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52期
2012-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上布施
  特別報導‧ 美國
  慈善臺灣
  一句話的力量
  天涯共此情‧ 印尼跨國醫療個案
  生命練習題‧ 中國大陸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二年十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52期
  二十三日 歡喜有福的人生

 

◆ 10‧23《農九月‧初九》

【靜思小語】平安最有福,付出最快樂。

善盡良能,莫認老

九九重陽敬老,近日臺灣各社區舉辦許多相關活動,到安養院為老人家服務或是義診等。早會時間,上人談述多位慈濟志工本身亦已八、九十高齡,仍矍鑠康健,持續發揮良能為社會大眾付出,也走入安養機構關懷其他老人,此等精神毅力令人敬愛。

「他們自年輕開始即奮力打拚,用心耕耘家庭、社會,從自身的小範圍擴大到為世間付出;隨著年紀漸長仍退而不休,以志工身分積極投入社會服務人群,踏實發揮生命的良能。如此『不認老』,珍惜光陰、為人群付出的人生,真正有價值。」

位在臺南的新營醫院北門分院,二樓護理之家凌晨三點二十分傳出火警,重症病患逃生不及,造成嚴重死傷。臺南地區慈濟志工立即趕赴現場關懷,並為救災人員及病患家屬提供早餐。

上人十分關心此事,也教眾體念無常,日常生活時時戒慎。「人人安分守己、戒慎虔誠,才能保障平安。平安最有福,能付出的人生最快樂。」

轉變人生,長慧命

與宗教處同仁談話,上人教勉,要用心從各地的志業現象探討問題核心,設身處地了解師兄、師姊們的心情,從而找出帶動志工的最佳方法。

「每個慈濟人都有純淨的初發心,是真正愛慈濟;只是各有習氣,對法的理解力不同,或是執著心重,以致觀念打不開。但大家還是留在慈濟團體,就表示還有心;故對於所有慈濟人,要用感恩心相待。」

上人舉述,就像佛陀講《法華經》期間,有五千人退席。「留下來聽經的人,是否都能接受佛所說法呢?也不一定。只是他們想跟隨佛陀,所以還是留下來,但並不一定能將法聽入心,也不一定能夠身體力行。」

早期臺灣社會普遍貧窮,許多人教育程度不高,所以當時的慈濟人有些不識字,卻仍想盡各種方法說慈濟,不斷募心募愛,廣招大眾行善。上人表示,他們憑藉的就是一念虔誠。「反觀現在,有些人可能覺得慈濟人很多,多募一位會員,對慈濟來說差不了多少。心念鬆懈了,所以無法發揮熱能,也難與人結善因緣,接引投入人間菩薩行列。」

現在全臺各社區常舉辦心靈講座、茶會等活動,透過慈濟人真實的生命故事分享,接引社區會眾。上人表示,一定要用心邀約聽講者一起來做慈濟,才不會僅是聽故事而已,而能真正「改變人生」。

「在慈濟的每一堂課程、講座,是人生的生命課程,能從中學得轉生命為慧命的方法。唯有親身投入慈濟,才能汲取其中法髓,並藉大團體的生活影響、法親以愛輔導,轉變自我人生。」

上人期勉同仁用虔誠的心,和師兄、師姊們交心。「要與師兄、師姊共同投入做事,而非指揮他們做;如此所說的話,才能讓人信服。」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