沒有分別。」

「佛道無上誓願成——要不斷往上追求佛道,直至體悟到佛道原來就在自心。」上人表示,法理入心,清除內心的煩惱,心境與大自然融會,自然能探知如來本性就在自心最深處。

「靜思法脈」內修「四弘誓願」,「慈濟宗門」外行「四無量心」。上人表示,慈濟人一定要以靜思為中心,而法源中心就是每一位修行者;期許新佛子要以身作則,把握因緣啟發在家居士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為天下眾生付出。

出家不是為了逃避責任,而是為天下眾生挑起更沈重的擔子,上人殷切期盼大家相互感恩、尊重、愛,作在家弟子的人品典範。

「與其要求別人達到標準,不如先自我要求建立好形象;不要計較別人言行不佳,要計較自己有沒有聲色柔和。」

精進不懈,自修功德

晚間對常住眾開示,上人教勉:「修行是為自己修,而非為別人修。心內的道場要開闊、莊嚴——不只要有堅定的道心,還要改除習氣、與眾和合,達到『六和敬』。」

全球慈濟人日日就地付出,開展出今日的慈濟世界。上人強調:「大家不是為師父而做,是相信師父的教導、發心立願愛普天下人,故無論面對何等困難,都一一用心克服,而能一個國家、一個國家不斷地擴展,持續接引人間菩薩、救度苦難眾生。」

大家都是靜思精舍第一代弟子、靜思法脈的傳承者,上人殷勉晨起「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修行是自己修、自己得,絕對沒有人能夠把功德分給我們。『靜思法脈勤行道』,要發四弘誓願、精勤修行——把握每一分秒精進,才對得起自己的良知以及修行者的身分。」

學佛的目標就是要成佛,上人強調,佛道就在內心成就。「法入心,才能打穩修行的基礎。請大家自律自愛,殷勤精進,心勿放逸!」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