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52期
2012-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上布施
  特別報導‧ 美國
  慈善臺灣
  一句話的力量
  天涯共此情‧ 印尼跨國醫療個案
  生命練習題‧ 中國大陸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二年十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52期
  十五日 創造自我價值

 

◆ 10‧15《農九月‧初一》

【靜思小語】救心、救家、救社會,是最有價值的人生。

善用科技,知福造福

新聞報導,一個三歲孩子視力模糊,眼科醫師檢查後發現,其近視竟然高達六百度!原來小朋友愛玩父母的手機和電腦,近距離、長時間注視小螢幕的複雜聲光變化,導致視力惡化。醫師提醒,兒童長期使用電子產品,容易造成視力惡化,且專注力和耐性不足,影響學習。

「科技本身無善惡之別,端視使用者用以造福或為惡。」早會時間,上人提醒為人父母、師長者,莫讓年幼的孩子於邏輯思考尚未成熟之時,從網路、電子產品接收龐雜的聲色影音資料,使其心路混亂,影響判斷力、思考能力與人格養成。「要為孩子選擇純淨、正向的學習環境,用智慧陪伴、教導。」

辛巴威自由小學的孩子,長年來露天上課,忍受風吹日曬,卻能專注聆聽老師教學;上人表示,此學習精神令人敬佩。

九月下旬,慈濟教育志業體發起募集文具、送愛到辛巴威的活動,回響熱烈。花蓮和臺南慈濟中小學都設計體驗課程,讓學生模擬自由小學上課實境,席地而坐,用一公分的鉛筆芯寫字。慈小陳同學說,坐在地上用小筆芯寫字,眼睛很痠、背很痛,難以寫出漂亮的字體;四年級游同學看到辛巴威學童工整的筆記,心生慚愧,表示再也不會遲交作業了。

「辛巴威的孩子生活在窮困的環境裏,沒有桌椅、缺乏資源,但是他們懂得珍惜上學讀書的機會。身處富裕國度、資源不虞匱乏的孩子,父母、師長要引導他們見苦知福。」

合心協力,慈悲等觀

四法四門四合一的組織架構行之有年,仍有師兄、師姊以舊有的大、小組隊思惟,認為合心組隊是最高層級,凡事都要聽任調派。上人與宗教處同仁談話,重申「四合一」的正確理念。

一位投入慈濟將近四十年的資深師姊,未曾自恃資深,對慈濟事的熱忱與投入從未改變,不只能夠與新進者娓娓談述慈濟歷史,當社區、志業體邀約,也都樂於前往分享或付出。

上人以此為例表示:「這就是『合心』組隊『傳承』的良能。每一位慈濟人都是『協力』,也都是『合心』。即使已經九十、一百歲高齡,只要還能付出、還具有功能,就要用心投入慈濟事。」

午後與一位師姊談話,上人表示自己從最初到現在,想法從未改變——再困難的事,只要是該做的,就堅定目標,勇往前進。「『發心如初,成佛有餘』。環境隨著時間而轉變,要時時自我檢視——做慈濟的初發心是否不變?要善盡本分,常懷感恩心,把握當下、恆持剎那地付出。」

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早已成佛,仍然來到人間,幫助釋迦牟尼佛度眾生。上人以此慈勉師姊,要以真誠無染的清淨心,在社區發揮良能,接引更多人間菩薩。「身為佛弟子,要修學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最高境界就是『慈悲等觀』,平等視眾生。慈濟人要抱持『慈悲等觀』的心念,持續分享、傳法。」

上人致勉,要找回初發心,以最初那分熱情勸募會員。「每接引一位人間菩薩,就能改善一個人的習氣,進而改變其家庭、增進社會和諧。只要人人改過向善,發揮良能利益人群,就能救心、救家、救社會,就是最有價值的人生。」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