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 踏實行經
◆10‧3《農八月‧十八》
【靜思小語】認識佛法、受用佛法、力行佛法,踏實行走正確人生方向。
世事遷變,常存感恩
十月一日晚間,香港一艘搭載一百二十四位遊客出海欣賞維多利亞港煙火的渡輪,與另一艘遊輪擦撞而沈沒,至少造成三十八人死亡。香港慈濟人聞訊立即動員,膚慰罹難者家屬,也到醫院關懷傷者。在安慰悲痛家屬、作為依靠之時,志工亦深切體會人生無常,當把握有限生命,殷勤精進。
早會時間,上人感嘆,年節時分應是全家團圓、共享天倫之樂;但如今各地舉辦大型活動,鼓勵吃喝玩樂。「有福生活在平安富足的環境,應運用時間為社會人群付出,莫耽逸享樂,自陷危境。」
《法華經》將三界譬喻為「火宅」,上人說明,天蓋之下,地載之上,人們同處一個大家庭,若放逸、懈怠,將使整個大宅髒亂、破損;期待慈濟人用心精進,努力調和人心,帶動人人清掃污穢,建立正向的人生觀。
世事遷變無常,上人教眾,每天面對不同的人、事、物,一念心要恆持「感恩、尊重、愛」;用真誠心面對生活,時時感念「四重恩」。「有感恩心,即能尊重待人、以愛互動,日日輕安自在。」
上人殷勉,有緣走入慈濟,要受用佛法、力行佛法、弘揚佛法,在人間持續接引、救拔眾生,離苦得樂。
用心聞法,身體力行
與文發處同仁談話,上人言,今所見佛典,是由阿難尊者等大比丘憑記憶結集,後世研究者彙編、闡釋;佛法由印度傳到中國,亦經過翻譯、整理,歷經千年流傳……
「佛典所載是否真為佛說,難以考證、溯源;就如現存之《妙法蓮華經》有三種譯本,每一位譯者對經文解讀不盡相同,以現代人思考觀念來看,其中用詞與解說方式,亦有隔閡之感。」
談述佛法,並非只是解說文字意義,上人強調,要能適應聽聞者的根機,讓人聞法而能真實受用。「所以在解說經文時,我所注重的是佛典與當代人心連結,希望所說的道理,讓人感受得到也做得到。」
上人例舉大愛電視「草根菩提」節目中,一位七十五歲的環保志工整理回收物時,見只吃兩口便被丟棄的便當,想起小時候物資缺乏,只有地瓜簽可吃,感慨現代人如此浪費:「師父說『一粒米中藏日月』,即使只是一粒米,日月精華都注入其中,所以要珍惜。」
「老人家將我說的話聽入心,不僅理解透徹,且能運用在生活中。」上人叮囑同仁,慈濟人聞法而受啟發、將法運用在待人接物的分享,都是寶貴的人生經典,要用心留錄。
上人提醒,彙編法脈宗門文史資料時,莫遺漏慈濟人、慈濟事;而彙整開示文稿也須掌握重點,清楚全文脈絡、語意內涵,並非力求精簡反致文意中斷。
「我一向強調『經就是道,道就是路』。師父並非逐字依照經典文字對眾講解佛法,而是取佛陀的精神理念,與現代社會環境、人心思想、世間事相融合,引導大家力行、運用。」
上人致勉,修學佛法不能只是停滯在文字的鑽研,須趕緊將佛法鋪成一條可以行走的道路,讓人人都能認識佛法、受用佛法而自我修養,從中找到正確的人生方向,才能化「來不及」為「來得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