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守候家園
◎撰文.美國人文真善美志工

桑迪災後一個半月,耶誕鈴聲響起,
紐約、新澤西州海岸重災區人們,
已有超過一萬六千戶接受到來自全球三十三個國家地區的祝福。
眾愛匯聚的感動,引發叮咚竹筒的回響,
愛的循環,是守護家園源源不絕的大力量。
過了感恩節,十二月的美國感受到濃濃的耶誕氣息,市區入夜燈光燦爛;但對桑迪颶風受災居民來說,一個多月過去了,重建家園的漫漫長路,取代了耶誕佳節的歡樂氣氛。
十月底桑迪颶風重創美東,受創最重的紐約、新澤西、康乃狄克州,經濟損失超過八百億美元,影響範圍遠超過二○○五年的卡崔娜颶風。
兩面臨海、地形狹長的紐約皇后區洛克威海灘,是A級重災區(Zone A),災後十天,慈濟志工前往進行多場大型發放;十二月再度回到同樣屬於洛克威的美景港(Belle Harbor)關懷。
風景優美的美景港,與慈濟志工密集關懷的海灘大道九十四街僅隔數十條街,生活水平卻相差懸殊;居民收入中上,然而無情水火不挑人。
海灘住宅區在桑迪登陸時意外引發大火。暗夜中水火交逼,管線嚴重毀損,災後至今還是沒電、沒暖氣。但在受災居民臉上,沒有失去家園的沮喪,反而彼此寒暄打氣,讓人深刻感受到鄰里間的緊密情誼。
一個多月來,他們相互幫忙清理家園,互助精神幫助彼此度過最艱辛的時刻;因為接受慈濟援助,他們也進一步了解慈濟「竹筒歲月」的精神理念。
 |
〔圖說〕史坦頓島沿岸為桑迪風災A級重災區,志工數度前來島上致贈物資與關懷。清早,發放處奧克烏高地教堂外已有長長人龍,志工把握時間與居民互動,將溫暖帶來這處小島。(攝影/朱澤人) |
曾在海軍擔任護士的莎拉‧布萊德威奇(Sarah Bradwisch)說:「當時很驚慌,鄰居用小遊艇把我們一個個救出,還優先讓我七歲的女兒和十歲兒子逃離。」說到鄰居互助,莎拉感動落淚。他們一家四口災後隔天便搬到布魯克林親戚家,不久前回來整理家園;得到慈濟幫助,她感到非常溫暖,「沒想到會有這樣的一群人來幫助我們!」
莎拉一回家便將領到的竹筒裝滿、隨即送回慈濟發放地點。硬幣全是七歲女兒葛瑞絲的。小女孩花了「很多年」存,本來就是等著幫助人,如今能一口氣捐出來,小葛瑞絲好開心!
寒冷海風中,居民領到的現值卡最多六百美元,與修復家園所需的數萬美元相比杯水車薪,卻是家家戶戶當下最需要的協助。而志工無私的陪伴,更深深觸動受災民眾的心。
當「天佑美國」歌聲響起,比爾‧史甘藍不停擦拭淚水。來自各地的慈濟志工,在最艱苦的時刻前來幫助,比爾內心深深感動,擔任當地小童軍領隊的他感恩表示,這分愛與關懷將改變受災居民的生命。他請了一個竹筒回去,要帶到童軍團裏,教小朋友日存一元、日行一善。
「竹筒存滿了將會送回慈濟,您們一定要再多寄幾個竹筒給我,這樣,就可以存更多錢去幫助人!」比爾說。
守護天使,也需有人關心
位於紐約布魯克林區康尼島西端的海門地區(Sea Gate),因位處海岬上,所有濱海的房子都可以看到日出日落,是個美麗小鎮,居民生活相當愜意。十一月下旬,當志工踏上這塊土地時,看到的盡是殘破不堪、無法居住的房屋,海灘空無一人。
儘管當地已恢復水電,居民清理家園之餘,還得面對風災引起的另一個問題——空氣污染。
「現在從鼻子擤出來的都是黑的,因為每天都在呼吸骯髒的空氣。」居民克里斯多夫(Christopher Santana)擔憂地表示:「老實說,我現在根本不敢喝這裏的水,我會害怕。」
慈濟人在感恩節前夕第一次前來發放,當時因為排隊等候的人遠多於預期,志工允諾隔週重返。十一月三十日,志工依約前來為社區裏近三百戶猶太、俄國、波蘭、義大利裔等尚未領取任何援助的民眾致贈應急的現值卡與物資。
 |
〔圖說〕穿上志工背心、拿起麥克風,本身亦為受災戶的新澤西州南湯姆斯河市市長,主動參與慈濟多場發放,將從慈濟人身上得到的愛與關懷傳遞出去。(攝影/唐唯志) |
逼近攝氏零度的氣溫中,志工深入等候的隊伍裏,為民眾圍上溫暖的圍巾。慈善機構﹁紐約文化社區中心﹂捐助者關係事務負責人凱瑟琳(Catherine Marto),一早就在現場等候,幫忙志工搬運物品。她說,紐約文化社區中心在災後也一路關懷受災民眾,剛開始提供食物、衣物,現進入第二階段轉而提供清掃用品。同為受災戶的她很感恩慈濟付出,積極與志工討論如何合作提供居民需要的協助。
接受嚴格訓練的紐約市警察,每當災難發生時總在第一線面對挑戰,但十二月五日在布魯克林區鄉村俱樂部裏,他們暫時卸下責任,轉換角色,感受和體會慈濟志工的真心關懷。
「平常我們總是在幫助人,知道有人來關懷我們,真的很好。」紐約市警察史蒂芬(Steven Will)感恩志工。紐約市有多達一千五百名警察家中也受損,天天執勤十二小時,回家還要面對受損的家園,可說身心俱疲,對於慈濟給予膚慰和發放現值金非常感恩。
有些警察對於十一年前九一一事件發生後,慈濟志工在曼哈頓九十四號碼頭設立服務站、提供警消人員一千美元應急金的事情還印象深刻。過去一個多月,慈濟志工的身影不斷穿梭在紐約市各個重災區,馬不停蹄的展開勘災和發放行程,因此,許多警察也認識了慈濟。
家住史坦頓島的艾菲斯(Avis Washington)說:「當你們在史坦頓島協助受災民眾時,我就聽說了;後來你們在我執勤的地區發放時,我也在那裏幫忙維持秩序。」
中尉慈善協會主席路易斯(Louis Turco)表示:「有很多人現在都知道慈濟是一個很好的團體。你們願意花時間、心力來到這裏關懷,對我們而言,這就是最重要的。」
警察馬修(Matthew Zuss)微笑說道:「我們的工作是要照顧社區,現在有人來關心我們、為我們加油,這就像是『愛的循環』。」
十二月中旬,紐約慈濟志工的發放轉為深入弱勢移民受災族群。十二月十六日首次走進布魯克林巴基斯坦社區。社區中心主管阿桑.尚泰(Ahsan Chughtai)三週來協助志工過濾求援名單,確認亟待援助的四百餘戶居民。這天看到志工給予受災民眾熱情擁抱,宛如至親,不禁激動地說:「在此之前,我從沒看過有人擁抱他們。」
穆斯林志工鮑比(Bobby Asad)告訴慈濟人,這些巴基斯坦移民非常害羞,很多人從鄉下來,不會英語、也不願求援,有些甚至災後三天都沒飯吃。「若不是慈濟提供應急的現值卡,我敢說真的會有人餓死。」
許多民眾只會講俄語或巴基斯坦語,土耳其裔的賈米歐.努納塔(Jamio Noorata)和巴基斯坦裔的好友傑尚.羅加(Jeshan Raja)前來協助翻譯。
「給予、布施其實是與生俱來的本性,而且會相互傳染。見到你們每個人臉上的微笑,讓人很感動,那是一種付出無所求的笑容。」努納塔說:「對穆斯林來說,微笑是一種慈善行為,而佛教團體慈濟所做,與伊斯蘭教的信仰不謀而合!
上帝指引,助人多麼美好
十二月八日凌晨四點多,慈濟新澤西會所志工們忙進忙出,忍著刺骨寒風,摸黑準備出門。這天,慈濟在長灘島舉行風災後第十場發放,由於物資車的噸位超過三噸半,有些路段不准行駛,志工繞行遠路,終於在七點多霧散時到達位於新澤西東南方的長灘島。
進入小鎮,道路兩旁堆滿大浪淹沒過後殘留的沙堆,以及屋中清出的潮溼發霉家具。地形狹長的長灘島,一面臨大西洋、一面靠著內灣,全島遭受桑迪巨浪襲捲,度假勝地頓成重災區。
 |
〔圖說〕美景港十二月上旬電力尚未恢復,寒風中志工為居民披上毛毯,傾聽心聲。許多人感動於慈濟人的溫情關懷,主動認領竹筒,受助也願助人。(攝影/林晉成) |
在發放地點美術中心,島上五個鎮的受災居民陸續來到。羅格氏大學慈青自掏腰包,貼心製作小點心和卡片與受災民眾結緣;志工彎腰送上生活包、毛毯,每一個擁抱都有最誠摯的祝福。
隨著出租校車為志工擔任司機的丹妮絲(Denise Stone),和陪同前來的先生李察(Richard Stone),原本對於週末假日需早起而叫苦,但在親身經歷發放過程後,夫妻倆現場填寫表格、穿上志工背心,隨即投入膚慰鄉親的行列。「這是一個好團體,很高興我能來。幫助別人是多麼好的一件事!」李察說。
聽到慈濟援助的每一分錢,皆來自全球三十三個國家地區的愛心勸募,甚至有很多是志工佇立在寒風中,一聲感恩、一個九十度鞠躬辛苦募來的,瓊妮(Joni)女士特地跑回車上取來平常儲蓄的零錢,將大小不一的錢幣倒入竹筒。「這是我和先生存的錢,本來想拿去銀行,現在把錢捐出來。」瓊妮紅了眼眶:「上帝指引我來這裏,謝謝你們的幫助!」
十一月二十四日在威爾鎮小學接觸到慈濟發放的羅拉(Laura Brower),當天填寫志工表後,提醒志工每一場發放都要通知她,她一定要來。「你們從不同的國家來幫助我們,我很感謝、也要回饋!」
●
桑迪災後一個半月,慈濟志工短期急難救助階段結束,展開中長期後續關懷;接下來將針對無合法居留證件、無法請領補助的受災居民提供援助。
慈濟美國總會桑迪求助服務專線總共接到超過三千五百通電話,志工一一過濾確認,將資料轉至美東,由當地慈濟志工進行後續關懷與協助。
歲暮寒冬中,志工忙碌的腳步不停歇,受災民眾領到的不僅是物資與現值卡,還有志工的緊緊擁抱與來自全球的祝福;愛與關懷將伴著他們度過這難忘的聖誕節。
(資料提供/王慈洋、朱澤人、李之心、周芳苑、林郁翠、許慈秧、陳冠儒、黃慈俛)
【慈濟賑災小檔案】
物資發放:16722戶(含生活包、香積飯)
現值卡發放戶數:15462戶 熱食、食物袋:8125份
環保毛毯:9020條 桑迪求助專線:逾3500人次
環保披風:183條 動員志工人次:3776人
環保圍巾:6871條
(資料提供:慈濟美國總會 統計至2012年12月21日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