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52期
2012-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上布施
  特別報導‧ 美國
  慈善臺灣
  一句話的力量
  天涯共此情‧ 印尼跨國醫療個案
  生命練習題‧ 中國大陸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二年十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52期
  十日 種福才能享福

 

◆10‧10《農八月‧二十五》

【靜思小語】播善種、用心耕,種福才能享福。

無常人生,莫懈怠退轉

高明善、徐文龍、陳輝雄、黃海祥師兄等人報告大陸地區助學事務。上人以「悲智雙運」教導,慈善工作要施行重點、直接的援助,讓現有的人力、物力、時間發揮最大良能,而非僅是緩解短暫的生活苦難。

上人例舉,當年及時把握機緣在貴州進行遷村、扶困、助學等計畫,讓貧窮不再代代相傳;如今鄉親生活逐漸改善,孩子們受教育的比例愈來愈高,逐步邁向身心脫貧階段,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這一路走來,慈濟人用心克服困難,僅以少數人力來回奔忙,卻能幫助這麼多人,真的很有價值!」

「人生無常而短暫,稍一懈怠或退轉,皆無法重新開始。」上人勉眾,務須把握因緣、時間潛心精進,「能做他人生命中的貴人,是自己的福;切莫遇事即生煩惱,給自己壓力,障礙自我道心。」

新竹區幹部返回精舍,上人感恩新竹靜思堂即將完工啟用,籲請大眾珍惜這片匯集無數愛心、力量所成就的大福田,提起感恩心、落實佛心師志,就地招募人間菩薩。

「佛陀的教育,是要引導人人發大心、行菩薩道,而非獨善其身;欲了解、深入佛法,運用佛法發揮助人的良能,就要起身力行,過程中且要回歸佛法教育而啟發己心。」

上人表示,學佛不在於念經拜懺,而是要勤行於經典所指引的道路——心中有佛、行中有法、法中有禪。「靜思法脈是慈濟人的精神脈絡,要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走入人群付出,深入法脈、鞏固精神理念,才能使方向正確不偏。」

因緣果報,耕耘才有收穫

與醫療志業林俊龍執行長等人談及佛法道理與科學相通,醫理亦能與佛理相應,上人述說,醫學研究人體生理之眼、耳、鼻、舌、身等「五感」,佛法則指出,這五種感官接觸外境、起心動念,由意識分別而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除了六識之外,佛法還談到第七識、第八識、第九識。

「第六識即為『想』。『心』上有『相』,眼睛看到外境的形象,就會產生意識,即使離開這個境界,心中仍留下過去所存的種種景象。」

「第七識是『思』。『田』與『心』組合,耕耘心田時要用心思量、設想,才能離迷轉悟,而不會產生執著,此為第七識。」

「身體動作、產生行為,造作了業力。就像耕田以後所收割的稻子,都會收存在倉庫裏——無論善惡,種種業識都收藏在第八識。」上人以「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說明,此生結束後,將來會投生何處?不由自主,唯能依隨業力、帶著業識受生。

「『人之初,性本善』,本性之初,沒有貪、瞋、癡等煩惱。第九識就是最清淨的佛性。」上人說明,並非只要「信佛」就能得生善處;得福、享福,或是墮落受苦,端視個人行止。「佛法講因緣果報,播種之後,唯有用心耕耘,種福才能享福。」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