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至六日 常在他心
◆10‧5~6《農八月‧二十至二十一》
【靜思小語】要做一個能讓人時時放在心裏的人,也能包容更多人在自己心裏。
人心有我,我心有人
一九九一年大陸華東、華中水災,開啟了慈濟走入大陸賑濟的因緣。當時兩岸交流並不發達,慈濟人走上街頭為大陸受災鄉親募心募款時,承受了許多責難與壓力,但上人仍堅持「對的事情,做就對了」。
「愈有生命力的種子,經過風吹雨打,會更飽實;而非經過泡水脹大般虛浮、不扎實。大陸整體環境在這二十年來轉變迅速,若非慈濟人恆持發心、用心深耕,難以得到信任與肯定。」
與即將前往「蘇州慈濟健康促進中心」的同仁與志工談話,上人殷勉,既已走過這麼一段艱辛的道路,現在可以跨大步前進,當凝聚心力,廣邀善士同耕福田。
「認同師父所說有道理,卻只拿道理來看別人,而沒有看自己,如此說得再多都沒有用。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則』——只要以身作則,大家看到我們的一言一行、感受到我們的真誠與熱情,就知道慈濟不是徒具表相的廣告,而是憑實力走出這一條道路。要作『不請之師』,主動伸手與人相握、接引菩薩。」上人叮嚀,確認行走在正確的方向上,就要照顧好這念心。
蘇州志業園區的健檢中心,能發揮預防醫學良能,在疾病惡化之前就給予適當治療;然現在的醫療環境讓醫療工作者更添身心壓力;故上人勉眾要穩固醫療人文,同時教育民眾以「感恩心」面對醫護人員。
慈濟是大陸核准的第一個境外非營利組織成立的全國性基金會,上人表示,要鞏固慈濟志業,做出特色。「我們最重要的特色就是『人文』。人文是由人做出來的,需要人人凝聚心力,合和互協。」
有的人行善付出希望得到讚歎,這也是一種阻礙精進的習氣。上人表示:「隨喜讚歎也是功德,但應適可而止;必須慢慢引導對方接受『法』。只要法入心、能受用,就能自我調整,淡化執著與欲念。」
上人表示,自己無法親自到蘇州,但希望大家心中都要有師父;也不要說「全世界都需要上人」。「全世界也需要你們!不要輕視自己,每一個人都是全世界唯一,將每一個唯一做好,就對世界有益。」
要做好志業,不能只靠少數人,需要每個人的投入。上人敦勉同仁與志工,彼此間以「感恩、尊重、愛」相待;時時感恩有你、有他共同成就志業,在遇到境界時就能提起善解、包容的心。
「莫排斥人,心胸放寬,才能包容更多人。我們要做一個能讓人時時放在心裏的人,也能包容更多人在自己的心裏;如此才能與眾合和互協,共成諸善事。」
無私付出,常懷感恩
大陸華北、華東、華西約兩百六十位見習志工,九月二十九日至十月六日齊聚新北市蘆洲靜思堂精進,並到花蓮靜思精舍尋根。難得見師一面,許多人感動得無法自已,發願返回居住地要更用心傳承慈濟法、投入慈濟事。
「只要用心投入慈濟,就能天天與師父在一起——心靈貼近無距離。」上人殷勉,要把慈濟做得好,必須深入靜思法脈;「心中有法,遇到任何困難都可以迎刃而解。」
二十多年來,慈濟在大陸的慈善腳步從未間斷;「不論路途多麼難走、面對任何困難,都無損慈濟人要付出的那一分真情——誠、正、信、實,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上人解說,慈濟人之所以「付出無所求,還要向受助者感恩」,是感恩有學習與付出的機會。
「佛陀提醒眾生:人生無常、苦難偏多;要了解人生之苦、探究苦因,才能找到解脫之道、徹底滅苦。佛教不是迷信的宗教,但須由信仰者力行佛法,才能推展正信、導正迷信。」
要轉變、導正觀念並不容易,上人以農曆七月為例,華人視為「鬼月」的訛傳由來已久,故慈濟人近年來致力推動「七月吉祥月」。
「人心不淨化,天下難安。只要帶動更多人具有正念、付出無所求,人與人之間以愛互動,讓菩提種子從一而生無量,就能使世界祥和平安。」
上人囑眾要發心立願——不只是自己持續精進,還要不斷接引人人投入慈濟菩薩道;如此才有力量在大陸廣大的土地上淨化人心。
「愈是縮小自己的人,愈能進入別人的心坎裏,受到尊重與敬愛;這就是師父希望大家都能達到的修行功夫。但願各位此行來到臺灣取經,能真正取回精髓——『經者,道也;道者,路也』,經典就是要讓我們行走的道路,從這條菩提大道,回歸清淨的如來本性。」
心寬路廣,邁向佛境
四川達州志工為了做慈濟、學慈濟,搭乘十多個鐘頭的火車到成都;有皓首蒼顏的老菩薩們上臺分享,自言什麼都不會,但會做香積、環保和打掃;或有夫妻縮短睡眠時間,天未亮時就踏著星光月照的路到環保站做資源回收。
六日早會時間,上人稱歎大陸志工分秒不空過,實是精進人生。
「他們認定在慈濟行菩薩道、利益人群,就是自己要走的路;這分精進令人尊敬,更值得學習。心開則天地寬,人人同心一志,這一條寬大心路即是康莊大道。」上人勉眾透過行菩薩道,將無染的赤子之心,進一步回歸如來清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