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79期
2015-02-24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助人線上
  慈善國際
  慈善臺灣
  祝福快遞
  特別報導
  人文教育
  阿板薰法香
  衲履足跡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79期
  夢迴武鳴 再度唱起祝福歌
◎撰文‧章麗玉

九十三歲高齡的奶奶抹去淚珠,用當地的方言說:「我心裏雖然難過,但我無法幫忙這個家,只能煮開水。」(攝影╱簡鴻海)

孤老無依、重病臥床、家中清寒,一戶戶氣息凝重,
只有當志工為他們穿上棉外套時,
才露出淺淺的笑容;
告別時,我們圍在一起唱「祝福歌」,
我的淚水奪眶而出,掉落在這片血濃於水的土地上,
我卻再也不敢回頭……

 

「祝福你,祝福你,祝福在我的心坎裏,祝福你,祝福你,祝福在我的笑容裏……」萬籟靜寂,夜色如墨,耳際邊回響著「祝福歌」,我猛然驚醒,此時淚水溼透了枕巾,廣西省武鳴縣仙湖鎮家訪的情景,一幕幕地在腦海打轉……

歲月承載著記憶,十五年前,我第一次出國,偕同摯愛的先生前往歐洲旅遊。十五年後,我第二次出國,肩負人文真善美志工職責,跟著一群穿著藍天白雲的慈濟人,搭乘中國南方航空班機,經過兩小時三十分鐘,抵達廣西省南寧機場。

寒冬夜晚,星月無光,南寧市街上萬家燈火,商務飯店聳立在道路的兩旁,車子沿著寬廣的馬路,直抵志工牟容霆的辦公會所。來自廣東、廣州、深圳及臺灣的志工,大家共聚一堂,討論武鳴縣冬令發放,及廣西省歲末祝福相關事項,期盼能夠把這兩個年度重大活動順利圓滿完成。

一鍋水 辛酸化不開

冬令發放前夕家訪,坐在車子上,我好奇地瀏覽窗外的風光;極目所見,山巒一座又一座,成縱線排列,我與山相對凝視,但山很快就消失在眼前。

我們抵達仙湖鎮與當地志工會合,結合村幹事及書記下鄉關懷六戶低保戶。繞過三冬村小路,踩著泥濘的黃土,經過一個大池塘轉彎,即來到唐萍的家中,她看見志工就像見到親人般哭了起來。經村幹事告知,她的先生於去年往生,大女兒讀高中,尚有兩位讀小學的兒子,還有高齡九十三歲的奶奶。

奶奶在屋簷下用木材燒開水,布滿皺紋的雙手,抹去眼角的淚珠,用方言說:「我心裏雖然難過,但我無法為這家幫忙,只能煮開水。」黑漆漆的鍋子盛滿了水,煮開水冒出灰白的蒸汽瀰漫四周,彷彿訴說這個家庭正籠罩在陰暗的角落。

自從我們踏入門後,唐萍沒有停止哭泣,讓在場的人也鼻酸落淚。我趨前安慰:「人生無常,生老病死是一種自然循環。你要為孩子著想,你傷心,孩子會不捨,在另一個世界的先生更無法安心,所以你一定要堅強起來。」

唐萍聽了,心情似乎比較平靜,點點頭壓低聲音說:「我知道,我知道……」

步出唐萍的家,看見前方竹林叢生,一大片綠意盎然,襯托出這個家的憧憬:或許可以走過悲傷的日子,風霜正在消融。

拾坡而上,我們來到鄧吉村,鍾愛萍及婆婆已坐在客廳等候,大家一起話家常。鍾愛萍談到兩年前丈夫因肝癌往生,今年十九歲的大女兒正在讀大學,小兒子才六歲,一家老小的重擔全落在她的身上;她靠打零工維持家計,雖然生活艱苦,但日子總是要過。她說:「孩子是未來的希望,孩子是我的驕傲,把他們教育好了,就是全家人的指望。」

我被她樂觀的精神感動,一直跟她說:「目前生活苦一點沒關係,堅強熬過去就好了,加油!加油!」

村幹事鄧漢興告訴鍾愛萍,一月十七日冬令發放,要代表武鳴縣村民上臺向臺灣慈濟慈善基金會致感謝詞,她靦腆地說:「這麼大的任務交給我,我有一點緊張。」

即將離開前,我贈送幸福吊飾給她,她隨即把它掛在牆上,高興地說:「感謝臺灣慈濟。」

早上冬令發放,下午進行回訪,志工緊握村民的手,噓寒問暖。(攝影/趙李丹)

編山歌 獻給臺灣人

車子行駛在蜿蜒的山路,顛簸在凹凸不平的水泥路上,經過一條號稱兩百年歷史的長橋,過了一會兒,連才村就在眼前。幾位居民在路旁聊天,當村幹事下車詢問楊蘭芬家住那裏,正巧問到她本人,讓大家哈哈大笑。

我向她說明來意,她很高興引領來到家中,一踏進門,客廳簡陋,只有一張床,廚房就在一隅,小小的空間,令人心酸。楊蘭芬卻笑容滿面,聲音高昂,豪爽樂觀。她表示:「以前有活可以幹,現在陶瓷廠早就結束了,沒事就跟鄰居說說話,彼此照顧,日子還過得去。」

臨走前,仙湖鎮民政書記說:「你不是很會唱歌嗎?難得他們從臺灣來,你就唱一首歌給咱們聽。」於是她拉開嗓門,唱了一首山歌,嘹亮清脆,中氣十足,再加上手勢舞動,就像歌星一般,獲得現場人員的讚美:很好聽喔!

我問楊蘭芬這首歌的歌名叫什麼,她笑呵呵地說:「沒有歌名,這是我臨時編的,意思是臺灣人很好,發放物資讓我們過一個溫暖的冬天,把幸福帶到山區。」

繞了一個早上的山區村莊,接著回到仙湖鎮低保戶黃漢忠的家;太太黃年君曾經發生腦溢血,左手無力,顯得愁眉苦臉,不發一語。黃漢忠跟我們敘述太太的病情,他到處尋找藥方,中藥、西藥都試過了,可是一直沒有進展,也沒有更好的辦法,日子還是要過下去。

黃漢忠的兒子在南寧市打工,約一個月回來一次,家裏還有個媳婦與小孫子。黃漢忠感恩慈濟人的關懷,在新年即將來臨的時候送來麵條和食用油,心中只有「感謝」!

在走訪過程中,有淚水,也有歡笑,祝福來年一切,吉祥如意常伴他們左右。

很吃力 但不覺得苦

美麗晨曦,陽光照耀,一月十七日早上,鄉親們來到武鳴縣仙湖鎮仙湖中心小學,引頸期盼著冬令發放。領導致詞、志工帶動手語,音樂聲揚起,將大家的心連在一起;我驚訝如此的場面,讓很多鄉親流下眼淚。

我加快腳步,走到發放動線上,有兩種身影讓我動容──一種是五、六歲的小朋友,他們是仙湖初中老師的孩子,在打包區用稚嫩的雙手與大人們一起打包物資。三個可愛的小男孩異口同聲地說:「做好事,很開心!」

另外一種身影是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的初中生,守在村民等待區和打包區,協助大家將物資搬運到各村村民候車回家的集合地;一個孩子說:「搬運物資有些累,但有能力幫助別人,十分歡喜!」

就讀仙湖中心學校七年級的潘俊武與爺爺住在一起,爸爸、媽媽在南寧市打工;他幫村民用手推車運送物資,使出渾身力氣,瞬間滿臉通紅,在寒冬的冷空氣中竟然汗流浹背,但還是笑容可掬地說:「我是自願來的,幫助別人是一件好事;感覺很吃力,但不覺得苦。」我仔細地記下他說的話,也感受偏遠山區孩子心寬念純。

我更佩服仙湖中心學校潘美桂老師,她帶著就讀初中七年級的女兒來幫忙;潘老師說:「伸出雙手協助父老鄉親,奉獻自己的力量,付出是喜悅的。也利用這個機會給孩子體驗當志工的樂趣,學習服務別人,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白米飯 今晚飽口福

在等待物資發放過程中,我瞧見了罹患小兒麻痹、行動不便的文型基,顯得幾分的落寞。我靠近向他問候交談,他面帶羞澀地說:「第一次得到這樣的慈善團體慰問,感恩慈濟愛心人士的關懷,讓貧困家庭在寒冷的冬天裏有了溫暖。你們不只是發放物資,還為我們表演手語,送點心、奉熱茶,太特別了!」

又一轉身,我遇見了罹患侏儒症的陳彩千,她微笑地看著我,我陪伴她走到學校門口,等待鄰居的車子來載。我跪在她領到的白米上,傾聽她訴說:「先生半年前往生,唯一的女兒十五歲了。近期遇到乾旱,早稻及晚稻收成不好,所以生活比較苦。」還好領到這麼多的物資及白米,回家可以煮來吃,已經好久沒有吃白米飯了。

彩千領到粉紅色的圍巾,我幫她圍在頸部,顯得喜氣洋洋。她又從袋子拿出一條紫色圍巾,是慈濟人要送給她的女兒,彩千說:「相信女兒看了一定很歡喜!」

我也採訪了武鳴縣廣播電臺記者梁海英,她在武鳴縣內看見很多苦難的人,覺得這個地方非常需要幫助,從事六年記者的工作,第一次遇到這麼大的場面,萬分感動,回去會運用媒體的力量,報導此次冬令發放實況,讓美善延續……

本次發放嘉惠六百零六戶、一千一百五十六人,發放率達百分百;發放物資有棉夾克(男、女、童)、棉內衣(男、女、童、幼),沙拉油(每罐一點八公升)、大米(每袋十五公斤)。

在苦難的地方,我看見了真情;在陰暗的角落,我看見了慈悲。

腳步沈 不忍回頭看

日正當中的午後,我們分為十二個小組,下鄉進行冬令發放回訪。在冬陽照射下,微風吹拂中,沿途「夜合歡」盛開,紅得發紫,我無心欣賞;因為我想著村民的生活,是否像我前訪的情景,心裏起了淡淡的憂愁。

來到四育村梁老先生家,我們跟他坐在庭院前,屋簷下布滿了蜘蛛網,廚房擺著陳年的器皿,我努力想呼吸新鮮的空氣,卻被陣陣的臭酸味掩蓋了。

千頭萬緒湧上心頭,我難以想像在科技這麼進步的年代,依然有這樣的景況。我難以置信,類似樣貌在接下來的拜訪中,重複出現在我眼前。走訪了六戶村民,都是孤老無依,還有重病臥床,家中清寒,沒有冰箱,沒有電視;當志工為他們穿上棉外套,才露出淺淺的笑容。

一個村莊繞過下一個村莊,全是靠雙腳步行,沈甸甸的背包,把瘦小的我壓得喘不過氣來,我不知道這兩天走了多少里路,我的腳像千萬斤重,步步難行;我也深怕一不小心,就踩到牛糞、雞屎而滑跤。

熊柳紅師姊一路帶領我們,親切地問候村民,談談生活近況,每當要離開時,我們圍在一起唱「祝福歌」,我的淚水奪眶而出,掉落在這片血濃於水的土地上,我再也不敢回頭……

沈碧花師姊(左一)與仙湖中心學校學生(右一),親暱扶著剛領完物資的村民,走向候車處。(攝影/邊靜)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