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至二十七日 感恩知足,最有福

1.25~27《農十二月‧初六至初八》
【靜思小語】有形財富擁有得再多,人生不一定幸福;心能知足、感恩,人生最有福。
防非止惡,清淨在源頭
一位法官就死刑判決爭議請教上人。
上人從宗教家角度思考,若要杜絕犯罪,就要「清淨在源頭」--淨化人心,讓人人不起惡念;對於犯錯者也要予以教育,使之真誠懺悔與改過。
「無論犯行輕或重,都要施以教育、感化其心,以免再犯;即使判死刑定讞的罪犯,也應讓他們有機會真誠懺悔。」
與中區慈警會志工談話,座中一位警消長官感言,每當面對重大意外災難,慈濟志工總是與警消單位共同付出,支援、陪伴到最後一刻,也撫慰救災人員疲累的身心。
上人感恩警消人員總是水裏來、火裏去,在第一線付出。「大家都是維護社會秩序、保障社會平安的無名英雄。慈濟人願意提供一切支援,共同為社會人群付出。」
去年夏天高雄石化氣爆意外,以及日前桃園保齡球館大火,消防人員皆是冒著生命危險搶救;慈濟人也一路膚慰、陪伴傷亡者和家屬。上人表示,突如其來的災禍,讓人身心皆受重創,愛心人士的關懷、支持,能助其度過痛苦漫長的復健路程,陪伴他們走過坎坷人生路。
宗教教育,感恩尊重愛
「加入慈濟、受證成為慈濟委員,為何至少須招募四十戶會員?」與媒體記者座談,上人說明,招募會員並非為了募款,而是為了募心。「社會上多一位慈濟會員,就多一位付出助人的好人;多一分愛心,就減少一分潛藏社會的危機。」
上人舉例,有些人過去人生曾經迷茫無明,因為受到慈濟接引,在團體中薰陶,從付出助人的行動中感悟道理,逐漸修正自我心念與行為,進而能接引其他人走入慈濟、行善付出,減少社會問題。
慈濟雖是佛教團體,宗教觀卻很開闊。上人表示,「宗」是人生的宗旨,「教」是生活的教育;慈濟人秉持佛陀教育,日日行善造福、聞法增慧,故能「以人教人」——以平等心看待天下眾生,用身教帶動人人付出做好事。
「慈濟成員來自各種生活背景,有不同的社會地位,也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但是彼此的心念與行為卻能合齊;即使是兩、三歲的稚齡孩童,高齡八、九十歲的老菩薩,也是心心念念要為大地人群付出。」
上人表示,人人在宗教教育下遵守人生規則,團體即能呈現真、善、美。
「信仰宗教若過度執著於自我見解,將引發摩擦或對立。慈濟尊重個人信仰、廣納一切,也帶動不同宗教、種族的民眾,相互感恩、尊重、愛。」
社會上有很多人需要關心與幫助,上人勉眾,莫只執著在自我的小家庭、生活圈。「慈濟希望帶動天下人存好念、做好事,任何人都能投入,因此是全民的慈濟、是天下人的慈濟;也永遠敞開大門,歡迎人人來了解。」
合和互協,慈濟宗風
「由師父授證的慈濟人,都是第一代慈濟人,都有責任穩固慈濟宗風;要傳承慈濟宗風,就要提起無私之心,組隊合和互協。」
與中區志工談話,上人表示,團隊的合和互協,需要每一個個體來成就;期待人人修除習氣,穩立「靜思家風」與「慈濟宗風」,法脈宗門才能世代傳續。
「身處五濁惡世,大眾思想觀念偏差錯亂。不只自己消除煩惱、具正知正見,還要帶動人人去除見濁、煩惱濁;否則依舊在眾生濁、命濁與劫濁之中,人人生命沒有保障。」
上人教導,在慈濟宗門裏修大乘行,應入人群中磨練,自我訓練不受人心煩惱見解污染,達到「一心不亂」;且要開闊心胸利益他人,帶動人人同行利益天下的菩薩道。
四十多年來,慈濟人身體力行菩薩道,親身投入做好事,見受助者得救而由衷歡喜,更加甘願付出。如今,上人籲眾天天「薰法香」。「運用佛法去除我執、我相,心靈輕安自在,即能不受混亂的社會人群影響。」
「協力」是進入慈濟的第一道門,上人鄭重表示,擔任協力組隊幹部,需具備德行典範、清楚慈濟宗門理念,才能以身作則帶領每一位成員;人人合心、和氣、互愛、協力,整體運作才能順暢無礙。
「合和互協,不是分頭行事互不相干,而是相融一體、互補互助。無論資深或資淺,都要提起感恩、尊重、愛相待;人人同心協力,以歡喜心發揮無私大愛、做出典範,這就是慈濟宗風。」
如何引導人人具正確的人生「宗」旨,以身作則「教」育大眾?上人教導「內修外行」。「內能自謙就是『功』,外能禮讓就是『德』;向內修心,將修養展現於外在的言談形象,就能讓人見之起歡喜心、願意跟隨。」
上人以石磨譬喻,慈濟宗門的委員、慈誠就如石磨的磨盤;靜思法脈的修行者則是石磨的中軸。上下磨盤做得好,接觸面上所鏨的磨齒排列整齊,兩相咬合,石磨就能運轉順暢。倘若磨盤重心不穩,石磨推動時中軸歪斜,不僅運作不順,軸心還容易斷裂毀壞。
「慈濟團隊必定要整體合齊,守護法脈中軸,做好傳承;法脈宗門代代傳續,這是師父對第一代法脈宗門人最大的期待。」
人人慈善,見苦知福
佛陀對五比丘說法,從「苦諦」講起。上人表示,呼籲「人人慈善」,是希望讓每一個人有機會「見苦知福」。
「慈濟志業由『慈善』起始,因見人間苦難而思救助,並起於行動。未感觸人間之苦,不知自身之福;透過參與訪視、接觸不同的人生,了解眾生深陷苦境的緣由,見苦方能知福、惜福、懂得造福;且能經由分享,再教育其他人。」
貧病苦難人並非只存在偏鄉,鬧市裏也有需要關懷的人。上人期勉,慈善訪視要「關懷到家」,可邀約資深慈濟人一同探訪,傳承過往豐富的訪視經驗,使其自我肯定老而有大用,也給予照顧戶貼切援助,達到「對內關懷,對外幫助」。
「老一輩要『箍』,年輕一輩要『顧』--要關懷照顧資深者,帶動牽引新進者,凝聚團隊向心力。人間菩薩永不退休,菩薩道才能生生世世接續力行。」
六度萬行,宗門精神
通訊科技發達,許多似是而非的訊息也快速散布。與大愛臺中部新聞中心同仁談話,上人叮囑「報真導正」。「大愛臺是清流湧泉,要用心守護,給予觀眾清淨見聞,讓人心自然湧現清泉。」
慈濟能從小小的臺灣為起點,拓展到全球五十個國家地區,上人表示:「這分大愛能量來自人人的愛心,也就是人性本具的清淨善念。」
與靜思書軒同仁談話,上人強調,慈濟宗門源於靜思法脈,而慈濟的志業成果,是所有慈濟人會合愛心力量付出以成。「我只是把握因緣,啟發人人的愛心;是因緣會合,成就了慈濟宗門。」
慈濟人在世界各地賑災濟貧,也在苦難人心中種下愛與善的種子。上人表示:「靜思法脈凝聚慈濟人的精神能量,慈濟宗門帶動人人利益人群。『六度萬行』,就是慈濟宗門的精神。」
上人以「萬法靜思,萬物淨斯」教眾--靜思,增長慧命;淨斯,則要「清淨在源頭」,回歸世間萬物清淨本質。
堅持道德,為眾生引路
與越南、香港等地新發意菩薩開示,上人致勉,提起真誠之心付出,持續接引人間菩薩。
「欲接引人間菩薩,就要以真誠之情互動,建立『誠之情誼』,人間才有『祥和之兆』。聞法而能身體力行,就能以身作則『教之慇實』,帶動人人『造福富足』。」
上人勉眾以法淨心,培養慈悲大愛;心靈充滿大愛能量,無明煩惱不生,就能自淨化他,帶動出更多人間菩薩。
北京師範大學漢語文化學院許嘉璐院長來訪,談及全球環境惡化、資源枯竭,貧富差距愈大……令人憂心。
「慈濟人不僅為天下人、天下事而擔憂,更起於行動付出;只要得知世間何處需要幫助,總是不辭辛勞前往救助。」上人舉非洲本土志工為例,雖然屬於「赤貧」的底層人口,但是同樣富有大愛,願意扶助比自己更困苦的貧病同胞,也為世界上需要救助的人付出心力。
去年初,賴索托慈濟人到窮困的村莊發放臺灣愛心米,分享「普天三無」精神,教導「做好事不能少我一人、做壞事不能多我一人」;村民紛紛拿出身上僅有的零錢,捐助菲律賓海燕風災受災民眾,發願當一個能幫助人的好人。
「有形財富擁有得再多,人生不一定幸福;心能知足、感恩,人生最有福。」上人表示,慈濟人啟發貧苦人「心靈財富」,讓他們知道只要有心,人人都有力量付出助人。
「要啟發心靈財富,必須用愛付出、以智慧引導,讓人人了解--即使窮也要窮得快樂、窮得有愛;啟發內心源源不絕的愛,就能克服萬難為更窮苦的人付出。」
科技發展讓現代人生活舒適、物質充分,然而人心深重的貪欲,也使人喪失善良本性;種種科技文明衍生的人間苦難,是過去人不曾遭遇的。
「人心不知足,才會產生諸多煩惱,造成社會問題。」上人感嘆,雖然提倡道德的聲音總是微弱,容易被混亂喧嚷的聲音掩蓋,然而,還是要堅持為眾生指引明路。
「人人愛心平等,智慧也平等,只要堅持正確方向,引導人人啟發善良本性,為天地人間盡心力,就能讓漫漫黑夜過去,為人間帶來希望。」
深植法種,續行菩薩道
一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在臺中靜思堂舉行四場歲末祝福,多位高齡長者上臺分享,雖然教育程度不高、認字不多,對上人所說的法也不太了解,仍堅持天天早起到會所「薰法香」,要把法的種子種入八識田中,為來生來世種下再聞法的因緣。
上人讚歎:「人生苦短,只要將法的種子存在心裏,此生因緣盡了,捨此投彼,再來人間時,清淨本性浮現,就能不受複雜的社會濁氣污染,續行菩薩道。」
即使是一母所生的親兄弟,志趣也各不相同;但在慈濟大家庭,人人同心、同道、同志願,有共同的方向,共同發願「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上人勉眾珍惜身旁的菩薩道侶,相互成就道業。
此次行腳,從各地慈濟人「薰法香」的筆記本中,看到人人精進用心,也感覺到師徒貼心無隔閡。上人欣言:「聞法了解道理,就能去除煩惱;煩惱去除、法性浮現,即得明心見性。」
上人教眾常自問:今天的言行,是否與佛心相違?「違背佛心,『背覺合塵』,煩惱就生;去除煩惱,『背塵合覺』,就能以大慈悲心憫念眾生、無私付出。」
人人本具清淨無染的智慧,只要運用方法接引、用心守護,粒粒種子都能萌發茁壯。上人教眾,提起虔誠心對待一切人事物,以大慈悲心救拔苦難,運用佛法淨化人心。
「法親之間相互勉勵,聞法信解、身體力行,斷除煩惱、增長智慧,共同成就好環境、好風氣,才能接引人間菩薩。」
生命長度無法預知,卻能用心拓展寬度和深度。上人言:「說寬度,要將愛心拓展到全球;說深度,要將生命與佛法會合,深心信解,用心精進。」
上人殷勉,要把握此生得人身、聞佛法、走入人間菩薩道的殊勝因緣,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培養生生世世的菩提心。
|