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52期
2012-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上布施
  特別報導‧ 美國
  慈善臺灣
  一句話的力量
  天涯共此情‧ 印尼跨國醫療個案
  生命練習題‧ 中國大陸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二年十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52期
  二十四日 知足感恩,才能善解包容

 

◆ 10‧24《農九月‧初十》

【靜思小語】心能「知足」,即能常懷「感恩」;對人感恩、事事感恩,遇到任何境界就能「善解」與「包容」。

付出同時傳法

第七屆中國廈門國際佛事用品展,十月十九至二十二日舉行;慈濟展區共分靜思人文、靜思茶展、素食推廣、大愛感恩科技,每天三百多位志工投入,四天吸引近三萬人參觀。

早會時間,上人提及七位來自泉州市惠安縣的志工,為了來慈濟素食推廣攤位幫忙義賣,省吃儉用存下相當於新臺幣五百元的車資,搭兩個多小時巴士前來盡一分心力。

「人人都有一分愛心,都有一念純真。心寬念純行菩薩道,付出愛的能量,則所行之處生蓮花,世間多清淨;將清流推動到人心中,法水滋潤心生歡喜,世間多美好!」

四天展覽中,聚集約十五萬人次,停車場有滿滿的車輛。慈濟人把握機會讓「好話滿街跑」——六位志工拿著靜思語貼紙穿梭在停車場,詢問車主張貼意願;在志工鍥而不捨、真誠邀約下,終於有車主願意張貼。

「要讓人了解、接受並響應說好話、做好事,並不容易;但是慈濟人心寬念純,即使碰釘子也向對方說感恩。心懷感恩,就能持續將清流帶入每一個人的心坎。」

新營醫院北門分院昨天凌晨的火警,雖然院方緊急疏散一百多名病患,仍有十二名重症患者因吸入濃煙不幸身亡,另有六十人嗆傷,送至十三所醫院治療。一名病患坦承因久病厭世縱火,已被檢方聲押。

上人感恩志工及時關懷傷患及往生者家屬,也勉眾要更努力播灑人文清泉。「以法水淨化、滋潤,輔導人人心平氣和,人心安定,才得天下平安。」

淨化消化批評

一位師姊感到在團體裏受委屈。上人開導她要打開心胸。「為了別人的話而賭氣,是自己心胸太窄了;也許說話的人無心,是自己有意去接受。對於別人的批評,要能『消化』,莫太在意而耿耿於懷,導致與人疏離。」

上人教導,莫過於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使心不平衡、無明叢生。「真正愛慈濟,心就不要輕易糾結;將心打開,時時自我淨化,就不會動輒覺得委屈。」

有弟子以為,師父的法他都已知道,再信別的法可以增加「道行」,於是受邪知邪見影響,偏離正道,從僧團出走。上人與幾位資深師姊談話,以此叮嚀大家,莫成為「增上慢人」。

「信仰若有偏差,心就會混亂;一旦走偏向,想要再拉回正軌,必須耗費無數倍心力。師父有責任帶領大家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希望大家用心深入靜思法脈,心正不迷。」

拜經更要行經

雲嘉區委員慈誠精進研習圓緣,上人教眾要守持正信,心安志定行菩薩道。「佛入心、法入行,心不離佛、行不離法;身心如法,自性三寶即現前。」

在慈濟人人平等,並無上下之別,只因團體大,行事要有次序,所以有四合一組隊編制。上人表示,志為菩薩,就要「慈悲等觀」——培養慈悲心與平等心。

「佛陀的心胸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無處不在、無法不通;反觀凡夫,難以敞開心胸,總是執著自己的觀念、見解,因而衍生複雜的人間事相。」

上人強調,做好事的同時,卻還計較權力、名分,要別人聽命於己,這都是凡夫心;慈濟人都是發心立願的人間菩薩,要彼此感恩、互愛,平行共事。

「『經者,道也;道者,路也』,佛陀講經,是要讓我們運用,懂得路要如何走;路走得正確,自然就懂理,就能入道、行經。所以,學佛不是只在道場裏拜佛、誦經,而是要吸收經文中的道理,調整自我心靈方向。」

如何運用佛法調整心念?上人表示,法入心、通達道理,就能開闊心胸,善解、包容一切人事。「心能知足,即能常懷感恩;對人感恩、事事感恩,遇到任何境界就能善解與包容。」

佛法歷千古而不變,且能遍十方;然而時代在變、人心在變、社會型態在變。在此多變的時代、人心不平衡的時候,上人期勉座中新發意菩薩們,要效法早期慈濟委員的誠懇與積極,從身邊的親友開始募心募愛;凝聚善的力量以及大眾虔誠的心念,讓臺灣社會更平安祥和。

「『靜思法脈勤行道』,要殷勤精進、實踐道理;『慈濟宗門人間路』,則是走入人群度眾生。讓更多人接觸慈濟,就有機會接觸佛法而『入經藏』;我們有心說慈濟,就如在自我心田播種,增加慧命資糧。」

上人叮嚀大家放寬心胸,人與人之間和氣、互愛、協力,整體就能合心;彼此合和互協,就有旺盛的道氣,能夠莊嚴道場。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