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52期
2012-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上布施
  特別報導‧ 美國
  慈善臺灣
  一句話的力量
  天涯共此情‧ 印尼跨國醫療個案
  生命練習題‧ 中國大陸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二年十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52期
  九日 待人「軟實力」

 

◆ 10‧9《農八月‧二十四》

  【靜思小語】面對人群,要運用「軟實力」——柔軟待人、扎實帶動,才能凝聚共識。

造福減災,人間菩薩招生

慈濟澳洲分會歡慶二十周年,十月六日、七日呈現四場「親恩浩連天」演繹;八日舉行全澳合心共識營;九日進行「親恩浩連天」感恩會及慈誠委員座談;十三至十四日,則於雪梨靜思堂舉辦「印順導師人間佛教」專題講座。早會時間,上人透過網路視訊,感恩遠在彼方的弟子們,就地發揮愛的能量。

澳洲慈濟人長年來以少數人力,在廣大國土深耕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環保等志業,上人讚歎:「只要心懷宏願,隨應因緣,無論身處何地皆能發揮大慈悲心,合和互協凝聚大力量。」

慈濟種子在海外萌發茁壯,近期間陸續有加拿大、印尼、澳洲等國家的慈濟人歡慶周年,展現長年來就地深耕的豐碩成果。上人於藥師法會開示中,感恩全球慈濟人同心、同志願,取於當地、用於當地,長年用心耕耘,將慈濟大愛從臺灣推及國際,贏得各地人士敬重,且能與各大宗教和睦互愛,廣受肯定。

「多一位菩薩,就多一分福;多一分福,就能減一分災難。每一位身體力行佛法,共同關心天下事、為天下苦難人付出的法親,都是菩薩,期待接引更多人,提起愛心、孝心,共同造福人間。」

知人善用,有心不怕資淺

「海外慈濟人就像雨後春筍冒出土面,本會要盡心力關懷,幫助他們弘揚佛法、穩扎法脈宗門精神。」與宗教處同仁談話,上人強調,為天下、為眾生付出,是很有價值的事情;對於每一位有心投入者,都要扎實牽引、用心帶動;唯有拉長情、擴大愛,才能把握機會傳承法脈、接引有心人同行。

「師父相信每一位弟子都是以愛心投入慈濟,也相信大家都有能力把事情做好,但若缺乏恆心毅力堅持初心,就會懈怠、停滯或退轉,因此要建立起方法、招募有心的人來幫助慈濟推展會務。」

上人表示,用人不怕資淺、缺乏經驗,只怕不用心;只要願意付出心力,經由陪伴教導,終究能漸入佳境。領導、主事者要是非分明——能「知人」,更要懂得如何「用人」。

「若沒有大家,只憑師父一人之力,無法成就任何事。」上人感恩全球慈濟人在各地付出,也叮嚀宗教處同仁,身為傳法者必須清楚法的精神內涵以及脈絡,莫讓人執著於名相卻忽略了精神理念。

「慈濟的精神與人文,每一件皆為無價之寶,應引導人人懂得珍惜,取回精髓用心撒播、落實當地。」

與大陸慈濟人談話,上人期勉,待人接物應提起「覺有情」的心態,才能廣結善緣、帶動人間菩薩涌出。

「聽聞評論,要感恩有進步的機會,接納好的建議做調整,如此不僅在培養做事的能力,也將心靈調整得更開闊、寬廣,可以包容眾生。唯有心靈的道場真正穩固,才能不被壓力影響。」

「有心進入慈濟大家庭,人人都是好人,只是習氣未除;面對人群,一定要運用軟實力,柔軟待人、扎實帶動;先軟後實,才能凝聚共識也提升道心。」上人勉眾抱持菩薩精神耕耘志業,適應根機去教導人,讓人感受柔和誠懇的態度,積極投入、樂於配合。

破除執見,珍寶在人心

一位師姊贈予珍貴的奇楠香木塊與奇楠念珠,希望能為上人添福、祈佑健康。上人雖表感恩,亦鄭重教導,與其花費巨額購珍寶,只為一人所用,不如化作廣濟窮苦貧病之善款,才能達到真正的價值。

上人引述《法句譬喻經》故事,教眾認知世間真正的吉祥寶物,就在人人心中——

修行者尼犍梵志博學多聞,善觀星宿占察吉凶。一日,其五百弟子聚集討論世界各國的吉祥物,大家議論紛紛,無法談論出確實的答案,於是共同請教尼犍梵志。

尼犍梵志回答,世界各國都有吉祥物,舉凡金、銀、琥珀、珍珠、瑪瑙等,都是世間人所執著、認定的吉祥物。弟子又問:「這些吉祥物都太平凡了,是否有能讓人終生受益的寶物?」尼犍梵志表示,此生遍閱群書,未曾見有此記載。

其中一位弟子言及:「聽聞迦毗羅衛國的悉達多太子修行成佛,現在已在說法,或許知道答案?」於是尼犍梵志就帶著五百弟子翻山越嶺,來到靈鷲山面見佛陀。

梵志請教佛陀,是否有更勝於諸國現有的吉祥之物?佛陀回答:「真正的吉祥物不須遠求,人人本具有之。」佛陀教導如何自淨心意之法,言及清淨心所散發的「心香」,就是世間最吉祥的香氣……

「心淨則國土淨,只要精進修持五戒十善,運用六波羅密,就能提升生命價值、增進慧命道業。」上人教導,切莫人云亦云,聽信某種物品有神效即耗資購買,反致浪費消福。

「輕信人言,無法判別真偽。如此易入邪道,即使有善知識提醒,仍執著於己知、己見,無法覺醒。期望人人聞法解理、破除執見,才能貼近佛知佛見,貼近自己心中深藏的如來本性。」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