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79期
2015-02-24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助人線上
  慈善國際
  慈善臺灣
  祝福快遞
  特別報導
  人文教育
  阿板薰法香
  衲履足跡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79期
  二十八至三十日 護心

1.28~30《農十二月‧初九至十一》

【靜思小語】造福同時也要修慧,才不會因人亂了心。

 

境教,無聲說法

在南投靜思堂,志工們推動大白牛車,載著大家的「薰法香」筆記進場。設計大白牛的溫木增師兄年逾八十,滿頭白髮,但老當益壯,當場發願:「做慈濟,做得嚇嚇叫!」與師兄師姊共勉勇猛精進。

上人讚歎,溫木增師兄製作這頭樸實勇健的大白牛,也表達出他走慈濟路的堅定心志;而劉大森師兄製作的竹筒蓮花也很有創意,將銅板投入高低、粗細各不相同的竹子中,就會發出高低不同的音律。「竹子中空有節,教導做人要謙虛,做事要殷實;竹子翠綠蓊鬱,讓人看見大地的生命力。」

竹子很有韌性,志工用竹子做的圓形車輪,真能轉動,還用竹子做六根輪輻,表示「六度」;車身兩側都用四支竹子組合,代表「四弘誓願」、「四無量心」,一直連接接到牛軛,表示歸於一乘實法,即大乘法。上人稱歎:「一輛牛車承載了滿滿的法,充分展示慈濟人文。」

南投靜思堂洋溢歡喜溫馨氣氛,讓人深刻感受到「誠之情誼」,如沐春風;上人期待大家善用道場,發揮「人間菩薩招生」良能,在南投遍撒善種子,讓這片土地充盈祥瑞之氣。

「有人問我:『您到底是怎麼教的?怎能讓這麼多慈濟人如此守規矩,又樂於付出?』我回答:『不是師父會教,是整個環境的境教。』慈濟人文除了可以用聲音表達,也可以用景來教育;透過大家的用心,牆面也能說法,讓每一位有心、有愛而來到慈濟的人,自然能感受到這分虔誠,凝聚起愛的力量。」

慈濟宗門是所有慈濟人秉持靜思法脈,入世力行佛法,一步一步踏實成就。上人肯定大家落實「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作苦難人生命中的貴人;也致勉要用心「薰法香」。

「聽法,是要『聽來囤』;造福,是要『做來囤』。法的種子、福的種子要囤積在八識田中;切莫放任懈怠,偶爾精進、偶爾停頓。聞法入心,慧根深植,力行於法,就能進一步顯現清淨無染的第九識,也就是真如本性。」

精進,恆持善念

於豐原靜思堂與中區慈濟人座談,上人說,早期教大家做好事、幫助人,其實已經引導大家走入菩薩道。「現在因緣成熟,教大家『薰法香』,更能了解自己早已走在佛法道路上,而且是力行大乘法。」

大林慈院古騏嘉護理師是豐原人,在歲末祝福典禮中,偕媽媽、弟弟上臺分享——她八歲時父親意外往生,母親一肩扛起家庭重擔,辛苦工作養育她和弟妹三人。此時,慈濟人走進她的家,給予關懷協助與陪伴;感受到志工們的關心與愛護,騏嘉努力用功,國中畢業後報考慈濟技術學院五專部護理科,現在已經投入護理工作服務人群。

「時間在無形中流過,人事也不斷地變遷。感恩人間菩薩長年累月陪伴著這個家庭,直到他們生活穩定;而且一路看著孩子成長,現在已經能為社會人群付出。只要知道哪裏有苦難人,當地慈濟人就及時照顧、扶助,真正是苦難人生命中的貴人。」

在人群中行菩薩道,會面臨種種人事,難免因為見解不同而起摩擦。上人表示,慈濟這條路是「難行道」,但也是「無漏道」,考驗自己的心是否能不受外境影響而保持清淨。「若能以堅定的清淨心力行『六度』,就能克服種種困難,成就菩薩道。」

修行,要除一切惡、修一切善,也就是「未生善令速生,已生善令增長」。上人叮囑,若還沒發心立願,要趕緊發心;已經在行善了,還要去除無明,慧命才能增長。

「行菩薩道,若只是被人不小心擦撞到就停下腳步,別人還繼續向前進,不只走得很遠還走得很歡喜;這時想去追趕,就會追得氣喘吁吁。各人修各人得,停頓下來是自己的損失。所以要自我訓練,調整自己去適應別人,造福的同時也要修慧,才不會因人亂了心。」

上人教眾回顧過去,做了多少自己最知道。「分秒不空過,做得踏實,要自我讚歎;若是中途停滯或是因人亂了心,實在很可惜!」

做慈濟是修行,上人叮嚀,切莫意氣用事。「若覺得受到障礙,就生起停頓的心,這就是惡心,『惡生道退』,道心會退失。善心沒有增長,反而浮現懈怠之心,等到驚覺時間過得很快,再想起步追趕,已經『來不及』了。」

上人警惕大家,不要自己障礙自己。「一念懈怠起,精進心就停頓;所以善念一定要恆持,對的事趕快做,莫讓時間空過。」

上人勉眾用心接受法,且要力行佛法,福慧才能平行並進。「下定決心,立定志向,就要『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如果耽於享樂而放任懈怠,久之就提不起精進心,這條菩薩道當然是『難行道』。只要心念一轉,就沒有什麼困難--不斷用法掃除無明,讓煩惱去除,唯有法留在心裏,就是無漏、就是清淨。」

合力,推車上坡

在清水靜思堂,有年長的環保志工述說日日為了大地付出不停歇,並且把握機會投入慈濟活動;有志工日日「薰法香」,勤快寫筆記,分享聞法心得;也有社區志工因為參與經藏演繹,發心培訓委員、慈誠……

上人開示,慈濟宗門就是入菩薩道的門徑。「要行菩薩道,法一定要入心,而且起於行動、走入人群付出,累積福德因緣,也鍛鍊清淨無染的道心。」

連德源師兄的聞法筆記,字跡工整如同打字一般,上人十分讚歎:「字體表達人格,也表達我們對一件事情的認真。可見他的心很靜,認真聽法,每寫一個字,就有一顆法的種子入心田。」

上人教眾,以法時時觀照己心。「起一個惡念,就趕緊降伏。惡念去除,善念增長,就是聞法的利益。期待大家相互勉勵,不只自己聞法受益,也要用心引導他人接受佛法,獲得法益。」

一棵合抱之樹,是由如同毫芒般微小的種子萌發,歷經漫長歲月而長成;上人鼓勵大家不要輕視自己的力量,只要有心、會合人人的愛心力量,就能將滿載了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的「大白牛車」推上坡。

福禍,因緣果報

菲律賓企業家劉永仁家族一行人來訪。劉氏兄弟一家和睦,是虔誠基督徒,感於慈濟援助菲律賓海燕風災,也捐款共襄盛舉。

劉永仁先生向上人提問:「菲律賓天災很多,損失很大,這是不是上天給人的報應?若是報應,我們去幫助他,會不會違背天意?」

「上天有好生之德,是人造作的業力,讓自己承受苦報。」上人解說,「天」只是一個代名詞,佛法說「因緣果報」,同樣生活在這片土地,有人貧、有人富,有人平安、有人受災,都是各人的因緣與果報。

「一顆種子種入土中,有了陽光、空氣、水助緣,就會萌芽,長成大樹。人造作善惡事,就種下善惡業的種子,日後因緣會合,就會得到果報。」

上人說,沒有人能選擇自己要生在哪裏,都是隨業力或福德因緣而投生;有共同的業力與因緣,就共同生在某一個地區,共同承受苦報。

「善或惡的果報,都取決於人心。事在人為,並非天意,而是各人的因果。所以慈濟人帶動大家廣行善事,即使是接受濟助的貧苦人,也鼓勵他們天天在心裏種一粒善的種子,累積善的福報。」

「有智慧的人勇於捨得」,上人以這句靜思語回應劉先生所問--如果去幫助苦難人是否有違天意?「上天有好生之德,我們要順於天道,保護大地眾生。勇於捨得,為苦難人付出,就是智慧。」

修行,正信守誠

二十八日於南投歲末祝福典禮,上人勉眾「守誠」。

「青山無所爭,福田用心耕。慈濟人要以樸素純真的心,守誠、正信,努力耕耘自己的心田,並且殷勤向外耕耘一片片福田。」

上人表示,虔誠的心,不只有到道場禮佛時才提起,而是生活中對人、對事、對物都有虔誠心;對於宗教信仰,則要「正信」,法要入心,行在法中,以智慧落實「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

「欲建立正信,須用心聞法。」上人提及臺中許有鐘師兄患有帕金森氏症,雙手不自主抖動,仍然用心用力投入經藏演繹,雖然他在臺上演繹時手還是會抖動,但每一個字都表達得很清楚。「師兄放開心胸,薰法入心,把握每一個修福、修慧的機會,讓人很感動。」

從「慈濟大藏經」影片,看到非洲慈濟人發放臺灣愛心米,救助六個國家的貧苦居民。上人表示,雖然非洲本土志工生活貧困,但是他們有充足的心靈財富,人人誠懇發揮愛的能量,真正做到了「誠之情誼人間祥兆,教之慇實造福富足」。

「非洲大地的心靈清泉已經湧現,如在沙漠看見綠洲般希望無限。慈濟發源在臺灣,而且南投有好山好水,人情純樸,更要有虔誠的心,將正法吸收入心。」

上人勉勵南投師兄師姊在這片好山好水之中,精進聞法、如法修行,自淨其意也淨化他人,讓南投成為清淨的佛土。

「不要因為一點人事就障礙了自己的道心,要堅定立志,將清淨的佛法種子種入八識田中,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

精進,自我造福

在清水靜思堂的歲末祝福典禮中,上人叮嚀大家,受證之後,正式走上菩薩道,要時時謹記「佛心師志」。

「慈濟人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一旦看到眾生受苦,就生起不忍之心,心甘情願地付出,這分愛很真誠。對外能夠真誠無私付出,對於同行菩薩道的法親,也要真誠建立『覺有情』的情誼,彼此『教之慇實』,相互砥礪與學習。」

劉春萬師兄二十多年前聽到慈濟呼籲「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開始投入;去年發現罹癌,在晨語中聽到上人開示「眾生苦無量,菩薩法無量;求天保佑,不如自己造福」,激勵他更加堅定走菩薩道,去年三個孩子還出資鼓勵他去菲律賓蓋簡易屋。

上人肯定師兄愛惜大地做環保,道心堅定薰法香。「看到他們一家人在臺上,婆婆讚歎媳婦,先生感恩妻子,一家和樂,令人感動。即使身有病痛,他仍一路精進不停歇,也以『誠之情誼』帶動許多人同行菩薩道。」

行腳一路走來,看到、聽到慈濟人的精進,以及菩薩招生的成果,上人表達內心的歡喜,也殷勉大眾:「年、月、日、時,都在無聲無息中流逝,擋也擋不住。『是日已過,命亦隨減』,每過一天,我們的生命又少了一天,期待人人都能好好把握時間,不要空過人生。」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