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日 掘出清流湧泉
◆ 10‧25《農九月‧十一》
【靜思小語】以清流滋養人心福田,以湧泉淨化社會人心。
行善勸善,恆持初心
早會時間,上人提及高雄岡山吳佳霖(慈同)師姊、桃園溫素蕊(慈確)師姊以及臺北淡水李秋雲(慈秋)師姊,這三位師姊長年來「發心如初」,日日精進做慈濟事,也不斷對人說慈濟、募善心,是大家學習的典範。
慈同師姊一九八六年到靜思精舍尋根,回岡山後開始逢人說慈濟,一九九一年受證委員,現在有兩千多位會員。每次到會員家,身上帶著《慈濟月刊》、《大愛之友》等刊物,分享慈濟新知、鼓勵會員參加活動。
慈確師姊在一九九○年受證委員,目前亦有近兩千戶會員;她利用收善款時,分享做慈濟的快樂,還隨身攜帶靜思語書籤,讓會員抽一張,分享上人法語,讓會員很歡喜。
慈秋師姊一九八四年從報紙上看到上人的故事,開始劃撥捐款給慈濟;後來到吉林路會所聽上人講經,發願要為慈濟募款,分擔重擔。師姊克服內向的心理障礙,搭公車或騎摩托車到三重、新店、林口向親朋好友募心;迄今至少帶出二十七位委員、七位慈誠。
「既發心立願,就不要懼怕路途有多遙遠。發心如初、精進如初,則成佛有餘。」上人勉眾回歸初發心的純淨和精進,彼此互勉「對的事,堅持去做就對了」。「世間多一個好人就減少一分災難;人人身心清淨,社會自然祥和、天下就無災難。」
報真導正,時代見證
與大愛臺主管談話,上人致勉人文志業要作「智慧型的品德清泉」、慧命的守護者。「品德與情操比學歷更重要。人生若只為錢財,即使給予高薪,對方仍會覺得不足。有品德情操的人,篤定人生的意義,才能堅定地守護在工作崗位上,傳布清流。」
慈濟志工經年累月付出無所求,自掏腰包做志業,上人讚歎,如此品行最是高尚;而人文志業同仁負有傳播清流,守護慧命的重任,必要具有智慧與品德。
「慈濟致力於提升社會倫理道德,這樣的事在現在社會是很少人要做、很寂寞的事情,做起來很是辛苦。但人文志業必須作慧命的守護者 ——讓大地清淨、人心平衡,這是重要的使命。」
人文志策會中,上人期勉同仁製作出能永久流傳的精緻雋永文史,而非過眼雲煙、讓人看過就忘的浮面報導。「慈濟的新聞跟一般新聞不同,大愛新聞報真導正,強調人倫道德、宣揚人性之美,確實能夠安定社會。」
上人勉新聞與節目製作需加強結構性。如慈濟為貴州窮鄉扶困,志工長年穿梭貴州山鄉、訪視貧病,常見一個家庭集合了老、殘、貧、病等苦難;而慈濟人幫助貧窮村落遷建新村、建設學校,改善居民們的生活,這些人生遭遇與轉變,都可以豐富節目內容,從中探討「因、緣、果、報」,並帶入「苦、集、滅、道」加以闡釋。
「要從過去的『因』、過程中的『緣』,直到後來成就的『果』,都做好整理,對觀眾清楚說明;讓大家見到種種苦相,也知道苦難的成因,從而運用方法滅苦。如此透過人文志業的報導,蘊含『苦、集、滅、道』之理,觀眾就有『經』可取。」
現今社會濁氣濃重,上人勉勵同仁們,要以人文活泉洗滌人心、滋潤心田,為後世留下經典、流傳清流。
「每一個人的心中有一畝田,需要乾淨的水滋養生機。切莫給予污染的水,受污染的心地,即使結實纍纍而大豐收,也會像受到重金屬污染的稻穗,只能銷毀而無法食用。以清水湧泉淨化人心,這是人文志業的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