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52期
2012-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上布施
  特別報導‧ 美國
  慈善臺灣
  一句話的力量
  天涯共此情‧ 印尼跨國醫療個案
  生命練習題‧ 中國大陸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二年十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52期
  十六日 「通情」且「達理」

 

◆ 10‧16《農九月‧初二》

【靜思小語】只「通情」,短情牽引出的是「迷情」;要「達理」,才能擴大愛,牽引出「覺有情」。

自助助人,綻放心蓮

根據英國風險顧問公司近期發表的「糧食安全風險指數」報告,全球一百九十七個國家中,有十一個國家糧食極端不足,索馬利亞與剛果並列第一、海地第三、阿富汗第八,其他都在非洲。

今天是「世界糧食日」,早會時間,上人感嘆,許多國家因為動亂不止或是觀念封閉,阻絕外援而長年深陷飢餓苦難。「反觀南非祖魯族慈濟志工,以清淨無私的愛心相扶持,以實際行動證明——只要人間有愛,再貧窮苦惡之地,也會有生機與希望。」

德本慈濟人八月二十四至二十五日首次到莫三比克帶動志工,九月下旬二度前往貧民區訪視;葛瑞卡女士原本表情嚴肅擋住家門,慈蒂師姊上前關心她身心殘疾的十八歲兒子,並留下白米,鼓勵葛瑞卡不要失去希望。在真誠關懷下,葛瑞卡卸下心防讓志工進屋,更幫志工帶路家訪,希望一起幫助社區居民。

一九九二年慈濟在南非艱辛起步,無論社會環境如何惡劣,仍然一步步堅定前進,而今已就地帶動出無量的愛。上人讚歎,祖魯族志工擁有豐富的愛心,雖然物質生活依舊窮苦,但是他們已經知道如何靠自己的力量,自助助人;不只就地照顧愛滋病患與孤兒,還能跨國帶動。

「感恩慈濟人將愛的種子從臺灣帶到南非大地播撒,以愛緊密陪伴南非苦難人,更進一步啟發其愛心、帶動其良能,讓許多祖魯族婦女從受助者,轉變成擁有一技之長、能自力更生,更能付出力量照顧貧病的助人者。這群『黑菩薩』雖然膚色黝黑,但是心靈潔白清淨,是『貧中之富』的典範!」

名列全球糧食不足程度第三的海地,則有美國慈濟人長期推廣辣木種植。二○一○年元月海地大地震後,慈濟人前往救助,發現當地糧食缺乏、居民窮困買不起米糧,且境內樹木多被砍作木炭。為改善糧食及水土保持問題,美國慈濟人去年二月開始,因應當地環境推廣辣木種植。

如今,位在太子港西伯特區的辣木農場,已能用慈濟捐贈的機器,自行製作辣木粉;志工積極將辣木推廣到學校、孤兒院、社區,教導如何煮食和種植。上人期待辣木農場運作穩定,可以提供「以工代賑」的機會幫助窮苦居民,且收成可以供應窮人足夠的營養。

「慈濟心蓮出污泥而不染——在此五濁惡世,慈濟人付出無所求,到各地幫助苦難,心靈不受名利污染。期待這一朵朵心蓮能開遍人間,化五濁惡世為淨土。」

知理懂理,美化人生

與慈濟技術學院慈懿會師姊談話,上人感嘆社會風氣愈益惡濁,若教育無法發揮導正力量,未來的人間必定更加混亂。

慈濟一向注重生活教育、倫理道德教育,除了課堂上的殷殷教誨,師長們經常利用假日帶孩子投入志工服務,或在寒暑假帶學生到海外進行人文交流、跟隨當地志工訪貧,或到安養機構付出,讓孩子能夠「見苦知福」。

「但是,真正的感動是要把道理聽入心、起於行動『改變自己』。」上人語重心長道,師長們用盡心力教育、帶動孩子,就是要讓孩子懂事理、知道世間還有許多苦難人,立志行於正向、貢獻社會人群。

上人教勉慈懿會成員負起「教育」責任,不要當一位寵溺孩子的父母:「要引導孩子懂道理,建立美善的形象與正確的人生方向,而能美化人生;切莫恣意玩樂,偏失規矩莊重而醜化人生。」

天下苦難多,上人感嘆時間真的是來不及了,但是偏偏有許多人放任凡夫習氣、迷茫度日。「多數人能『通情』,但缺少『達理』,牽引出的『情』是迷情而非覺有情;如此『通情不達理』的現象,很令人擔憂。心靈未受法的潤澤,此生習氣觀念改不過來,到最後還是苦。」

上人教大家不要只是拉「短」情,更要擴大愛。「有分別心的愛,只對特定的人付出,不但失去許多牽引人間菩薩的機會,對受迷情牽絆的少數人而言,也是有害無益。」

以愛付出,自我管理

談及社區組隊運作,上人希望大家清楚四合一架構精神理念——慈濟團體沒有階級之分,每一位慈濟人都是協力組隊的一員;唯有在協力組隊中與大家一起做事、相互補位,才能發揮良能、接引人間菩薩。

「不要被名詞綁住了。人間菩薩沒有階級之分,也沒有升與降,更沒有誰能管誰,人人都是以愛為管理——用自己的愛心管理自己,而非管理別人。」

世間事,就屬人事最複雜,最難調的也是人的觀念。上人殷勉,帶人重在帶心,若不能帶出真誠的心,就如同只有龐大的軀幹卻沒有穩固的根基,是無法存活的。

「期勉人人負起菩薩農夫的責任,既然已經向大地播撒種子,就要善加耕耘,讓種子成為茂盛菩提林,生生不息。」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