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52期
2012-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上布施
  特別報導‧ 美國
  慈善臺灣
  一句話的力量
  天涯共此情‧ 印尼跨國醫療個案
  生命練習題‧ 中國大陸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二年十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52期
  二十日 祥和妙方

 

◆ 10‧20《農九月‧初六》

【靜思小語】人心有愛,彼此感恩,歡喜付出,社會自能祥和。

用慈施悲,對治缺愛

慈濟美國總會去年發起「五元的力量」計畫,援助南非德本慈濟志工建造孤兒社區中心,日前第三所孤兒社區中心啟用,地方人士與志工皆歡欣鼓舞。

早會時間,上人讚歎南非本土志工即使自身貧困,仍然承擔起照顧愛滋孤兒的重任;也感恩美國慈濟人的助緣,讓這群孩子得以平安、健康成長,有受教育的機會,將來也能為社會貢獻力量,是南非未來的希望。

「南非的慈濟種子已經茁壯,這群祖魯族『黑菩薩』不只就地付出、照顧貧病,也能跨國到史瓦濟蘭、莫三比克、賴索托等國,引導當地人提起愛心、自立自強,擴大愛的效應。在我的心目中,他們是最富有的人!」

慈濟歷史上的今天——一九九○年十月二十日,上人應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邀請,展開巡迴演講,此日在高雄市文化中心,以「用慈施悲,圓滿福德」為題,剖析社會「缺愛症」,指出「慈悲」精神的推廣與實踐,即是一帖治病良方。

「二十二年過去了,社會的『缺愛症』仍然沒有治癒;人心愈求愈多、愈不滿足。反觀南非的『黑菩薩』,雖然生活貧困,卻能利益人群,因此天天滿足、天天快樂;這樣的生命,與富有億萬家產卻永不滿足的人相較,哪一個生命有價值?」

上人教眾,要把握時間,用心開拓生命的深度與廣度,接引更多愛心人付出,讓世間更平安。

堅持初衷,兼善天下

花蓮慈院王志鴻副院長率領心肺團隊、何冠進、林智斌、趙盛豐主任,以及張比嵩、蔡文欽、朱新凱醫師,報告科內現況及未來展望。

欣見座中年輕醫師,在資深醫師傾囊相授栽培下不斷成長,上人肯定這就是慈濟醫療人文之一;也因為團隊內外合作無間,讓急重症病患能得到及時救助。

「醫療技術可謂人上有人,最難得的是團隊之間合和互協。」

上人表示,人生離不開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醫療是世間不可或缺的行業。「現今醫療發達,提升搶救生命的機會,醫者救命之恩甚大,病患應視如再造父母;醫者亦應以父母心,疼惜愛護患者。」

自二十五歲發心出家,上人即篤定不獨善其身,而要「兼利他人」,迄今超過半世紀,方向始終如一。「就如遍居全球的慈濟人,日日在國際間最貧困的地方發揮亮麗的良能,才有今日的慈濟世界,一切皆起於堅持初發心的使命感。期許各位醫師,也要堅持守護生命的初衷。」

見苦知福,互愛互助

雲南省前副省長朱紹堯先生等人到訪,感謝慈濟在一九九六年該省發生地震時,及時提供援助,每年亦舉辦冬令發放,長期關懷貧窮與受災民眾。

「慈濟不只救助陷入苦難的人,同時也藉苦難生態來教育富有者。」上人指出,「見苦知福」即是啟發愛心的方法。「見到苦難人,才知道自己原來是這麼有福的人;愛心受到啟發,就比較不會計較,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能更平和。」

以慈善工作為例,上人說,慈濟人付出無求還要感恩,感恩苦難人讓自己有知福的機會;在醫療方面,醫師則是視病患為師,面對艱難的重症,感恩病患讓他們有機會能精進醫術。「人人心中有愛,才會彼此感恩;有了感恩與愛,社會才能更祥和。」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