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坡 歲月奔流
◎撰文‧曾美姬 攝影‧蕭嘉明
 |
來窯慈濟新村的慈濟小學學生擺置椅子布置會場,迎接慈濟志工前來舉辦親子活動。這群來自旱鄉的孩子,在遷下山後能享有不同於上一輩的機會與夢想。(攝影╱林櫻琴) |
黃河表層已經結了冰,
但它的深處仍是波濤滾滾;
猶如黃土坡上的居民,
日子雖平淡艱苦,
但是隨著歲月向前奔流,
為了生活激發出無窮的生命力。
來到甘肅靖遠縣劉川鄉這一天,天氣晴、氣溫低,約攝氏零下三至十三度;走在來窯慈濟新村,三五鄰居就地閒聊,或在向陽面的圍籬外下棋。居民夏、秋勞動,冬、春天寒休息,一幅悠閒的山居畫面,讓人無形中放緩了腳步。
來到一百七十八號家中,這戶女兒王正鳳在白銀農業研究所工作,她在家培育菇菌,用玉米磨碎後當肥料,歷經發菌、接菌,再長出菇,需時六十天;王正鳳表示,培育菇菌成本低,如成功將在新村推廣,改善居民生活。
一百八十號的楊寶榮、高玉梅夫妻,經營建築工程,月收一萬元;屋內裝有熱水暖管,成本需六千元,但不是每戶都有能力安裝。
一百九十六號楊殿章的孫子滿月,正在院子辦滿月酒,志工送上春聯及平安吊飾給他添福氣;平日,楊殿章的兒子楊金虎以回收的鋁罐雕塑擺飾,如杯子、椅子等,栩栩如生;他將所有成品贈予志工,他說:「我再做就有了。」
新村戶戶裝設太陽能板節約能源,居民在院落夏天種菜、冬天醃製,讓寒冬飲食不虞匱乏。志工走在巷弄,居民熱忱以待,更盛情邀約入內喝茶、用餐。來自蘭州的志工唐三成感慨地說:「沒想到,農戶從若笠鄉搬下來後,有些生活水平比蘭州還好。」
從踏勘到援建水窖、移民遷村、冬令發放,慈濟人走入甘肅偏遠山區已有十六個年頭,受益人口有四萬多人;最幸福的是來窯慈濟新村兩百一十戶居民,生活愈來愈好。
有人向唐三成提及,若笠鄉民陸續遷出,有些人家附近都沒有鄰居了;在山上放羊的人,看到有人來都很高興;人走後,又有莫名的失望。難怪慈濟新村的人們說:「現在天差地差,非常感謝慈濟。」
 |
志工帶動慈濟小學學生奉食給父母,親子之間藉此機會表達情感。慈濟不僅建設學校硬體設施,也期待推動孝親與感恩的人文教育。
|
幸福的一代
來自臺灣、四川、蘭州、青海及重慶的慈濟志工,元月十八日參訪來窯慈濟新村及村內的慈濟小學。校園寬敞,啟用兩年來,環境乾淨,孩子彬彬有禮,見到訪客乖巧地問候:「師姑,您好!」
這天在來窯慈濟小學舉辦親子活動,共有六十對親子參加。活動中心內,孩子與志工攜手擺置椅子布置會場。小學生雷嘉怡表演古箏樂曲「擠牛奶」,她氣定神閒地將十個手指頭用膠布纏繞,大家很有耐性地等待她。雷嘉怡手指輕觸弦、樂音流,她習古箏不到一年,能有此成果令人讚賞;演奏後,父親細膩地幫她解開手指間的膠帶。
志工手捧茶食,緩步入場,親子緊閉雙眼等待驚喜。志工屈身奉上茶食,將蛋糕獻給每對親子。孩子親手餵食父母,體悟反哺之恩;長者一口一口吃在口裏、甜在心裏。宋偉明更是抱著父親宋富金說:「爸爸我愛你!」父子相擁而泣,感動在場志工。
周富聰十二歲,沒有家人陪伴,由志工黃崇發充當他的父親。他哭著說:「爸爸雖然沒有來,但是我還是很愛你。」每個孩子都有親人在旁,唯獨他一人,孩子應是感觸頗深,抱著黃崇發泣不成聲。
這些從山上遷下來的人家,孩子們享受到了跟以往天差地別的便利和機會。來自若笠鄉周梅村段寨社的段琴琴,目前就讀於石家庄經濟學院,她回憶過去每天走四十多分鐘的山路才能到小學校園;無論是暴雨或者風雪交加的冬天,她堅持了六年。「現在看到鄰居的小孩,活蹦亂跳地跑向慈濟小學的時候,是如此的幸福。很替他們開心,有這樣優越的教育條件,創造自己美好的未來。」
老家在若笠鄉周陽村的周正梅也說:「若笠的學校全是平房,冬天早晨到校還要生火,而且只能暖和爐旁邊的人,若是坐在離火爐比較遠,就感到特別冷。有時外面下大雨,教室裏下小雨。如今,慈濟小學的小朋友可以在樓房裏上學,冬天還有暖氣。」
周正梅說,搬下山後,交通方便多了,生病時最起碼在短時間可以就醫,打工機會也變多;受惠於外界的點點滴滴,雖然無法享受到小學教育的好處,但得到最大的啟發,是把愛心傳播出去,讓別人也能有幸福的感受。

 |
多年來慈濟志工針對偏遠鄉村援建水窖,但若遇上天旱不雨,也難蓄水,因此啟動遷村計畫,讓靖遠縣若笠鄉村民得以下山,也改變代代生活面貌。冬日來到劉川鄉來窯慈濟新村,一派農閒氣氛;其中一戶嬰孩滿月,全家享受天倫之樂。 |
冬陽暖心頭
元月十九日,志工們前往靖安鄉進行冬令發放。靖安鄉位在靖遠縣東北部的邊陲地帶,過往因為無限制開墾,以及養殖羊群啃食僅存的草根,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土地裸露乃至水源急遽減少,居民生活受到嚴重考驗。慈濟致贈靖坪、新豐、三星、開龍、五合、五星、新城共一千九百零七戶、五千七百三十人冬令物資,包括棉內衣、棉外衣、棉被、生活包及大米。
太陽在近八點露臉,氣溫約攝氏零下七度,部分路面霜雪未融,仍顯冬之蕭瑟;但與元月十七日山區大雪紛飛之景相較,已是萬幸了。鄉親們清晨即由各山頭跋涉而來,共赴盛會;面對生活,人與自然對抗,一張張與實際年齡不相符,歷經風霜的臉龐,充滿著喜悅與期待。
午後四時,仍有長長隊伍在等待驗證,有些人甚至等了十個小時;但領了滿囊物資好過冬,好心情全寫在臉上。志工向他們道歉久等了,他們卻安慰志工:「沒事!沒事!別放心上。」
為恐大米因日前大雪受潮,所以將大米放置在倉庫;民眾領了物資後,步行約八分鐘到大米區領取。這兒有三十位志工及鄉親組成扛米大隊,內外應和各司其職,協助鄉親搬大米到五十公尺外的路口,再由三輪車、摩托車等各種交通工具載運回山上。
傍晚約五時,最後一位鄉親領了大米後,發放終於圓滿。五千多包大米,八萬五千九百五十公斤,均分在扛米大隊身上;每個人灰頭土臉、身軀疲乏,但都說:「心靈非常充實,是最美好的回憶。」
此行前來的一位志工,過去對於物資發放有不同的見解,認為容易養成老百姓依賴的心理,但是親身體驗後,完全改觀了,體會到為何慈濟人要親手遍布施,因為米糧有吃完的時候,衣服與被子用久了也會破,唯有人與人之間相互鼓勵的真情,會讓一時困難的民眾有拚搏的心。從發放現場許多民眾的回應,他感受到施與受之間構成了一幅幅人間美畫。
 |
慈濟志工元月十九日致贈靖安鄉一千九百零七戶、五千七百三十人冬令物資;氣溫攝氏零度以下,村民領得衣糧棉被返家過年。
|
萬重山之外
翌日,志工分組到靖安鄉開龍、五合、三星、五星、陸合等村落家訪。開山闢地建設的公路如條蒙塵的巨龍,沿途風沙滾滾,車行近半小時猶不見人煙蹤跡。
開龍村原有四百戶,因十年九旱,這幾年來有能力的村民大多搬下山了,只剩兩百五十戶;其中所拜訪的馬溝社原來三十餘戶,如今僅剩兩戶人家在山區苟延殘喘。其中一戶,戶長是五十五歲的王俊,慈濟人一進門,就看到他把昨日發放時所拿回的上人慰問信放在窗前,他說今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讀讀這封信。
早年,為了兩個孩子讀書,他把家裏主屋的木牆拆除,帶到山下蓋房,租地耕種,如今孩子們大了,在外打工,一年才回來一次。他與五十三歲的太太崔建麗回到老家這棟土磚房,以挖煤、養羊維生。崔建麗四十來歲時去過一次蘭州,就再也沒有到過縣城,與夫婿為伴守著黃土坡;外面世事變化,與她如隔著萬重山。
門前有一座水窖,是父親留下來的,已有三十年歷史;屋外也有十幾座水窖,都是過去居住在這裏的鄉親留下的,他們在水窖間挖溝渠引導雪水流入水窖,水窖約十米深,要打一桶水不容易,沒有相當的力氣難以汲取。一個冬季的雪水或偶爾下雨累積的水,勉強應付人與家畜使用。
來到草社,原有四十四戶,如今只剩七戶;即使吃喝不愁,但是上學難、看病難。牛鳳花七十八歲,十幾歲就嫁到這兒,問起過去的生活,她充滿無奈地說:「說不得。」
為了生計,半夜就起身到溝裏耕地,一直耕到牲口不能動,做農事時也要把孩子拎上。除了耕地,還得到五里外的山溝裏排隊挑水,長年的操勞,經年的病痛,醫療費花費不貲。雖想搬下山,但是買個地、蓋個房子,都得花費十來萬,非能力所及。
山裏人煙稀少,難得一群志工來探望,她高興不已,感動得直說:「是這輩子最幸福的時候。」她把志工抱在懷裏,不斷親吻。
萬物靜謐,大地蒼涼,黃土坡上依然綴著白雪,坡後天空碧藍如洗。這群靠天吃飯的乾旱鄉村居民,在快速變遷的現實風華世界中,一切都沒有特色的時候,變成最有特色的一族。
黃河劃過旱地,注入生命力,讓僻野的鄉民有水可灌溉耕種;越過黃河大橋,即進入另一個高樓林立的文明世界。黃河表層已經結了冰,但它的深處仍是波濤滾滾;猶如黃土坡上的居民,日子雖平淡艱苦,但是永遠隨著歲月向前奔流,為了生活彰顯出其無窮的生命力。(資料提供/林櫻琴)
 |
七十八歲的牛鳳花,一輩子操勞,如今兩個孫兒雖在礦場打工,但一時還無法存到搬下山的資金; 志工在發放後來探望,深山生活少有訪客,她難掩歡喜。(攝影/曾美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