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日 慈悲喜捨,行動付出
◆ 10‧21《農九月‧初七》
【靜思小語】慈——以寬廣心胸造福人群;悲——以不捨心救拔苦難;喜——以佛法洗淨煩惱;捨——付出無所求。
慈悲喜捨,造菩提林
香港見習志工返花尋根,上人開示,佛陀教導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就在慈濟人為天下苦難人付出的行動中。
「『慈』是無緣大慈——即使非親非故,亦以寬廣的心胸造福人群,希望天下人都能平安、幸福、快樂;『悲』是同體大悲——視大地眾生為一家人,不忍見聞他人受苦受難,想方設法救拔;『喜』是無憂、無慮、無愁、無悲的歡喜心——以佛法洗淨煩惱,也讓天下眾生同霑法喜;『捨』是無所求付出——不只付出有形的物資,也付出無形的精神資糧。」
上人表示,慈濟人在不同的國度,面對不同種族、文化與信仰的人們,總是應其所需而誠懇付出,這就是「大愛」的精神;全球慈濟人都是一棵棵健壯的菩提樹,而「菩提林立同根生」,皆根源於慈濟大愛精神。
「慈濟人常說『大愛』、『感恩』。『大愛』來自於『慈悲』,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隨處救苦救難;而人與人之間皆應感恩互待,『感恩』有很深刻的意義——『恩』字是由『因』與『心』組成,事出必有因,發一念好心,就種下一顆善種子;常記得別人對我們的好,就能和善待人,在彼此間種下好的種子,因緣會合則萌發茁壯、開花結果。」
近年來香港慈濟志業蓬勃發展,已有安穩的道場可以接引、培育人間菩薩。上人感恩資深的香港慈濟人起步艱辛,卻能一路堅定精進、默默耕耘;而今因緣成熟,資源回收的推動與行動,已讓香港民眾漸漸認識慈濟、響應環保。
富裕之人懂得惜福節約與付出,不僅能讓飢貧者得以溫飽、安定,也能降低廚餘量、減少浪費,達到節能減碳。上人呼籲大家響應「八分飽,兩分助人好」。
「世界上還有許多人長期處在飢餓邊緣,只要以愛心節省一部分生活用度,就可以累積成救助飢貧的大力量。只要轉變觀念,日常生活中多用心,就能自利利人。」
藉事練心,帶動人心
臺南慈濟人返回精舍精進七日,與上人分享這段時間的感受與學習心得。
吳宏滎師兄表示,到菜園耕種,體會到種下菜苗,要像呵護幼子一般照顧它,才能慢慢長大;慈濟人也要如大地園丁,小心翼翼呵護眾生,日日用法水滋潤,使之慧命成長。
林明澤師兄分享,拿鋤頭除草時,看到石頭、雜草會起煩惱;聯想到在社區碰到許多逆境,就像碰到石頭感到痛、絆到雜草起無明。「其實石頭、雜草只要放對地方,仍有其用途;菩薩道上也要時時用心,將阻礙視為逆增上緣。」
陳碧華師姊在割草時,體會到大株草易於連根拔起,拔小草則經常讓根部斷在土中,因而聯想到「大習氣易改、小習氣難除」;整地時也要力求水平,否則無法均勻灌溉,由此自勉:「面對每一位師兄、師姊都要有平等心,才能好好呵護每一分道心。」
黃惠師姊看到菜園裏有很多小蝸牛、蚯蚓,除草過程不慎傷到牠們,會立即對牠們說「對不起」;警覺到在社區做慈濟事時,跌來撞去、磨來磨去,當下是否會向慈濟家人懺悔?「蚯蚓有很強的再生能力,受傷也能迅速復原;就像道心堅定的師兄、師姊,因為『法入心』而有免疫力,無論遭遇何等挫折,依然精進力行菩薩道,還能夠愈挫愈勇。可是其他人,或許會因為自己的言行受傷,起煩惱、退道心。」
黃師姊體悟,大家都是上人的第一代弟子,彼此不膚慰,要去膚慰誰?法親間一定要彼此關懷,才不會造成慈濟團體的損傷。
吳寶連師姊謹記常住師父的叮嚀,要在勤務中找法喜,因此將陽光普照想成「佛光普照」,再也不怕曝曬在大太陽下。剛開始下田耕作,很勇猛快速,但是施力不當導致腰痠背痛,從而體會到,有心做事也需要用智慧找到最好的方法,才不會白費力氣。「菩薩道要走得穩、走得久,就要有堅定的道心,不能僅憑一時熱忱投入,遇逆境就退轉。」
回到精舍短期修行,上人肯定師兄、師姊們學有所得,都很用心藉事練心。「精舍的修行,是從清晨三點多起床後,就是分秒不空過,鎮日忙碌於日常工作,心念還要在佛法中。隨著常住師父出坡、耕種,也是體驗農作生活的辛苦,知道滴油、粒米、寸菜,皆來之不易,所以日食三餐,都要心懷感恩。」
上人勉眾,人身難得、佛法難逢;慈濟人要具有靜思法脈的精神理念,才能走入人群付出。「大家不只要聽法,更要用心接受法髓,深入佛法的中心,身體力行菩薩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