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52期
2012-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上布施
  特別報導‧ 美國
  慈善臺灣
  一句話的力量
  天涯共此情‧ 印尼跨國醫療個案
  生命練習題‧ 中國大陸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二年十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52期
  七至八日 人人心美,世界就美

 

◆ 10‧7~8《農八月‧二十二至二十三》

【靜思小語】內修自心,外顯德行;心美,世界就美。

合和互協,匯聚善緣

歷經三年工期,印尼靜思堂今天舉行落成啟用典禮。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慈濟道場,以法鼓隊鳴鐘擊鼓揭開典禮序幕後,靜思堂前廣場上,兩千多位與會者在「行願」的音樂聲中,以堅定步伐齊整拾級而上,象徵「小螞蟻攀爬須彌山」,對上人發心立願。

適逢臺灣各區委員慈誠精進日,早會時間,各地志工透過網路視訊同步分享喜訊。上人欣言,十方菩薩空中共聚,美善的心靈境界與遼闊、美好的印尼靜思堂相應,展現「心鼓舞動,法海昇平」景象;得到海內外慈濟家人的虔誠祝福,相信這片美好的大環境,能不斷接引人間菩薩,共同成就淨土。

「一九九三年,幾位弱女子在印尼播下慈濟愛的種子,從慈善救濟開始,默默耕耘、用愛鋪路;逐漸感動當地臺商、華商投入力量。十九年來,印尼慈濟人就地取材、自力更生,以感恩、尊重、愛帶動善循環,不只撫平印華之間的種族歧見,也安定了印尼社會。」

上人強調,印尼慈濟志業之所以能屢次克服困難、發展得如此迅速而穩健,在於當地慈濟人做到「合和互協」。

「精神理念穩固,志工彼此間合心、和氣,且與不同宗教團體相互感恩、尊重;心量多大,福氣就有多大,故能匯聚善因緣,讓社會和諧有愛。」

印尼慈濟人長久以來合和互協、共同精進行走菩薩道,上人讚歎大家擁有美好的心靈風光。「經典就是『道路』,大家同行菩提大道,要殷勤播撒愛的種子,用心、用愛編織善因緣,讓粒粒種子都能成長為菩提樹,直至茁壯繁茂、菩提林立。」

欣見莊嚴的道場矗立在印尼,上人感恩印尼慈濟人的用心、盡力;亦祝福人人心寬念純,接引更多人加入志工行列。「寸寸土地寸寸愛,建設靜思堂的每一粒沙、每一塊磚、每一根鋼筋,都有你們的愛。雖然付出無所求,但過程中已在人間種下良善、富有的『因』,擁有『富中之富』的人生。」

印尼為世界上最大的伊斯蘭教國家,上人讚歎慈濟人跨越種族與宗教,將大愛精神落實當地,「此時正是因緣會合的時刻,希望人人持續精進,不斷會合因緣、成就一切。」

歡喜知足,富有人生

「在慈濟,日日都是好日、日日都有好事;要隨時將所見所聞的人間美善事與人分享,鼓勵他人一起行善。」東區慈誠委員於花蓮靜思堂參與精進日共修,上人勉眾用心、積極吸收慈濟訊息,透過「舊法新知」,更加強「人間菩薩招生」的腳步。

復於講經堂,為桃園、新竹、宜蘭、花蓮、臺東地區的培訓委員慈誠尋根圓緣開示,上人指出,慈濟從「竹筒歲月」克難起步,一步一步雖然艱辛,仍踏踏實實走過四十六個年頭;期許人人要深入體會「靜思法脈、慈濟宗門」,精進不退。

「受證,是新人生的開始,也是進入菩薩道的起點,除了要堅固道心,更要守十戒、斷除惡習。」上人殷勉,法親之間要時時相互勉勵與心得分享。「藉此洗滌自心垢穢,讓心胸愈來愈寬廣,直至『心寬念純』,才能真正內修『誠、正、信、實』。」

人與人互動間,難免起摩擦,上人教眾要開闊心胸,在人群中磨練出處事圓融的功夫。「時時心寬念純,懷抱知足、感恩、善解、包容之心,就能做到『普天下沒有我不原諒的人』。」

人生無常,上人提醒大家,生命只在呼吸間,一口氣上不來,生命隨即消逝;所以要把握能自由運用身體功能的每一個時刻,用愛付出,如此也才能獲得他人以愛對待。

「每一天以感恩、尊重、愛與人互動,天天歡喜滿足,即是最富有、最有福的人生。」

內修自心,外顯德行

與來自大陸華北、華東、華西的見習志工溫馨座談,上人表示,大陸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慈濟人要會合心力,廣招人間菩薩,讓菩提林廣茂繁盛。

「師父常常說:『來不及、來不及!』並非害怕生命短暫;而是看到普天之下四大不調、人心不和,不知道自己還有多少時間可以付出;也不知道自己微弱的呼聲,能否傳遞到更廣大的空間、讓更多人聽得到?既然你我有緣,能聽到師父的呼聲,所以要幫忙師父呼籲,淨化更多人心。只要千千萬萬有志一同的人手牽手,如同千千萬萬的小螞蟻,也可以攀上須彌山!更多人投入、會合更大的力量,就能讓世界更好。」

日前印尼棉蘭六大宗教領袖來訪,肯定慈濟所做皆為利益世間。上人舉此說明,宗教之間本應如此和諧共處,人與人之間,也不應有種族或身分高低之別。「要先鋪平自己的心——用開闊的心量,將無私大愛伸展得更廣闊。」

慈濟人志為人間菩薩,上人教眾,要將天下的老者當成自己的父母一般尊敬、照料;將年紀相仿者當成兄弟姊妹一般友愛,將年幼者當成自己的子女晚輩一般疼惜,視天下為一家。「反之,若只執著在個人的私情小愛中,會彼此分別、相互對立。唯有摒除私我的心,才能共同提起無私大愛。」

在座多人表示信仰佛法已久,上人期許大家,將信仰佛教的虔誠,化為內心的修養,在臉上搽起「慈濟面霜」,由內心到外表都展現美。

「心美,世界就美;內心有修養,對外就能顯現德行,進而接引人。若人人都能將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修養得心寬念純,就能與家人、親友互動融洽;人與人之間柔和相待、家家戶戶和睦融洽,社會自然祥和平安。」

身行法,普救世

緬甸教育部官員在當地志工林銘慶師兄等人陪同,會見上人。副部長表示,參訪臺北內湖環保站、臺北慈濟醫院與人文志業中心後,見慈濟為社會人群與大地環境付出,深感慚愧。「自己雖也是佛教徒,但只是研讀佛經;上人帶領慈濟人力行經典道理,真正以佛法救世。」

上人表示,學佛就是要行菩薩道,既知道理,就要行入經典、貼近佛心,將佛法運用於日常生活。「緬甸人民大多信仰佛教,人人都很善良;若能以慈悲心互助互愛,就能幫助社會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要讓社會國家整體提升,就要運用佛法道理教育人民,啟發愛心、力行慈悲。」上人舉印尼志業發展為例,當地社會過去也曾因人心浮動,阻礙各方面發展;如今大企業家取於當地、回饋當地,民眾愛心受啟發,社會祥和平安,人民也能安居樂業。

「慈濟人這幾年來持續對緬甸貧農發放稻種和肥料,互動接觸時,感受到農民都富有愛心。如果政府可以好好鼓勵帶動,農業發展得好,不僅農民生活穩定,也有助緩解世界糧荒問題。」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