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79期
2015-02-24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助人線上
  慈善國際
  慈善臺灣
  祝福快遞
  特別報導
  人文教育
  阿板薰法香
  衲履足跡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79期
  三訪武漢 老將新兵作伴
◎撰文‧涂鳳美 攝影‧游錫璋

每場活動少不了人文真善美志工,大家來自各行各業,並非記錄專業,但透過實作交流經驗,也能完整保存美善故事與畫面。

不僅「人多好做事、人少多做事」,
還要把好事做到專業及圓滿;
對武漢志工來說,每年盛大的冬令發放,
從繁華都會奔赴窮鄉僻壤,
是鍛鍊用心的過程,
也是向生命學習的課程。

 

這是我第三次踏上武漢,不是旅行觀光,而是為了履行一年前的約定。

元月十四日下午從臺灣出發,抵達湖北武漢入住的飯店時已經是晚上了。

「師姊您好!辛苦了,這是我們為您準備的晚餐。」行李剛放好,還來不及打開,兩位身著藍色厚棉襖外加灰色刷毛圍巾,頭髮簡單地束在後腦的志工,已經提著保溫盒站在房門口;裏頭裝有四個餐盒和四份水果,全是為我們這四位先遣的人文真善美志工準備的。

「請慢用!」兩位志工轉身出去,順手把門輕輕帶上,我才想起竟然忘了請問她們的名字。武漢的志工就是這麼貼心,每年都一樣。

與當地的慈濟志工初相識,是在二○一二年的冬令發放。那時候,當地比較投入的志工只有黃琇玲、牛雅微、許翠卿等幾位;基於人多好做事、人少多做事的認知,她們身兼數職,堅持邊做邊學,特別是活動記錄。就如翠卿所說,根本不知道要怎麼記錄,但還是硬著頭皮做下去;通常是一個活動結束後,好幾個人將記憶化為文字,最後再把大家寫的湊成一篇文稿。

也因為這樣,才開啟臺灣人文真善美志工在冬令發放時跨海支援的因緣。只是,一趟純為記錄的首航之旅,除了增加幾筆篇章外,對當地人文志工的養成,並沒有多大的助益。

二○一三年歲末,我依舊報名武漢冬令發放;五天的行程,因為多了「傳承與交流」的課程而增加了兩天;也因為有「備」而來,無論事前的傳承與分工,或是活動後的實作和分享,都讓雙方的默契直線上升,也吸引武漢不少年輕的志工,願意投入記錄的行列。

「鳳美師姊,明年一定要再來武漢陪伴我們喔!好嗎?」

「只要有機會,我一定會來!」三百多個日子,這句話一直盤在心中,還好因緣具足,我總算信守了承諾。

距離武漢兩百公里的大悟縣,人多耕地少,山崗起伏交通不便,偏遠居民窮困;武漢志工連續三年在此冬令發放。居民主動和志工互動,有時也以擁抱來答謝志工連年的關懷。

品嘗武漢風味

武漢為華中地區重鎮,位於長江中下游,冬天不算太冷,清晨溫度頂多攝氏零度。隨著工商業的發達,難以計數的建設在同步進行,放眼望去,城市一片灰濛濛的,空氣中飄雜著塵霾。行駛在公路上的各種車輛,幾乎都覆蓋著厚厚的灰塵。

許翠卿抓緊方向盤,一邊和我們介紹武漢快速發展的近況,一邊專注於路況。因為先生被派駐武漢,她理所當然跟著過來,最初經常接到罰單,「武漢的交通規則多,執法又非常嚴格,一不小心就會違規,不只被罰款還會被扣分,而扣分超過是要重考駕照的。」趁著等紅燈的片刻,翠卿坦言,在異地生活,最難適應的就屬開車上路了;不過經過四年的考驗,現在不成問題了。

「咦?其他的車呢?剛剛明明還在我前面啊!怎麼一會兒就不見了?」才說了一切都沒問題,卻馬上露餡。對於翠卿的迷路,同車的志工忍不住調侃:「我們已經很習慣你迷路了!」

黃昏後的武漢江岸區,車聲、喇叭聲齊鳴,遞降的溫度,讓路上行人不禁加快了腳步;此時,在三陽路上一個面積大約一百平方米(約三十坪)的小空間裏,慈濟志工正為了提升慈善工作,熱烈地討論著。

到了晚餐時刻,讓我訝異的是,一個只能容納三個人的廚房,竟能在志工抵達前就端出幾樣好味道。

每餐必備、也是志工最推薦的一道當屬「紅菜苔」,這是武漢的特產,是這個季節才有的蔬菜,綠中帶紫,鮮嫩爽口,不但武漢人喜歡,就連我們這群外地人也對它青睞有加。

除了紅菜苔外,另一道「蔬菜湯包」也十分特別,只要用開水沖泡,三到五秒鐘就能食用了。

說起它的來歷,就得從來自臺灣卻深耕武漢的志工張書郎談起。有天,他拜訪一家食品工廠,發現他們有生產素食食材,讓他十分驚訝,特別是看到其中一項「菠菜蛋花湯包」時,便直接詢問老闆能否更改素食者適合的配方;沒想到老闆不僅將蛋花換成豆皮,還生產了二十五箱和慈濟結緣,更發心捐款,讓慈濟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老闆的善行、善心,志工銘記在心,每次在活動中沖泡蔬菜湯包時,都不忘告訴喝湯的人這個小故事,讓大家不只暖胃,心也跟著暖和起來。

武漢的冬令發放源起於二○一一年,每年這個時候,華東、華北、臺灣等地的慈濟志工都會前來協助。

(右圖)許多村民年老力衰,無法負荷重物,囑託親友或鄰居代領,但還是拿著提領單到現場等候,感受溫暖的氣氛,細讀上人的慰問信。

(左圖)元月十七及十八日為期兩天、近兩千人的發放,動員湖北武漢、宜昌、孝昌、大悟及上海、河南、臺灣等地志工三百多人投入,所有辛苦只期待受助戶這抹微笑。

承擔才能成長

發放先遣團隊一行二十三人,天還沒亮就搭小巴出發,當地慈濟志工周勇確定所有人都上車了,宣布一整天的行程。「先送香積志工到濱河小學,我們先遣人員再繼續往發放地進行前置作業。晚上大家再一起開會,討論明天夏店鎮四百五十六戶、八百零六人的發放……」

這一趟路還真遠,從下榻的飯店到夏店小學,包含途中的塞車、臨檢、辦理飯店入住手續,走走停停也花了將近四個小時。大夥利用車行途中補眠,只有上海資深志工邱玉芬精神奕奕,她告訴我,很感恩有健康的身體,有自己能掌控的時間,同時不用為生活操心,才能一心一志做慈濟。

「其實每個人領到的功課都不一樣,我相信這麼多年走過這麼多省份,一定跟那片土地有著很深的因緣。」邱玉芬分享,她之所以堅持走在慈濟路上,是因為當初聽到上人說,只要一口氣在,就奉獻給苦難眾生的大悲願;她覺得自己的一口氣,以往只是為了區區的幾個人,因此決定重新創造生命的價值,她期望自己的一天是別人的三五天堆積起來的,她要學習上人過秒關的精神。

年過六十的她,也在隊伍中幫忙傳送大米,還興奮地說:「就是要搬大米,搬大米才像是冬令發放!」幾位年輕志工擔心她年紀較大,勸她休息一下,她卻趁機告訴年輕人:「心年輕,就永遠都年輕,心若先老,就什麼都做不成了。做慈濟,就是要永遠保持一顆年輕的心。」聽她這麼一說,我真的感受到她那十八歲的活力。

五年來,慈濟在武漢起步,志工平日關懷敬老院、助學、環保等,每年的冬令發放則最令大家體會深刻。當地志工普遍年紀輕、多為上班族,每次的發放籌備時間多達半年,雖然辛苦,卻也自我要求日漸專業,不僅在發放那幾天感動,還能以圖文影像留住感動,廣為分享。

這次臺灣團員為期八天的行程,三天投入發放記錄,其餘時間盡可能與當地的人文真善美溫馨座談、經驗交流。在離開武漢前的那個晚上,我以當地人文志工的作品為範本,為大家逐一拆解與分析;一樣的場地,一樣的團隊,和去年不一樣的是多了不少新面孔,團隊的自信心大大地增加,「這就是我們要的,實務教學打穩基礎,大家都好開心!」

這次他們不再問我明年來不來,而是直接說:「我們明年見!」

大悟縣呂王鎮居民生活清苦,一個家庭裏至少會有一個人以建築工作為主要經濟來源。長期從事水泥、粉刷、石工、木工、磚工等苦力,手部非常粗糙;有時志工想拉起他們的手,他們會害羞退卻,但對志工而言,那卻是一雙自給自足、值得自豪的手。武漢慈濟人醫會志工楊海,邀約武漢與大悟縣衛生院醫護人員,一起為鄉親的健康把關。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